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社】一战战壕战(上)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78号:一战战壕战(1)(1914-1916)-World War I Trench Warfare(1)1914-1916。原作Stephen Bull,绘图Adam Hook。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法国投弹手,1914年-1915年
A1:列兵,第8步兵团,1914年秋
这名列兵穿戴1914年的步兵制服和野战装备,帽子采用“机械师蓝”帽套;从他的M1877式“铁灰蓝色”军大衣立领的领章可以看出他所在的兵团的番号。他的M1888/1892式皮腰带装备配备2个40发装和一个30发装弹药盒,同时搭配Y字型背带,背带上还固定8毫米口径勒贝尔(Lebel)M1886/93式步枪使用的带挂扣的刺刀;另外这名士兵还拥有一只斜背的扣着马克杯的水壶和一只用来装口粮与小物件的背包(musette)。他的另一个背包内装有M1914式手雷,即所谓的“手链炸弹”,这是从1847年以来就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的一种装备。当81毫米直径的球形手雷从手中掷出时,连接在腕带上的电线会拉动手雷上的摩擦点火的M1882式引信,在手雷内的黑色火药爆炸前会有4秒的延迟。
A2:下士,第8步兵团,1914年末-1915年初
许多临时制作的“球拍炸药包”(petard raquette)需要手动点火,所以这名战斗中抽烟斗的士兵就为这种炸药提供了一种即时火源,这比用那种盒装“汽灯”点火好操作多了。这种“球拍”或“梳子”型手榴弹拥有开槽的手柄,这样导火索可以从手柄中穿过。图中这名士官穿着在战争第一个冬天看来相当混搭的服装。采用低可见度的“地平线蓝”的制服虽然已经订购,但配发的速度仍很缓慢;图中这种浅蓝色/灰色的平顶圆筒军帽带有深蓝色滚边,1914年9月开始装备,并成为当时可以选择使用的几种帽子之一。1914年版的裤子(garance)在这一时期因为军队的大规模扩张往往被图中这种棕色灯芯绒裤子所取代,与它搭配的则是皮短靴和绑腿。在他的大衣(注意大衣两只袖子袖口上方都展示着代表下士军衔的两条猩红色条纹章)外是一件侧开襟用腰带束紧的,具有披肩效果的无袖羊皮外罩。
A3:一级准尉,法国步兵,1915年春
这名准尉的原始形象出现在一张几个拥有同样的保护和武装,同时穿着战壕护甲的士兵的合影中。这种护甲其实是一种临时制作的铁护板,外罩帐篷布制成的套子,与之搭配的还有一顶铁制的“头颅帽”,这是1915年3月开始装备的,在钢盔出现之前,它被戴在软顶帽具下面。图中人物的武器包括了8毫米口径的M1892式左轮手枪以及罕见的丹麦人发明的Aasen C型“降落伞手雷”,法国和德国军队都很有限地使用了这种手雷。这种破片手雷被投掷出去时会从手柄中拖拽出一根长导线;而在之后它因撞击引爆时,头部涂黑的木制缓冲装置会确保了它在地面之上引爆。作为一级准尉(注意战时35毫米宽的金地红条军衔袖带展示在他的袖口之上的位置),他穿了私人购买的4个口袋的军官式上衣和半马裤,两者都是“地平线蓝色”的;依据1914年12月的条令,军官需要自行购买这些服装,所以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些许色差,在许多细节上也有差异。同样在12月,根据命令也开始采用了带深蓝色(图中一级准尉的为金色)滚边和数字的黄色领章,但它们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

