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的现在与未来
最近张雪峰比较火,尤其是他关于“新闻专业”的看法引起了较大争议。从本人看的相关视频来说,个人觉得他部分说的正确,部分过于偏激。本人作为一个老师,也很关注学生就业,忍不住也想来说几句。
现在的20岁的学生,未来很可能要到70岁才退休,劳动时间很可能会持续45年以上。因为未来脑力劳动为主,对体力要求很低,相当大比例的人会完全自愿的终生工作——类似袁隆平和钱学森等科学家。在这种情况下,认真选择一个未来前途远大的专业,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从新闻业起源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从业人员、当前的困境和新闻专业的未来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新闻学起源与工作内容
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来自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无论是从事商业,还是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被周围或远方发生的事影响。人们需要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据此判断这些事对自己的影响大小,进而可以做出应对。这个需求为新闻专业的产生创造了“土壤”,报纸之类的媒体也就应运而生。新闻媒体的扩张需要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专业人士,大学里自然就有了“新闻学”这个专业。
新闻专业最初出现的时候,交通不方便,信息交流很有限,人们的文化程度很低,除了新闻事实的报道之外,信息的加工(搜集)和处理(分析)很依赖记者,这是过去新闻媒体和记者成为“无冕之王”的基础。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决定了记者(新闻学专业从业者)工作内容就是信息收集和处理。
工作要求和从业人员
“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效性和分析深度。“时效性”要求报道的速度要快,所以才会有电影电视上为了追求第一手新闻,死缠烂打或守株待兔等等小花招大量使用。新闻分析深度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深入挖掘”能力,这种能力一般要求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所以才有“足球记者”、“财经记者”之类的区分。
目前新闻从业人员多数都是文科出身。文科生高考选择面很窄,一般都是理科学不好的学生才会考文科。理科学不好,基本上就说明该学生“观察能力不强”、逻辑推理能力很差和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无论学生对新闻学是否喜爱,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大多数文科生天生不适合从事新闻学的专业工作。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能力很强的文科生,例如钱伟长——为了国家从文科生转变为物理学家,这样的文科生干啥都行。
新闻行业当前的困境
在当前短视频泛滥的情况下,独家新闻极其稀少,即使是大媒体在时效性方面也未必竞争得过个人发布的短视频。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媒体,新闻稿件写完之后还要审阅,在这个时间段里,可能网络上的短视频就已经满天飞了。缺乏时效性的新闻报道,在这种媒体环境下很难生存。
从新闻报道的“挖掘处理”角度,现在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闻”的深入分析依赖于记者的个人能力,不仅需要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最关键的是需要时间。思考深度越深一般需要的时间越长,需要的背景资料和知识越多,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目前社会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本身竞争就非常激烈,大量的自媒体从业人员的加入,同一新闻的分析铺天盖地且更新速度极快。除了少数大V,普通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时间“深入挖掘”,最终导致新闻同质化极其严重。
从新闻阅读者来说,由于国内教育水平快速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与受众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小,甚至出现了倒挂。就好比高中生一般不喜欢听初中生讲人生道理一样,当前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学历水平低,社会经验少,写出来的新闻稿件“惨不忍睹”。这种“低质量”稿件在搜狐和新浪等知名网络媒体十分常见。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各种不入流的“夸大其词”、“惊悚体”流行,最终只能加快整个行业的衰败。
从新闻成本和深度广度来说,大量短视频用户的“随手拍”近乎是零成本发布新闻。由于短视频用户很多,这种“随手拍”是全方位、多角度、零成本、高时效的新闻发布。在成本和深度广度方面的劣势决定了新闻媒体的未来是十分暗淡,必将萎缩的结局。
新闻专业的未来
“新闻”工作者主要内容是搜集整理各种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
在收集整理信息速度方面,人工智能AI干得更好。例如CHATGPT,这个软件在收集整理信息方面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年轻的新闻记者,几乎堵死了大多数新闻学毕业生的本专业工作之路。事实上,仅仅是电脑的搜索引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新闻从业人员生存空间,更不必说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基本消灭了绝大多数新闻采集者存在可能。
在信息加工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新闻从业人员的加工能力是很难比得上“行业”工作人员。在自媒体时代,大量的行业人员退休后从事本行业信息分析,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范围远超“非行业”的记者,基本消灭了记者信息加工的生存空间。
新闻工作者两大主要工作内容都已被取代,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就业困难就毫不奇怪了。新闻行业或许还会长期存在,但是新闻从业者想在这个行业内谋生难度会越来越大,活动空间会越来越小。
新闻学专业学生想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空间越来越窄,是否“新闻学”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呢?那当然不是,正规完整的大学教育自然有他的存在价值,就业和谋生之路就在其中。
以本人随便搜索的延安大学新闻学专业为例,学生在该专业学习还是可以学到真正的实用知识和谋生技能的。

虽然该校专业简介里的就业去向竞争极其激烈,但是换一个思路也能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传统媒体是面向不特定的社会大众,这个方向竞争激烈,那么可以转向“特定”的社会大众,从事特定的行业,例如企业广告与宣传。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企业在宣传方面相当被动(或落后),广告投放缺乏精准度,企业宣传水平层次很低。持续经营的企业需要持续宣传,持续宣传需要一支稳定的宣传队伍。我国企业很多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追赶阶段的企业最要依靠“性价比”,对于宣传自身需求很小。当企业成为头部企业的时候,品牌效应不断凸显,经营思维就会转换,对于自身产品的宣传推广需求就会增强,最终企业内部会需要设立宣传部门。
以比亚迪为例,企业内部就需要宣传专员,学历要求不高,待遇也超过网传3000元的平均线达到7千以上。

企业宣传部门工作岗位会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而持续增加,未来随着我国国力增长会有较大幅度提升。除此而外,新闻学专业还有其他一些就业岗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长远来看,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还是会长期存在的,这些单位人员是要退休的,就业需求也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这些工作岗位目前基本已饱和,未来只有人员正常更替的人员需求,但要据此说新闻学这个专业完全没法就业那也是错误的。
当前新闻学的就业困境本质上是“供过于求”导致的“就业渠道拥堵”,只要经历一段时间调整,达到供需平衡,这个专业的学生也会有稳定的就业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