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经济行为主体与货币供给
经济行为主体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
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对一国货币供给起着重要作用。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没有可能直接操纵。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数量的调控只能是间接的。一国中央银行通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关内容将在第九章做专门讨论。
(二)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 ,简称作通货—存款比提高;反之,这个比率会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对居民持币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财富效应
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通货—存款比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化成反方向变化。
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
居民持有现金的货币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的货币报酬率大于零。若只有这两种金融资产,显然储存存款的利率变动与通货—存款比是负相关关系。实际上、在两者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如企业债券、国债等。那么其他资产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会迂回的影响通货—存款比。
3.金融危机
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存款比会因此而增大。
4.非法经济活动
非法经济活动,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存款比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