“雌雄同體”,才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雖天下至柔,卻能滴水穿石,攻天下至堅,可謂無敵。
人生若想順遂,當如水般:剛自柔出,柔亦克剛,剛柔並濟,所向披靡。
剛是原則:堅持可致遠
古語說:“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剛;惟剛斯不懼,惟剛始有為。”
做人,意志剛強,守規矩,講原則,才能不懼困難,有所堅持,才能有所作為。
這句話,用來形容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最合適不過。
剛上任院長,他用了5個月的時間,徒步走遍了故宮所有的房子,並做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決定:革新。
“不許在故宮吸煙”:要吸就在宮牆以外的馬路上吸。當時人人質疑,他毫不妥協,看到煙頭就彎腰拾起,一年的時間,他撿起過1000多個煙頭。
“開放區不允許有一片垃圾”:垃圾一旦落地,哪怕是片枯葉,兩分鐘內必須有人清掃,所有犄角旮旯,必須幹乾淨淨。
“屋頂不能有草”:把瓦揭開,把草根拿出來,把縫抹嚴,不讓草籽再落進去。這樣乾了兩年後,故宮1200棟古建築上竟沒有一根草。
“宮牆內不許停車”:所有的車輛,必須停到外面去。就連法國總統奧朗德來參觀,也被要求將車子停在了午門前,下車徒步參觀。
600年故宮,想要一朝革新,困難重重,但在單霽翔“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堅持下,活了起來。
孟子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單霽翔就是大匠之人,有理想有抱負,不會因為要求嚴苛,而輕易降低或廢止自己的標準。
縱觀古今,真正厲害的人皆是如此,他們深知“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無所得”的古訓。
行走於世,有時需要放低身段,有時則必須堅持原則。
一團和氣,隨波逐流,往往攏不住人心,成不了大事。而懂得堅持,言出必行,才能贏得尊重,行穩致遠。
柔是原則:四兩撥千斤
《菜根譚》中說:“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以柔克剛,謀定而後動。”
柔,並不意味著懦弱、隱忍,而是擁有一顆玲瓏心,以柔處事,化干戈為玉帛。
春秋時期,齊景公喜好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鳥,可燭鄒疏忽大意,讓鳥飛走了。
齊景公得知後,勃然大怒,意欲殺了燭鄒。
國相晏子想要救下燭鄒,但沒有直接勸阻,而是對齊景公說:“燭鄒其罪當誅,但在處死他之前,我還要當著大王的面細數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綁來燭鄒,在齊景公面前細數其罪:
大王的愛鳥,你也敢讓它飛了;
你的一個不小心,卻惹得大王為鳥殺人;
你是死不足惜,可這事會讓諸侯國們認為,我們的大王,居然把鳥看得比人還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名聲嗎?
齊景公看著晏子痛心疾首的樣子,笑了,隨後便赦免了燭鄒。
想救燭鄒,如果硬是在齊景公面前勸阻,求饒,盛怒之下此舉必是火上澆油。晏子另闢他法,以柔“攻”之,才能有如此之效。
生命的初始是柔軟,生命的終結才是剛強,可人們偏偏忘記柔軟,一味用堅硬的鎧甲,為自己遮風避雨、保駕護航。
殊不知,溫柔才是最堅硬的力量。就像柔術,一招一式,看似無骨,卻又招招逼人。
真正厲害的人,愈是強勢,愈顯得柔軟,他們懂得以柔克剛,用四兩之力,撥千斤之勢。
人生智慧:剛柔並濟
曾國藩說:“含剛強於柔弱之中,斯為人之佳境。”
為人處事,太剛則為固執,太柔則為懦弱,唯有剛柔並濟,才是人生大智。
老子有一次講學,問他的學生:“是小草強大還是大樹強大?”學生說大樹強大。
老子又問:“那大風來了是小草先倒還是大樹先倒?”學生說大樹先倒。
老子問:“是牙齒堅硬還是舌頭堅硬?”學生說牙齒比較尖利。
老子說:“我這個年齡牙齒不在了舌頭猶存。”
唇槍舌劍,如果雙方以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而且也難以駁倒對方,這時不妨運用語言的“太極術”,以柔克剛,達到自己的目的。
強硬的語言說得再多,只會讓辯論越來越激烈,而並不能獲得一個正確的結果。
《墨子·貴義》中說:“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說服對方,不在聲高,更不在言語措辭是否犀利。以柔和的言語來對付對方銳不可當的氣勢,讓對方心服口服,才是真正的目的。
說話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荀子說:“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人太剛烈,往往遇事不計後果,針鋒相對,反而易受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又會唯唯諾諾,優柔寡斷,反而受人欺辱。
做人應當屈伸有度,剛柔相濟,該溫柔以對時,絕不魯莽行事;該果敢示人時,絕不含糊其辭。
真正的智者,懂得至柔非柔,乃是柔中帶剛;至剛非剛,乃是剛中含柔。
《論語》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剛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剛,弱也。剛柔並濟,才能無往不利。
人生亦是如此。處順境時,可果敢鮮明,但態度需謙和,留人迴旋餘地;處逆境時,宜忍讓行事,但韌勁需保持,留己進步空間。
於此,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願我們學會剛柔並濟,享智慧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