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梧玲语】诗人与诗

2021-10-16 19:07 作者:青玉道长青玉案  | 我要投稿

诗人是幼稚的,但却是最令人羡慕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人们不探讨的问题:什么是“诗人”,什么是“诗”?这好像是我的第100篇专栏,好有纪念意义!

一、“诗人”不单指写诗的人,“诗”不是单纯的“诗歌”

我如果问大家,李白是诗人吗,杜甫是诗人吗?大家一定会回答“是”。那么我如果问曹雪芹是不是诗人呢?我想大家也一定会说“是”。你看《红楼梦》里的诗,都是他写的呀。

那么我换一种问法,《蜀道难》是“诗”吗?《春望》是“诗”吗?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那么,我如果问《红楼梦》是“诗”吗?有的人就要说“不是”了。《红楼梦》可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啊,古典小说怎么可能会是“诗”呢?好,按这个逻辑下去,是不是说曹雪芹只是个会写诗的小说家,而不是诗人呢?

不同的问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因为前者的“诗人”,指的是会写诗的人,而后者的诗人则不然。

事实上,我们其实也把《红楼梦》当作一首“诗”,把曹雪芹当作一位“诗人”。不是因为《红楼梦》里的诗词其造诣都很高,而是因为《红楼梦》中的创作手法与“诗”是一模一样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其实是在作“诗”。

好的诗歌往往具有极深刻的“象征”,几乎所有好的诗歌都有象征的手法。所谓“象征”,就是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达到“抒情”的效果。《红楼梦》贯穿全书的两个意象,就是“石”和“玉”。《红楼梦》开篇就是“石”和“玉”的争斗。“石”不高贵,但是他比“玉”更洒脱,更自由,更孤独但更独立,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玉”很高贵,但却比“石”更容易受牵绊,这也做不得,那也行不了,终日为了功名利禄压制自己的本性。这里暂且不探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问题。我们说曹雪芹的“谐音梗”是得价钱的,如“贾雨村”是“假语存”,而“甄士隐”是“甄士隐”,一真一假,假作真时真亦假。其实《红楼梦》还有一对“甄贾”,便是“贾宝玉”和“甄宝玉”,也即“假宝玉”和“真宝玉”。“甄宝玉”的父亲,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也就是“甄应假”。而“贾宝玉”和“甄宝玉”的性格也是极尽相反。贾宝玉追求的是自由独立,不喜欢被仕途名利所牵绊,即使一出生就带上了玉的高贵,也在不断地想把这块“劳什子”扔掉,去追求“石”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达到一种洒脱、本真的境界,但他的结局却是贾府的覆灭。而“甄宝玉”却真的是“真的宝玉”,他追求仕途,追求名利,中举后留恋于红尘世俗之间,娶李绮为妻,最后的结局是重振家业。换句话说,“贾宝玉”是“假玉真石”,而“甄宝玉”是“假石真玉”。“石”和“玉”,前者最求本我,追求精神富足,值得我们赞颂;而后者追求世俗,追求物欲横流,我们自然会置之以否定态度。然而,现实是,“石”(象征追求本真)带来贾府覆灭(象征得到自由但失去幸福),而“玉”(象征追求世俗)带来重振家业(象征失去自由但得到幸福)。这整个故事的思想也是通过象征体现出来的,“石”和“玉”的不同性格与不同下场,其实就是象征着“自由”与“幸福”的矛盾关系。“自由”者虽是精神富足的,但却不一定物质幸福,而“幸福”者虽是物质幸福,也不一定精神富足。因此,我觉得《红楼梦》是一首诗,或者说是一部具有“诗意”的小说,这也是它为什么能被誉为古典小说的巅峰的原因。

另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不仅讲“诗”,还讲“悲剧”,一方面,是因为“悲剧”往往也具有诗歌的抒情性、象征性、敏感性、共鸣性,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是指“艺术”,而非单纯的诗歌。还有我非常喜欢的学者傅道彬先生,他在《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中,直接把《红楼梦》与唐诗放在了一起进行“意象”分析,进行“象征”解读。