B:英国投弹手,1914年-1915年
B1:坑道工兵,皇家工兵野战连,1914年8月
战争爆发时,手榴弹在严格意义上还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武器,而且最初只提供给皇家工兵部队。这名工兵穿着英国远征军在刚进入战场时使用的那种帅气的制式常服,它包括了M1905式大盖帽、M1902式制服和M1908式织物装备。这名工兵装备的是1908年7月推出的昂贵的1号Mk I型手榴弹(专业称呼为“带手柄和雷管的黄铜手榴弹”)。他此时已经解开了用来控制手榴弹飞行的长绳带,同时将顶帽拧到了“开火”位置,再之后安全别针会被拔出,然后工兵把手榴弹投掷出去并确保它头朝下落地,最后手榴弹在撞击物体时会引爆。这种不适合在密闭空间里使用的武器很快就被消耗光了。
B2:下士,苏格兰步枪团第1营,1915年春
随着战争的进程,更简单的炸弹被更大量地生产出来。图中这种8号手雷(“轻型双层圆柱体手雷”)1915年5月开始采用,它是临时在部队层级制作的“果酱锡罐炸弹”的稍作改进的生产型。大约0.9公斤重,高宽各3英寸(约76毫米)的这种手雷分内外两层,内层装有炸药,外层装有半英寸(约13毫米)厚的球形树脂弹片。通过将顶部中心的硬纸板制成的管状物推倒可以触发到手雷的诺贝尔延时引信
B3:投弹军官,皇家威尔士莱恩斯特团第2营,1915年夏
穿戴传统常服、野战靴和皮革装备的这名少尉拥有一把点455口径的史密斯沃森左轮手枪;注意斜背背带上固定着该团传统的装哨子的口袋。钉在他右袖子上的黄铜色炸弹图案徽章是非正式的,后来,一种带白色火焰的土黄色炸弹图案精纺毛徽章经批准供各步兵营内部的炸弹手们专门使用。另外,在人员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会有人设法阻止军官亲自率领“掷弹队”投入作战。这名军官还穿戴了一件带6个口袋的早期版帆布“手雷背心”,它的每个口袋可以携带一枚15号杀伤手雷(又被称为“球形手雷)。这是又一种应急产物,它们在1915年初开始大量采用,洛斯(Loos)之战中尤其如此。这种壳体为铸铁,内部充满了阿芒纳尔炸药(Ammonal)或布拉斯坦炸药(Blastine)的手雷重1磅6盎司(约620克),配备了一个手工操作的5秒延时引信。它的外观解释了为什么投弹手们在早期给这种手雷起了“无政府主义者”的绰号。

C:英国狙击手,1915年-1916年
C1:奥利弗少尉,达拉莫轻步兵团第2营,乌普林的霍布(Hobb)农场,1915年春
这名军官依据知名照片为原型绘制,他的形象代表了战争早期阶段英国人的狙击行动呈现出的个人独立的“自由”状态,狙击手们主要是战前有丰富狩猎经验的军官,他们使用的是自备武器。本图中奥利弗手持一支运动步枪,穿戴军常服、围巾和橡胶靴,另外他戴着这一时期并不常见的一顶野战帽。
C2:狙击手,爱尔兰近卫团,1915年夏
鉴于德国狙击手早期在无人区具有支配地位,从1916年春天开始,英国官方开始了狙击手的训练计划;英国第1军和第2军各建立了侦察狙击手学校,同时营属狙击手班也被建立起来。童子军的鸢尾花式徽章此时成为了侦查狙击手的徽章;这名爱尔兰近卫团的士兵在该团徽章(圣帕特里克星徽两侧分别为字母“I”和“G”,两者是爱尔兰近卫团的缩写)下方佩戴了这种浅黄色精纺毛徽章。因为在战壕里作业,这名士兵用沙袋和当地植物制作了一顶临时的伪装头套。他仅有的野战装备是惯常的布制弹药背囊和装防毒面具的包,武器则是经过拣选的标准点303口径SMLE步枪,步枪上安装战前版的拉蒂(Lattey)2倍光学瞄准镜。这种瞄准镜的放大镜片夹在枪身的一前一后,因此它的视野很小,并不像真正的瞄准镜那样有效,但相对便宜且容易获得。
C3:狙击手,1916年
