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不堪的现状(B站专供版)
长文预警!多图预警!
一个多礼拜前,我的知乎又被封号了。这已经是最近几个月第四次被封号了。频率之高可以用”刚出来就又进去了”来形容。这让我火冒三丈。因为我确实没说什么过于偏激的内容。我去质问知乎小管家,吝服说我“还请不要用丢你师父的脸’去形容别人。”这让我感觉更加愤怒了。因为我没有辱骂在评论区的任何人。以下是我的原话:
你说你有千变万化,你也能证明你的千万化是真的可以解释的,那才能证明你是大师。如果你不能解释,那就说明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还有脸拿出来炫耀?别说是哪个师父教的你!丢你师父的脸!
那篇回答是关于某些玄学"大师”故弄玄虚来骗人的。然后我在评论区写了以上评论。所以但凡是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知道,我口中的“你”到底是谁,"丢你师父的脸”到底是丢谁的脸。但是知乎小管家给我的回复来来回回只有一句:请不要用“丢你师父的脸”去描述别人。也就是说,知乎认为,哪怕对方的言论触及法律,你们两个也只不过是立场不同,所以希望你能理性、友善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我知道,肯定有人认为知乎做的没错,而是我的言论过于偏激。那好,你敢信吗?知乎会因为"无脑举报”这四个字把一个人封号?
主人公还是我。这是倒数第二次被封号。在倒数第三次被封号的时候,因为那个言论涉及“南方人”三个字,有一个东北人以为我在说他(想必也知道这就是个憨憨,"南方人”三个大字写得清清楚楚,他居然能看成我在说他。不是南方人扮演东北人来黑东北人,就是他已经投身公益事业了),就把我给举报了。最魔幻的是居然还成功了。我推测那个举报者的ID应是“TiAmo”。而具体封禁原因已经无从考证,因为备份已经变成一片空白。
解封后,我发现有个人问我为什么被封了,我就说"有个东北人无脑举报的我”,结果不知道是系统检测还是又有人举报,因为“无脑举报”四个字,我又被封了。这次我真的愤怒了,把知呼管理员连着喷了两天。管理员还是上次一样的措辞,“即使立场不同,我们也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友善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我那时候只想说,”我理性思考的结果就是那个东北人'就是无脑!你难道还想让我像佛一样看开一点吗?不可能!”
经过这三次封号,我已经对知乎有了全新的认识。拿B站来做比较吧,B站的规定和知乎差不多的,但是知乎的执法力度却比B站严了5倍。B站和知乎在处罚力度上是一样的,只要你敢举报,平台就敢删。但是B站很少有让你冒着被封号的风险来评论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坑少”。但是知乎不一样。毫不夸张的说,每个可以产生对立的问题下、乃至对时事热点的讨论,所有人都在冒着被恶意举报的风险来进行评论。
而如今知乎的环境会成为现在这样,离不开其严苛的管理和用户群体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根据法律规定,现在的网站和APP都设置了屏蔽词。像微博、B站,也包括知乎。当然,屏蔽词不光包括可以让网站弹出一个警告窗口的屏蔽词,还包括能让你封号的词汇。如果B站的屏蔽词能写满一面B5纸,那么知乎的屏蔽词就可以写满两张A4纸的正反面。
我见过有一个人在知乎上测试知乎的屏蔽词,他采用的方式是频繁发布想法,每次只发一个词,发了大约五六条,出现了违规情况。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些屏蔽词大多都是灰色地带的词,模棱两可。有的还是绕不开的词,让人十分难受。用了别的词就表达不出这个意思,但是这个词还不能用。但是知乎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一刀切。知乎的屏蔽词之多,估计各位看官都深受其害过。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这样问的:“在知乎上,什么事情令你最失望?” 这个叫安伟的网友如实回答:
你永远都不知道的是,知乎的敏感词。
注册知乎后,我原本以为知乎可以作文只要你不嘴臭,基本上就可以实现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平台。直到有一天,我的私信箱里亮了一个小蓝点……
在知乎,如果你作为老用户一次都没有被封号,其他人肯定会敬佩你的。这也成了知乎用户之间默认的共识,成了用户之间的隐藏成就。这个成就比那些勋章还要难以获得。因为即使你如履薄冰地避开了屏蔽词,还会有那些对你不满进行恶意举报的用户,知乎一样会用迷之手段把你做掉,即使理由十分荒诞不羁。

现在的知乎越来越不堪,和用户群体发生改变也有关系。早起的知乎只能通过邀请码加入,那时候的用户个个都是八仙之一,单拎出来一个,来头都不小。而当时的社区氛围,那是实打实的精英社区。精英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摄影、数学、高能物理、软件绘图……那时候的知乎用户真的是人均996学历,没有几把刷子你都不好意思发言。
到了2013年,事情出现了转变。知乎开放了注册限制,谁都能注册账号了。一经开放,一年内用户数量翻了十倍。2018年更是达到了2.2亿。而用户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
首先就是答主这边的问题。2016年,有个叫“海贼-王路飞”的人火了。此人编故事的能力堪比安徒生、格林兄弟。在不同的问题下切换不同的身份,他曾经当过北京胡同出生的娃儿、黑龙江猎人、练过武术的河北人、入职过香港皇家警卫队、95年正式做巡警、96潜入马甾当卧底,还去中越边境排过雷。





