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必知热点|呢喃核电影

2023-11-19 19:35 作者:文思不冻电影考研  | 我要投稿


呢喃核电影

Mumblecore Cinema


呢喃核是美国独立电影的一个亚类型电影,其特点是极低成本的制作与产值。“呢喃核”一词是由一位叫 Eric Masunaga 的音响剪辑师在 2005年西南偏南电影节上创造的,随后“呢喃核教父”安德鲁·布加尔斯基首先公开使用了这个词。电影中可以看到大段大段的叙述性写实对话和在真实场景中演出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很多都以黑白影片呈现并配以最少的音轨制作,也不用胶片拍摄。而演员也大多是业余的,在有些呢喃核电影中他们都可以即兴发挥。此电影类型可溯源至1960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中Eric Rohme电影的浪漫情节和长对话。“道格玛95”和“法国新浪潮”分别在形式和精神上提供为呢喃核电影了重要的参照意义。



历史演进

Historical evolution


作为电影运动的“呢喃核”正是在2005年第15届西南偏南电影节随着安德鲁·布加尔斯基(Andrew Bujalski)《彼此欣赏》(Mutual Appreciation)、乔·斯万博格(Joe Swanberg)《嘴巴上的吻》(Kissing On The Mouth)和杜普拉斯兄弟(Jay DuplassJay Duplass)《肥大的椅子》(The Puffy Chair)的首映而宣告作者群体集结的开始。


而安德鲁·布加尔斯基拍摄于2002年的电影《哈哈笑》(Funny Ha ha)虽然没有参与第15届西南偏南电影节,但是影片建立的一系列范式为其确立了“呢喃核”先声的重要地位。甚至“呢喃核”的核心人物乔·斯万博格将自己的重要作品《嘴巴上的吻》解释为是一次对《哈哈笑》的回应。



西南偏南电影节对“呢喃核”的正名并未停留于一届电影节活动,它对“呢喃核”的作者们表现出了长期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层面“呢喃核”作者可以被视作是西南偏南电影节的“导演嫡系”。随后几年,乔·斯万伯格的电影《开怀大笑》(LOL)、《爱的阶梯》(Hannah Takes the Stairs)、《夜晚与周末》(Nights and Weekends)和《酒肉朋友》(Drinking Buddies),以及亚伦·卡茨(Aaron Katz)的《美国舞会》(Dance Party,USA)和巴里·詹金斯的《忧郁的解药》(Medicine For Melancholy)都分别被列在当年电影节简介中的世界首映重要作品行列。


对于西南偏南电影节来说,发生于2005年第12届电影节活动中的“呢喃核”电影运动就是一次成功的声望策略。而“呢喃核”也成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电影运动。



美学特征

Cinematic aesthetics


一、高密度对话


呢喃核这个概念的所指,也许首先指片中人物话多,呢喃不止。说他们是“话痨”也许不太准确,片中人物说话,相对而言,并不如伍迪·艾伦影片中的熟男熟女那么自信,他们的喋喋不休,都不具有侵犯性,人物仿佛在自说自话,很少得到实质性的回应,大家似乎都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交流。


这个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一部叫做《哈哈笑》(Funny Ha Ha,2002)的影片。里面的女主角在微醺的时刻,去一个纹身店,但是却讪讪地自嘲着,似乎并未准备好,不知道该纹上什么图案。她被公司开除了,因为她去主管那里,希望加薪,于是就被辞退了。她说话的过程中,充满了模棱两可,语气词特别多,hum,well,oh,eh,I just……I don’t know,语焉不详,逻辑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整部影片好似一部废话集。



二、低预算


呢喃核电影大都是低成本的,多是数字技术制作的,对话密集,人物的动作却很少,低情节的,表演是自然主义的,实景拍摄,反对摄影棚和录音棚,很少配乐,多关注大学毕业一年左右的年轻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社交、人际关系,而这个过程中他们多展现出漫无目的、表达困难,不能清晰地自我分析等特点。


如《弗朗西斯·哈》(Frances Ha2012)、《住在家里的杰夫》(Jeff,Who Lives at Home,2012),《赛勒斯》(Cyrus,2010)、《旧日欢愉》(Old Joy,2006)、《哈哈笑》(Funny Ha Ha,2002)、《温蒂和露西》(Wendy and Lucy,2008),《爱的阶梯》(Hannah Takes the Stairs,2007)……



三、自然主义声效


“呢喃核”的美学特征在其形式表层和主题内核都完成了自然主义的同一性表达。首先在“呢喃核”的形式表层上,声音、摄影和背景成为了重要的标识和参照物,其中以声音最为突出。自然主义下,“呢喃核”电影声音的三个部分音乐、音效、对白均以如实记录作为唯一标准。音乐在“呢喃核”中更多作为文化背景而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呢喃核”中不会出现画外背景音乐。


而自然主义美学策略的生效使得背景音乐的意涵和效用发生偏移,它们不再是情绪点渲染,更多的是被同化为文化背景参与叙事,帮助“呢喃核”中相对封闭的背景进行时代的进行时间轴校准,或者作为人物喃喃自语的变调,就像《爱的阶梯》最后Hannah和Matt躺在浴缸中对吹小号一般。



“呢喃核”中的对白毫无文学性,更加不具备审美价值,极其日常化,并且带有大量口癖。这和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理查德·林克莱特甚至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电影中看似随意但本质上精心排布的对白设计截然不同。并且“呢喃核”以这样的对白来进行环境的闭合,电影中的人物进行的讨论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日常生活。


对白在“呢喃核”中被赋予了肢体语言的功能,完全释放了对白在电影中的所有效用。在缺乏文学性和观赏性的浅薄文本层面下,对白被自然主义还原其本真。“呢喃核”中的人物通常是深陷精神困境下的青年男女,人物的精神状态、社交关系和情感变化都被看似荒诞放纵的性爱和混乱的言语表达所遮盖。



“呢喃核”电影运动注定是一个短暂的独立的运动。在西南偏南电影节不断以“呢喃核”为品牌打造自身声望体系的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步入了“电影节环”的“主流化”陷阱中,也揭露了电影节体系的最大弊端——话语权与艺术电影的天然不和解。


在“呢喃核”结束后,拥有类似美学特征和低成本制作形式的电影创作也会被放置在“后呢喃核”中进行讨论,但是这些电影在主题上和“呢喃核”并不等同,本质上它们和“呢喃核”一样都是数字时代独立电影的新形式。扩大“呢喃核”概念的外延只会导致它的坍塌。对于“呢喃核”,应该在厘清其结构的基础上厘清发展脉络和美学变革,并在新的电影文化阶段中进行改写,就像格蕾塔·葛韦格对“呢喃核”的改写,将自然主义与独立电影的交互推向了新的维度。


内容参考:

“呢喃核”、DV青年与特殊年代:王小鲁

“呢喃核”:电影节声望策略下的社群建造:杨涵

谷歌搜索:呢喃核电影



必知热点|呢喃核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