英国狙击手的大部分专业训练最初是由洛瓦特侦察兵(Lovat Scouts)部队提供的,这支部队由来自苏格兰高地的猎场守护人和猎鹿人组建而成。为了在无人区工作,狙击手们制作了样式广泛的伪装服,其中包括仿制法国人的帆布长袍。本图人物的绘制依据了有幸保留下来但具有争议的形象资料,这里的宽松的浅绿色帆布长袍溅满了黑色、白色和浅棕色的色块,与之配套的还有手套和兜帽,后者在不使用时可以掖在自右领延伸出来绕脖子一圈的长筒里;用沙袋临时制作的伪装套裤包在靴子和小腿之外。用粗麻布条进行伪装的SMLE步枪则配备了Periscopic Prism公司的一只可在机匣上伸缩的2倍瞄准镜。

D:德国机枪小队,第85步兵团,1915年春
Maschinengewehr 08型重机枪是一种典型且高效的马克沁式水冷机枪,它使用7.62毫米口径子弹,采用250发织物弹链供弹。总重大约50公斤的这种武器通常由机枪连的车辆直接运到前线。在前线进行战术移动时,可以将它的“雪橇式”底座与机枪身管松开,然后旋转底座腿使其呈“担架”形态来实现搬运(如图所示)。照片资料中经常看到它以图中这种方式被两人搬运,但在穿越崎岖路面时,多出一双手来帮忙显然会更容易些。这群来自第85赫尔佐格·冯·荷尔斯泰因步兵团的士兵基本上穿的都是1914年8月的制服,到了1915年春天这些制服有了细微的变化。
他们的重机枪配有用来保护水冷套的前部、顶部和侧面的装甲板,它同时保护机枪手免受子弹和弹片的伤害。1914年,Erdmann中校在一份备档中建议当时所有的4900多支重机枪都应该配备这种保护。随着战争的进程,重机枪开始配备各种不同式样的护盾,但在1914年- 1916年间,简单的装甲板似乎是最常见的防护手段。
D1:这名列兵穿带戴有勃兰登堡式袖口的M1907/10式野地灰色上衣、带红色滚边的M1914式石头灰色裤子、M1866式茶色行军靴以及M1895式腰带。他的M1895式尖顶头盔(Pickelhaube)套有战前制式的“芦苇绿色”野战头盔套,头盔套上展示着红色毡布制成的团号。所有的机枪组成员都装备了P08型手枪作为个人武器。小组中至少有两个人配备了皮拖带,拖带末端连接着带有皮套的大号环套。另外这名士兵还携带着机枪的Ziefenrohr ZF12型瞄准镜。
D2:这名列兵戴M1910式野地灰色野战帽,帽子采用红色帽墙和滚边,同时佩戴国家帽章和普鲁士帽章。他携带的两只Patronenkasten 11型钢制弹药箱里装的是重机枪的250发装弹链,身上背的木盒子里装的则是机枪的两支备用枪管。
D3:尖顶头盔的头盔套很快从芦苇绿色变化到从棕黄色到棕灰色在内的不同颜色;从1914年8月开始,头盔套上的数字变化成了绿色,有一些是画上去的而不是缝上去的。浅灰色大衣上则配有所有线列步兵通用的全红色领章。
D4:衣领两侧的纽扣标识了他作为更高级别的上等兵军衔的身份。和图D2人物一样,他穿着战时制造的略微简化的M1914式上衣——它取消了勃兰登堡式袖口设计;钮扣孔上别着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除了装在手枪套里的P08型手枪,他腰上还固定了一把带挂扣的刺刀,刺刀上配代表他战前就已经服役的非正规标志物——一条团属机枪连标志色白色和蓝色组合的绳结。此外他还携带了供MG08 型重机枪使用的冷凝管和设计精巧的冷水罐。

E:英国的“炸弹弹射器”,1915年
E1:“利奇”(Leach)弹射器,皇家苏塞克斯团第7营
1915年,英国皇家苏塞克斯团第7营的这两名士兵正准备用“利奇”弹射器发射一枚9号手雷。“利奇”由一座Y形木制框架作为主结构(有时配合三角形支撑板,有时没有),弹射橡胶绳通过一只绞盘拉紧;在木架上,从顶部延伸到底部有一根钢丝绳,钢丝绳的一头用钩子钩住弹射橡胶绳。图中的下士正准备用挖壕铲的铲把击打钩子连接的释放扳机,而旁边的列兵已经准备好了点火的手雷。注意这个时期的典型服装:山羊皮短上衣和M1914式战壕帽。