当然,这都是他编的故事。在他被扒光老底后就被封号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王路飞就是那段时间知乎的缩影,当时的大部分答主就是小一号的王路飞。这也给了网友们反感知乎的一个理由,于是各路网友开始了编段子之旅。



那为什么“王路飞”们要编故事呢?因为知乎最开始的定位是“精英社区”。即使是开放了注册,知乎高贵的血统依然不变。所以答主们为了虚荣心,满足快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人生高度,符合知乎的定位,就开始口若悬河。所以网友们不光反对虚假的人生经历,更反对那种莫名的“优越感”。
但是近两年,知乎的答题风格又变了。答主们又开始抖机灵。你辛辛苦苦查资料、码字所收获的点赞等指标甚至还赶不上别人的三个字。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喜欢在任何时候都愿意看见一板一眼的回答。抖机灵的出现虽然让知乎的空气快活了起来,但是依然让这个平台注了水。人们更愿意看到不明觉厉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科普。换句话说,人们喜欢别人的故事而不是别人的知识。
知乎内容质量下降难道就只是答主的问题吗?肯定不是。不光是回答变水了,提的问题也越来越俗——抱歉我用“俗”这个字,因为我实在没有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举几个例子吧:如何评价《英雄联盟》黄金分段玩家借号打辅助位五连胜冲上钻二?情侣可以隔着屏幕干什么?把男朋友作没了怎么办?……其中有的问题甚至都可以冲上热榜头几名。


提问者问没有营养的内容还可以接受,但是有的问题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居心叵测的人问别有用心的问题来故意挑起争端。



用户素质的整体下滑不光体现在评论和回答上,戾气最重的还是在评论区。我想各位都肯定遇见过,这里便不再赘述。但是下面这个人我就不得不提了。他自称郑州某初一学生。他的言论不禁让我思考:才初一的学生就对“女拳”和中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了?我记得我初一的时候还是个天真的孩子呢。真是后生可畏。


不光这个,还有这一位。当时我在质疑百草枯的致死率数据,他上来给我扣一个造谣和害人的帽子,我还以为我有多十恶不赦呢。



所以我马上就把他拉黑了。我一个十足的中医粉居然被他说成了中医黑。而他终于在我把他拉黑之后才肯好好解释为什么他会对我这么说话。说实话,就他这个语气,我没举报他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我遇见的各位也肯定都遇见过。知乎评论的现状就是:很少有人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和别人心平气和地好好交流。也很少有人能不厚着脸皮说着脚踏实地的话。为了驳斥对方,讲问题上升到对方的人格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也大有人在。

用户的群体改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看上去是必然的事情。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知乎的生态没有做好。正如B站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在《B站商业观察:年轻人的力量》里面说的一样,“生态这种东西,要么一开始就失败。一旦成型,就是无敌。”知乎没有生态。一开始周源(知乎创始人)尝试了,但是失败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用户素质也没有,广告问题也没处理好,立场方面还被曝出丑闻。(这里我先挖个坑,以后谈B站以及B站和知乎的区别。)
“生态”是商业专有名词,我不懂。我只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说一说知乎的广告。
互联网产品的变现方式就那么几个,知乎选择了打广告和知识付费。这也是顶着股东压力和上市压力所做出的无奈选择,作为用户都表示理解。而2015年3月的广告投放位置也是十分良心,在每日推荐的最后一条:《这里是广告》。第一个金主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
2016年是知识付费的高峰。别人都高调推出自己的产品,知乎也不甘落后,高调推出知乎live、值乎、知乎书店等产品。结果无一例外,因为动作迟缓、定位不清晰、创作者的报酬比不上别人,“毫无疑问”地倒下了。两年后,知乎大清洗,最干净的就是知识付费团队。
到了今天,知乎今非昔比。光是在主页上就能看到为了推广知识付费而做的知乎档案局等广告,而那些文章只有成为盐选会员才能看完。普通用户只能意犹未尽地中途退出,然后刷新几次都有这个内容。手指刚往下滑三四次,又出现一个广告。定睛一看:这不还是那个广告吗?你只好点了一个“不感兴趣”,短期是再见不到了。至于以后能否再见,谁知到呢?
知乎已经败给了生活。周源的初心淹没在知乎里。
总之,现在的知乎早已不是几年前的知乎了。现在的知乎,提问水分大,回答抖机灵,评论区戾气重,管理矫枉过正,还没有生态。就这样一个环境,谁还能忍受这个产品?
2011年12月,有人问:“你觉得知乎会变成百度知道吗?”周源留下两个字:

但是现在再回头去看,这就是打脸时刻。曾经的精英社区,正在向当初的初心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
知乎,不要让用户以使用你的产品为耻。

参考文章:
乌鸦校尉微信公众号文章:《如何分辨知乎用户?“谢邀,人在蒙古,刚下航母。”》
本站up主 硬核的半佛仙人 的专栏:《B站商业观察:年轻人的力量》

观众老爷们,点波转发和关注,从此豪宅里面住,秋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