总之,我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把“诗人”与“诗”局限于“写诗的人”和“诗歌”,凡事不能只看表象,应该更注重事物的“内核”。诗人的内核是“抒情”,而非写诗;诗的内核是“象征、抒情的诗”,而非“作为体裁的诗”。(这会不会太颠覆传统观点·.·)

二、会写诗的人不一定是“诗人”,“诗歌”不一定是“诗”

民国有一位“诗人”,他的一生作品无数,狂傲“毕竟”李白。他的诗被汇编成《效坤诗钞》,在如今具有极高的艺(yu)术(le)价值。没错,他就是将军里的一股“清流”,“诗人”里的一股“泥石流”——张宗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民国·张宗昌《大风歌》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民国·张宗昌《大明湖》


要问女人有几何,俺也不知多少个。

昨天一孩喊俺爹,不知他娘是哪个?——民国·张宗昌《无题》

(众所周知,《无题》是爱情诗)

张宗昌是会写诗的人,但并不是我所谓的“诗人”。这些“打油诗”是诗歌,但不是我所谓的“诗”。诗应该是“抒情”是,而非“宣泄”,而非对情感无限制地喷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什么是“由动之静”,就是情感由一个激烈的状态转向了平复的状态。一个好的诗人不会在悲伤的时候写诗,这不利于他真实地感受、体验悲伤的状态,固然不会写出好诗。好的诗是在心情平复之后,释怀之后,对情感的“审视”,而非单纯的对情感的“记录”

三、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人间词话·十七》

你看,王国维在这里就是把《水浒传》和《红楼梦》当作“诗”,把施耐庵和曹雪芹当作“诗人”。

在这里,王国维对“主观”与“客观”两种诗人做了区分。

客观诗人,是社会阅历深的,是人生经历丰富的,他们善于描写广阔的世情,反应最真实的社会,最真实的现实。我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就是因为杜甫是一个善于描写民生现实的人,因此他也是一位客观诗人。《水浒传》和《红楼梦》虽是虚构,但其实也是在反映社会现实。这样的诗人,往往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才情为人民发声。白居易就是这样的“文化英雄”,我记得他有一段时间就是以写诗的形式来进谏,来反映民生疾苦,他是一位极具平民色彩的人物。

主观诗人,是社会阅历浅的,注重描写诗人的内心感受,也就是重“抒情”。社会阅历浅,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样的诗人往往能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即本真、纯真、不受任何利害关系限制之心。“主观”并不代表这样的诗人抒发的情感只是属于他自己的,只是个性的。因为大家都是“人类”,因此主观诗人能够反映“人类共同情感”,也即我们常说的“共鸣”。普通人和“主观”诗人的区别就在于,主观诗人比普通人对感情的变化更细腻、更敏感,更善于发现人类的“内心”。换句话说,主观诗人会思乡,你也会思乡。

四、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的统一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民国·王国维《人间词话》

如果要创作较好的作品,其实不一定要是主观诗人或客观诗人的非黑即白,也可以做到“能入”和“能出”,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了。
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诗人要对具体的“宇宙人生”有深刻的体察和体验,能投入其中,能有亲身经历、亲身经验,不仅有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还有有生活经验,绝不可束之高阁。我们有很多人会写诗,但却不能反映人类情感特质的普遍性,而只是个人的一些小恩怨、小爱恨,自然写不出好的作品。

“入乎其内”后还应“出乎其外”,即诗人要从“宇宙人生”中脱离出来,以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更客观的方式来审视、反思“宇宙人生”,这样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作出更真实的描写。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守护自己的本真状态、纯真状态。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嘛,“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梧玲语,梧玲语,梧桐树下玲珑语。

【梧玲语】诗人与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