E2:“韦斯特弹簧炮”,冷溪近卫团
“韦斯特弹簧炮”采用担架式抬运方式;运到目的地后,四只抬运把手可以滑进弹簧炮的支架里,铁制弹射器本体则用螺栓固定在底板上。弹射器底板上方则堆上沙袋以防止操作时的位移或上翘。操作时一条长长的曲型控制杆压迫投掷臂向后和向下以抵消强大的弹簧组的张力——这通常需要三个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之后控制杆被移除,代之以与左侧板架上的螺栓相啮合的发射长直杆;长直杆下压时,弹簧炮释放蓄能完成发射。可供选择的发射“套杯”拥有不同形状,可以装球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在内的不同形状的手雷。图中这名冷溪近卫团的代理中士拥有防潮布和橡胶材质制成的战壕靴所提供的保护,他正准备发射一枚R型21号球形手雷,手雷弹壳内装有约450克阿马托尔炸药(amamol)或阿芒纳尔炸药,手雷附有定时引信,在从弹簧炮射出的瞬间自动点燃。旁边身穿雨衣的军官戴着一顶私人购买的法国钢盔。虽然麦金托什在19世纪中期就生产出了著名的防水橡胶面料,但“战壕风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生产出来。

F:坑道战,沃屈瓦地区,1918年5月
西线的一些最激烈的坑道战就发生在这个区域,法国和德国的坑道工兵们不断地在防线下挖洞以反击敌人的工事。仅在1915年9月到1916年8月间就发生了近100次爆炸。它们涵盖了从轻微的牵制作业到恶性的破坏攻击,再到与地面步兵和火焰攻击协同的使用数千公斤烈性炸药炸出巨大弹坑在内的各种爆炸方式。1916年5月14日,德国人的5万公斤炸药炸出了一个直径超过80米的大坑。
F1:法国的地下爆破作业
在第10师战线上的这座小型的反坑道作战入口,莱格尼尔上尉的第5连的坑道工兵们刚刚进行轮班。从当时的照片可以看到,他们穿着混搭的旧制服,其中包括战前版本的亚麻布训练服/杂役服。注意左侧人物穿戴的米白色杂役服上衣、灯芯绒裤子、防毒眼镜以及阿德里安式头盔都是经常在地下作业时使用的;临时制作的鸟笼里装的金丝雀可以被带到地下预警有毒气体。从陡峭的斜坡入口出来的矿工戴着一顶把沙袋裁开制成的工作套帽,裤子是1914年装备的“机械师蓝色”版本,它穿在M1897式红色裤子外面;他的战友(右)穿着标准的战前制式亚麻布衬衫、针织睡帽和亚麻杂役裤。
F2:德国进攻者(Angreifer)
辅助步兵的第30工兵营的这些士兵正准备一次重要的坑道进攻作战。用梁架支撑的坑道的最里部分是铺满板材的所谓爆炸厅(Sprengkammer)。主要的地下工程会接入电灯(通过电缆和绝缘材料),并利用泵机将新鲜空气经通风系统送入坑道(通过图中所示的大口径管道);图左侧可见的野战电话线则提供了工作面间的通信。30厘米宽的轨道上运行木制或钢制的小型货车,它们用来向外清理废料和向内运送设备;图中可见这样一只小货车(绰号“坑道猎犬”)运来了两公斤重的炸药。工兵们的标志是他们的野战帽上代表技术兵种的黑色帽墙,当然这种彩色帽墙经常被灰色的帽套遮盖住。举着防风灯的人物是从步兵部队借调来的劳力。同样的,德国的坑道工兵们也穿着包括战前的亚麻制服在内的混搭的制服,而亚麻制服具有更轻便更容易清洗的优点。士官(图右)携带了P08型手枪——与敌人在地下进行殊死搏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G:协约国的防毒面具,1915年-1916年
G1:“巴利”(Barley)防毒面具,1915年5月
阿盖尔-萨瑟兰高地人团第2营这名列兵的形象源自一张著名的照片。他戴着防毒气护目镜和苏格兰步枪团的巴利中尉设计的衬垫式呼吸器;手持的瓶子中装着用来重新浸泡衬垫的“硫代硫酸钠”溶液。
