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书中的一朵"奇葩"--读gone girl有感
最近一直捯饬阅读,从年初到最后一个季度断断续续读了三四十本,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视频上。先写一篇文找找感觉,回头慢慢上手。感谢一路来没有丢下我的小可爱们。

起这个标题是实在想不出如何描摹读后的感触,因为太奇怪了。本书评论偏吐槽向。因剧情是本书最大的引爆点所以不剧透。
国外所谓的bestseller看多了会发现很奇妙的一共通之处:猎奇、多元化杂糅、莫名的自信(多为现代美本土畅销书)。读的时候会觉得新奇满满,之后每况愈下,最终合上书不了了之连个三两笔都不想给。因为没有什么可写,言之无物。包括最近一直老牛拉车的一本sapiens(人类简史)也不过是上帝视角迎合左白的一本反智书。这本《消失的爱人》多少跳出圈外却也在圈中。
初选这本书是因为搁置太久,但由于精力、偏好一直犹豫。后参考了一些书评影评觉得会有些看点,尤其是大卫芬奇的改编电影光环加持,最终个人堪个章:不大推荐,但可以一读。原计划一周的书目拖拉20天,两行粗泪的代价,个人不大喜欢。但它也很奇特,浅薄的故事背后的确带来一些自我讨论。比如对婚姻的经营,原生家庭影响究竟有多大影响,公众舆论真得能如此左右一个真实的社会以及国外人民的想法简直颠覆你的认知。(题外话:书读越多越不喜欢星条下的天空。)
新闻写作中有一个准则:避开星腥性,而现在的畅销文也好热卖书也罢却多少粘在上面不下来(莫名想起扔垃圾箱的《第三道门》)。而本书的故事三条均拉弓满满,不吸眼球它说不过去,但读完的空洞感也就没什么意外之感。但这本书终究是可读的,初读时的惊悚带入,男女主分篇第一人称的叙述(这一类写法心思巧妙但两性差异会同质化),心路历程或真或假的细腻也曾让豹豹洋洋洒洒写出"虽夸大了婚姻的负面,但现实中的婚姻终归是一套瓷器餐具,再过的喜爱也耐不住日日相对的疲倦,呵护有加也多少会有细纹斑点"诸如此类的旁注(之后打脸真疼呀!)。但作者设计的闭环太过刻意,除了貌似有些狗血的真实外,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过度的艺术处理使整个故事有些扭曲。若说同名电影如同书中男主所爱的noir moive,这本书无愧noir book。
其他有意思的点:很喜欢开篇的一处双关,男主同名的nick一代直接给主人公定了基调,男主父亲的满嘴脏字映射了女主的存在,也给其下了定义,很有意思的设置。伪造的日记这个工具很出彩,道出了现代婚姻的一些痛处,成功霍霍出人的一些阴暗面,也撩起了老夫少女心万年枯水的一丝涟漪。让人不得去发问婚姻互补的确是美事一桩,但精神高度一致的棋逢博弈也令人心驰神往。另外书中关于公共舆论的布置也凸显现世一二,舆论背后美国文化所谓的对女性,生育的互吹让人深思自由民主的神奇和啼笑皆非。
原著难度略大,生词多俚语多,故事太长。情节压抑,有一种自己给自己上了笼套身陷囹圄之感。后半本一度想搁置,因为作者圆得太过勉强,不过终究是读完了。心情不好不建议读会影响情绪。若说本书最爱莫过于其中闲谈的一句The answer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bottel.人生真义尽在杯中!
不是书评的一篇感触。
有声书很多渠道,男女声分开朗读,美音。只试听了开篇不做评论和推荐。
电影略压抑,不落窠臼的冷峻刀锋系,个人比较偏爱,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