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省菜究竟是谁 为何楚菜没有自己特有的口味 其根源浮现
论文化底蕴,湖北是荆楚文化发祥地,绝对正统;论经济实力,湖北GDP也在临省中名列前茅;论地理位置,九省通衢,襟江带湖,没有什么可怕的;论自然风光,千湖之省名山也不少,但是在美食在一块,湖北菜从里到外都被临省吊打。

八大菜系中,川菜、湘菜、和徽菜,楚菜自然是不可比拟的,陕菜和豫菜作为北方菜系,也有大批拥趸,就连赣菜也是小网红,更别说传统“八大菜系”中的另外5个,粤菜、闽菜、浙菜、鲁菜、淮扬菜都在湖北菜外围虎视眈眈。湖北硬生生被衬托成美食地图上的洼地。

那么,湖北菜到底有哪些菜是楚菜名菜,湖北省的省菜究竟是什么菜,为何湖北菜的辨识度和记忆度并不高,湖北菜到底哪里做的不好,最终成为美食地图上的洼地呢?
湖北菜是我国传统菜系之一。湖北各地名师大厨遵循历史楚菜口味和风格,集南北各派之精华,形成了熔武汉风味、荆宜风味、襄郧风味、鄂东南风味于一炉的鄂菜鱼馔特色。

以烹制淡水鱼鲜技艺见长,以“味”为本,讲求鲜、嫩、柔、滑、爽,汁浓芡亮,香鲜微辣,注重本色,菜式丰富,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自成体系,被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湖北省十大楚菜名菜:沔阳三蒸、红烧鮰鱼、珊瑚桂鱼、荆沙甲鱼、砂锅鱼糕鱼圆、黄州东坡肉、潜江油焖小龙虾、腊肉炒菜薹、莲藕排骨汤。

十大楚菜名点: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三鲜豆皮、襄阳牛肉面、恩施炕土豆、谈炎记水饺、孝感米酒、油饼包烧麦、公安锅盔、糊汤米粉。
那么,湖北有这么多名菜以及这么多名点,为何湖北菜的辨识度和记忆度不高呢?
这是一个嗜辣如潮的时代,麻辣、爆辣带来的刺激感那么强烈,人们对南方吃辣省的口味津津乐道,川渝麻辣、黔桂酸辣、湖南香辣。
而提到楚菜,外省人的反应大多是懵的,“听说湖北也吃辣”?

了解湖北菜的人知道它“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这样包罗万象的结果就是没有特点,没有独特的口感和口味。
在早已扬名立万的香辣派教主湘菜面前,湖北菜只是一个面目模糊、没有人设的练习生,仅此而已。
一湖之隔的湘菜和楚菜,境遇大不相同,一个是一线,一个是十八线,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还要从历史说起。

湖北自古就是九省通衢,无论是陆运,还是江运,武汉都是重要的枢纽,会有众多人在武汉落脚,这样的交通枢纽地位是不能有极端口味的菜系的,湖北菜要混合周边省份的口味,才能满足不同地方人的需求,才能让外地人不厌恶武汉的饮食,才能更好的做生意,才能带来更多回头客,才能赚更多的钱,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武汉尽量做到众口协调,这也导致湖北菜虽能采众家之长,却杂而不精,与周边省份雷同,却不如他们做到极致。
湖北不少菜重油重盐重口味,外地人根本接受不了。

清朝中后期,特别是第2次鸦片战争以后,武汉一度成为全国第二的大商埠,大量从事繁忙体力工作的码头工人需要重油重盐又不贵的食物来补充体力,为了抵御江面寒风,辣椒和胡椒是绝对必不可少的调料,由于武汉的冬天非常冷,促使武汉的食物,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非常短平快化,于是,重油烧麦、面窝、热干面、豆皮这样蹲在街边吃完就能走的食物成为主流。

时过境迁,湖北市诸多居民过早时,还会去买一包满口流油的重油烧麦,武汉内环的诸多烧麦店,生意异常火爆,但坐拥大江大湖的湖北人也不缺江河湖鲜,新鲜武昌鱼、红尾鱼、莲藕、菱角、茭白,只有在湖北人的餐桌上才能发挥极致的味道。

同时,由于湖北省面积非常广,接壤的省份非常多,这些城市无论从方位,还是习俗而言,基本都呈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就连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于是湖北菜意料之中的难成体系。饮食上,湖北北部偏向河南,西北偏向陕西,西部偏向巴蜀,东部喜蒸似安徽,南部的湘菜更是将影响力一路扩散到全省。

湖北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集,江汉平原肥沃,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幸运的湖北人永远能获得最新鲜的食材,梁子湖的藕用来炖排骨,粉糯清香,东湖现打的武昌鱼清蒸就很美味,夏日洪湖的藕带白嫩水灵,最适合凉拌......楚菜是烟火气十足的平民菜,精华不在酒店食肆,在普通湖北人的一日三餐里。

因此,楚菜并没有特别大的辨识度和记忆度,而湖北省的省菜,连湖北人自身都不知道是什么菜,一方面,湖北省的菜系推广和研发做的并不够好,湖北对于楚菜的推广做得也不够好,另一方面,湖北菜的差异性,以及平民化,并没有特别出众能代表省菜的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