G2:硫代硫酸钠头罩,1915年夏
本图以第5国王团(皇家兰开斯特团)第1营的一名一等兵收藏的一张战线后方防毒气训练的照片为依据;大盖帽戴在了头罩的顶部。配有云母材质小窗、用浸渍过的法兰绒制成的头罩(官方称之为“烟雾头盔”)可以提供大约三个小时的保护。一种训练服布料制成的小袋子里可以装一个或多个这样的面罩以便随身携带。
G3:“哈里森之塔”(大盒防毒面具),1916年6月
本图取材自一名澳大利亚牧师在法国弗勒尔拜(Fleurbaix)的照片;这种新型的防毒面具从面罩部分伸出一根管子连接到装在挎包里的一只独立的过滤盒中,这种设计也启发了后来的“小盒防毒面具”。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主要配发给炮兵人员。
G4:法国的P2型防毒面具,1915年10月
第171步兵团的这名士兵戴防毒气眼镜和独立的P2型衬垫式防毒面具。这一时期已经过时的这种法国衬垫式防毒面具已经升级为使用浸渍过不同化学物质的彩色衬垫。S2型载物包通常挂在腰带上,但有时也会像图里这样扣在制服身前。
G5:法国的M2型防毒面具,1916年夏
这名在索姆河战场上的殖民地部队塞内加尔狙击兵穿这些部队特有的带黄色编纹镶边的殖民地制服。他的猪鼻子形状的M2型防毒面具在1916年4月投入现役。装有一体式云母材质镜片的这种多层布袋叠加式防毒面具被大量生产,后来美军也有限使用了这种装备。最初它被装在一种布包里,后来则装在图中所示的这种金属罐里。
G6:俄国的“库特曼-林斯基”防毒面具,1916年
第84希万斯基步兵团的这名戴列兵的这种防毒面具采用了库特曼-林斯基所开发的橡胶材料技术,它的完整尺寸头罩可以紧密贴合脸部。不用的时候,这种防毒面具可以折叠装入金属罐,罐子的底部中心则拧进一只圆形的经过切削加工的白色金属塞子。这种防毒面具有两种型号,长方形的“彼得格勒”型和椭圆形的“莫斯科”型。不幸的是,这种防毒面具的数量从没有满足所需,许多俄罗斯部队仍依赖于其他盟国所能提供的各式各样的防毒面具。

H:俄国的战壕要塞,1915年末-1916年初
俄国在1889年向英国肯特郡的工厂订购了第一批马克沁式机枪,之后他们的订单转往德国。此后,俄国人生产了他们自己的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本图展示的是M1910式机枪,注意它侧面安装了卷轴用来支撑7.62毫米口径子弹的织物弹链,而弹链上每三发子弹就配有一个黄铜垫片。这种重机枪被安装在一辆早期的索科洛夫式两轮车上,可折叠脚架允许它固定在掩体上射击。
H1:机枪手,步兵机枪班
这名士兵戴标准的M1907/10式土黄色野战大盖帽,帽子拥有涂成绿色的皮制帽舌和采用罗曼诺夫家族标志色的椭圆形帽章。灰色/棕色的M1881式大衣的风纪扣扣紧,从外观看不到大衣的任何前襟纽扣。一条帐篷片段被士兵斜背在肩头,帐篷片段的末端则掖在镀锡的铜锅里。战争爆发时,每个营拥有两挺马克沁重机枪,每挺重机枪配备一名士官、七名列兵和两名运输员。这些重机枪“突击小队”的士兵还携带卡宾枪或左轮手枪,同时使用匕首来代替刺刀。根据规定,他们与其他部队的区别在于大衣袖口上方的一圈深红色的辫纹带饰。
H2:步枪兵,第1西伯利亚步枪团
所有从西伯利亚地区征召来的部队都被冠以“步枪团”的头衔;图中这名士兵戴着一顶蓬松的高筒羊毛帽,它可以看成是俄罗斯帝国的标志之一。M1881式大衣上有代表步枪兵这一兵种的带猩红色滚边的深绿色领章。围在他肩膀上的被称为“bashlyk”的兜帽既可以当作兜帽也可以当作围巾来使用,兜帽的镶边拥有不同的颜色以适应各部队所需或个人的喜好。这名士兵的武器是“三线”(线为俄国口径单位,三线即约7.62毫米,译者注)7.62毫米口径M1891式莫辛-纳甘步枪;十字刃刺刀在战场上总是固定在枪上。他的腰带固定可以装30发子弹的M1893式弹药盒,而帆布弹药背囊里还可以装额外的弹药。
