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人唐朝影视:中国电影如何高质量发展?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中国电影如何高质量发展?
(本文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第二届中国影视评论高峰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针对这个题目,我想讨论的是对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影响。
首先,围绕年会中国影视批评的新形态、新趋势和新思考的主题,联系中国电影十四五发展规划报告,我觉得报告中谈到的“电影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这三句话要成为我们电影创作、电影研究、电影批评的座右铭。
这一表述更加强调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届中国影视评论高峰论坛线上嘉宾
规划报告中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电影强国,谈到了中国电影依然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等,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其实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我觉得,只有把问题讲透,才能够真正的来解决问题。
比如前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形态、新的现象,特别是很多新的结构性问题。就是我一直在讲的电影面临着电影自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就市场层面来讲,国庆档的《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所创造的票房记录占到了票房的90%,过去我们一直谈二八定律,那这种一九现象的存在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意味着什么呢?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呈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一个形态。
这些问题是我们过去所没有遇到过的。过去我们一直在讲我们的平均观影年龄是21.7岁,但是近一段时间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观众平均年龄上升到了29岁,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老年观众被子女裹挟着走进了电影院。
有数据显示,中老年占据的比例增大,而且很多中老年观众不止会一刷二刷,甚至会三刷五刷。但是问题也有,就是他们或许只看场景不看别的。
那么这些问题怎么来认知?其实我个人一直有一个忧虑,就是八零后、九零后观众已经养成了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但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九五后、零零后的观众,受各方面影响,已经习惯和享受在网络渠道看电影,选择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动力严重不足。
这个问题非常棘手,新的观众群体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而银幕数量在逐年增长,在2025年还要达到十万块。但是自2016年开始,观影人次的增长无法匹配银幕数量的增长,因此银幕数量过剩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关注。
比如说《长津湖》,虽然它的票房成绩超过了《战狼2》,但是它的观影人次只有1.2亿,而《战狼2》的观影人次是1.6亿,有四千多万的观影人次差距。非常显然,因为票价的增长带来了这样一个数据。
现在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国家资源的配置和国家主流媒体的不断推荐阐释,新主流电影得到了观众的积极反应,但是在促进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更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环境,让多类型、多品种、多元化电影达到一个平衡的发展。
也就是我们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每一部影片都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保护和发展提升中国电影的生产力,对于我们电影强国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因为衡量一个时代文艺的成就还是得看作品。
它有几个层面,在体制机制上要保障编剧环节的基础性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包括要向制片方倾斜,要把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提高到50%以上,那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制片业的强大,才能够出现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电影。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进一步来落实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的方法论。保障高水平、高质量的电影,建设高水平的电影市场体系。通过差异化、多样化的电影市场体系平衡发展,来保障多类型、多样化电影的出口。有更多的电影新力量,电影才能有高水平的发展。
其次是电影新力量中的两个增长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海外的华裔、华人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最近我看了好几部华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其实他们的文化立场也是基于我们同等的中国文化,同时它具有更大文化的杂糅和包容性,有助于中国电影的传播。
第二个新的增长点,是我们要注意挖掘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新青年电影人。这十多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一大批学电影的人,他们学到了西方电影技术,也更加熟悉西方的社会情况,那么如果他们的力量能够发挥,也可以让我们的电影新力量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影新力量还包括电影理论批评的新力量。我欣喜地看到当下我们的高校影视学会不断聚集电影批评的新力量,在形成矩阵的作用,来为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还有电影观众的新力量也是值得关注的。
从年轻的观众抓起,对于九零后、九五后、零零后以及更年轻的观众,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让他们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否则的话我们达到10万甚至更高的荧幕数量,如果观众人次不能匹配的话,那么中国电影的结构性问题还是会更加失衡。
当然我们的中国电影高质量的发展还在于建设电影批评体系。我一直强调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是我们电影批评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需要大家的努力,按照总书记讲的,融通中外电影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此与电影实践进行关照,形成有效的互动,为中国电影实践的发展,发挥更多的一个作用。
同时我们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人民网也一直在推进,按照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和市场认可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来形成我们新的评估机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电影批评工作要前置,不是说影片完成后开一个座谈会、研讨会进行一些阐释和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前置,要贯穿电影生产、电影创作的全过程。因为现实其实是现在很多一线的电影人,他们的电影专业度不够,他们的观影量严重不足。
这项工作,我们也正在跟各个地方,做一些各地电影产业的规划,对重点作品全方位介入。不仅仅是剧本创作,包括整个的资源配置,创作团队,宣传发行。电影是一个大创意,电影创作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创意的过程,保障每一个环节的创意到位,才能在最后保障我们创作和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所以说,我们要一同携手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实行体制政策升级换代,锚定电影强国目标,一同走进我们的2035年,亲眼见证我们社会主义电影强国的进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