H3:通信士官,通讯连,第7工兵营
大衣上的红边黑领章代表了这名中士技术兵种的身份,领章上侧的银色纽扣则代表士官身份,肩带上模印的代表闪电的交织锯齿形线条以及数字“7”则代表了他所在的部队,至于具体军衔则通过横跨肩章上的三道白杠来表示。他装备的是M1895式7.62毫米口径纳甘左轮手枪;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规定,即使在战斗中俄国人也要佩戴他们的全套勋章。1914年时,俄国拥有50个“电报连”,从这些连征召了大量为野战军服务的通讯兵。每支4个营编制的步兵团只能得到9部战地电话和7.5英里(约12公里)长的电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缺乏无线点通信的军队都承受了毁灭性的后果;固定电话线通常会因炮火或意外事故而中断,战场上的指挥官只能依靠旗帜、信号弹、通信员或是信鸽来监测不断变化的局势并下达相应的命令。在情报不明的情况下做出反应造成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大量伤亡。

I:德国的战壕突袭队员,第110预备步兵团,索姆河,1916年4月
1916年4月11日晚,伴随着地下炸弹的爆炸和火炮及瓦斯弹的攻击,在瓦格纳上尉率领下的5名军官和第110预备役步兵团的50名士兵对位于拉布瓦塞勒的爱尔兰皇家步枪团的战壕发起了突袭。英军被浓烟、战壕迫击炮的轰击以及战线另一位置的假人分散了注意力。这让斯特拉特曼、博宁和杜马三名少尉分别率领的三支小队得以进入一条被命名为“斯皮恩”的战壕。随后的混乱伴随着手榴弹、刺刀和手枪的使用使德军俘虏了29名英军,并且德国人声称有比这数量更多的英军被杀;德军的战利品包括一挺刘易斯机枪、一支狙击步枪和其他20支步枪以及各式各样的装备。袭击者只付出了一人受伤的代价。
I1:少尉,小队长
这名低级军官穿了一件老式的M1910式常服上衣,与之搭配的是士兵版的野地灰色裤子和绑腿。这名少尉正在为自己的绰号为“扫帚柄”的7.63毫米口径C96型半自动手枪重新上膛;注意手枪的木制枪套也可作为抵肩枪托来使用。根据瓦格纳上尉的命令,防毒面具被要求挂在胸前或“塞在上衣里”;图中所示的是M1915式防毒面具,采用胶化织物头罩和独立可更换的螺纹固定滤筒。同样根据命令这名少尉还展示了一种野战识别标志——“一块缝在胸前和背后的白色三角形亚麻布”。另外他头上戴的是针织羊毛套帽。
I2:列兵,掷弹兵
野战中M1915式尖顶头盔的盔尖已经被摘掉了,而从1915年末开始棕色的头盔套上也不再有任何标记物。为保密起见摘掉了部队肩章的M1907/1910式上衣与棕色的灯芯绒裤子相搭配。士兵的武器是一支P08型手枪,挖壕铲的铲头可能被磨尖以用作肉搏战时类似斧子的武器;另外还要注意他身上携带的长柄钢丝钳。这名列兵正在拉动一支M1916式手榴弹的摩擦点火器的引线,此外他还用两个沙袋做成了临时性的“救生浮袋式”携行包来装其他的手榴弹。他头戴M1915式防毒面具;在攻击开始时,毒气从突袭者们的头顶上吹了回来,这导致了斯特拉特曼少尉的呕吐,还让另一个人暂时失去行动能力。负责与前线部队的联络的团的副官埃尔布少尉则戴全氧呼吸器。
I3:士官,支援组尽管戴着套帽并用“黑灯油”将面部进行伪装,但这个人的士官身份仍然可由M1914式上衣衣领边缘暗淡的L型银色编纹镶边透露出来。在领子处系紧的帐篷片段刚好没有遮盖住这种装饰。另外帐篷片段在这里不仅是作为斗篷来使用的,在之后它也可以用来运回战利品。士官装备了上刺刀的标准G98型步枪、同时携带一把战壕刀,而一把闪光信号枪掖在他的腰带里。Nossler中士是这次突袭中几个在肉搏战中拥有突出表现的士官之一。

J:法国步兵和战壕迫击炮,凡尔登,1916年
J1:一等兵,行军序列装备
从1915年春天开始,本土部队已经普遍使用低可见度的M1914式“地平线蓝色”制服;不过,不同批次的制服色彩差异会很大。此时所有部队的标志物,从领章的滚边和团的番号到袖口之上的军衔短杠以及如图所示的右袖子上的一条小V字章(代表受伤一次)都是深蓝色的。1915年,面对士兵头部受伤严重的情况,法国和英国都普遍采用了钢制的“防弹头盔”,这些头盔对碎物和弹片伤害能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但在大多数射击距离内是无法阻挡步枪子弹的打击的。软钢材质的M1915式阿德里安头盔相比其他国家军队使用的产品要轻,在1916年初的几个月里,按命令这种头盔采用了用拉绳收紧的头盔罩,这些头盔罩一般是土黄色的粗麻布制成的,但还有很少出现的淡蓝色布料制作的版本。
本来沉重的个人背包对法国步兵来说并不新鲜,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由于战壕作战中所需的额外武器装备和维生用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背包变得越来越笨重。这名穿越典型的“灯芯绒路”(一种潮湿地面上用木材铺设的道路,译者注)到达前线的士兵携带约25-30公斤重的装备,它们包括了一只帆布背包、帆布背包外面装载的帐篷片段、帐篷钉栓、备用靴子、斧头和作为班用野战装备的折叠帆布桶。行军背包在作战时不再携带;到了1916年,任何不能装进法国兵们配三弹药包的腰带序列装备里的东西,要么装在帐篷布裹成的“马蹄形卷”里,要么装在额外的挎包(musettes)和两升装的M1877式餐盒里,要么装在服装的口袋里——1915年底开始大衣侧面增加了两个大号的加固袋用来装额外的弹药(见图J3)。这名士兵的武器是8毫米口径的贝蒂埃(Berthier)步枪,这是从1915年开始对勒贝尔步枪的一种补充。
J2:迫击炮手,第66步兵团
来自图尔地区的这个团在5月被投入到凡尔登前线。在前线,M1914式地平线蓝色制服中的上衣暴露在外的情况很少——除了炎热天气,大多数法国步兵都会保留着他们世代传统的战斗制服——大衣。迫击炮手的裤子保留了1915年初使用的黄色滚边,即使在黄色领章已经废弃后仍是如此。请注意1915年被重新采用的所谓的“警察帽”,它取代了平顶圆筒军帽作为步兵的前线用帽具;另外传统的亮蓝色领带搭配的是亚麻布材质的无领衬衫。在前线阵地后方的某段安静时刻,这名迫击炮手正在调整58毫米口径迫击炮来向500码(约457米)外发射了6公斤重的冲力引爆炮弹;炮弹的尾部装在发射筒内,尾翼则处在发射筒外。背景中可以看到常见的未装引信的一堆废弃炮弹。
J3:毒气警戒哨兵,第25步兵团
这名老兵左袖子上的两条V字章代表他在“军事区”至少服役了18个月;1916年4月最早开始采用的这种所谓“沙丁鱼”标志一条代表了一年的服役期,之后每加一条代表延长的6个月。这名哨兵一旦嗅到气体异味就会敲响炮弹壳制成的警报锣,他并未携带自己的大部分装备,例外的只有塞进锡罐里的M2式防毒面具;他穿的包裹灰色/蓝色帆布的戴格尔式钢制防弹衣让他在夜间值更更安全。请注意M1915式单排扣大衣上用旧布料包裹缝在肩头的被称为“阿德里安护肩”的曲型甲片。虽然效果不佳,但在1916年2月至8月间,至少有320万件这样的装备被分发给了部队。照片证据证明使用它们的有第25步兵团以及1916年6月在凡尔登的沃斯堡战区作战的第132团。要注意的还包括了为了防止护甲从肩膀上滑落,通常会在护甲的顶部缝上可以卡住防弹胸甲背带的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