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知|老子:著名的五千字论文持有者|哲学考研


/老聃/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80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史记》中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后,感叹“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太史公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在“自隐无名”这一点上,老子做得很成功,他生年不详、身世成谜、活动轨迹也不甚清晰,可谓不知来处,不明归途。
但他成功得不够彻底,老子唯一流传的文本《道德经》仅五千余字,却被后世广大群众盘出浆,研究它的论文比它本身的字数多了不知几个数量级。这本著作高深莫测、玄妙难明,老子本人也被看得神乎其神,关于他的传说不胜枚举。下面,就让鸭鸭和大家一起,了解老子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


早期:
对于老子,我们实际上只见其书,不识其人。司马迁在《老庄申韩传》中,介绍了三个可能的老子:老聃、老莱子以及周太史儋。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老聃就是老子。
老聃,按《史记》的记载,姓李氏,名耳,子聃。其生年不详,一般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是陈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
老聃身世成谜,流传最广的说法是18岁的李氏吃了一颗掉落河中的李子,而后怀孕九九八十一年,生出了一个老baby。这个baby一出生就须发尽白,长得很老,耳朵很长,所以叫李耳、老子、老聃。
这个故事听着就很荒诞,不符合生物学常识,毕竟没有人能吃个李子就怀孕,也不能怀4/5个世纪,但满足了人们对老子神秘性的幻想,所以为人津津乐道。与此类似的,还有老子母亲攀李树、于李树下生产两种讲法。
最正常的一种,认为老子父亲乃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老佐,老佐在楚宋战争中牺牲,家将带着夫人逃亡。由于路上颠簸,怀孕7个月的夫人早产,生下老子。
西汉史学家刘向在《说苑·敬慎》中讲过,老子曾向常枞学习,而常枞教给他的也只有“舌存齿亡”一个成语。常枞去世时,老子前去看望,常枞张开嘴巴给他看,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表示不在了;常枞又问:“那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道“在的”。
询其原因,老子回答:“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舌存是因为舌头柔软,齿亡是因为牙齿刚硬。常枞很开心:“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这便是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渊源了。

中期:
历史学家刘歆追溯各家历史起源时,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从老子的经历与思想来看,这一理论是贴切的。大约二十多岁时,老子任周王室守藏室史(皇家图书馆馆长)。此时周天子共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王室在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依赖于大国,大国争相发展势力、图谋霸业。
晋、楚争霸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期间姬朝(周景王的庶长子)败于晋兵,于是带着大量典籍逃到楚国,老子的图书馆馆长职务被罢免,回到故乡。(老子内心:没书看了~)
点评:图书管理员,一个藏龙卧虎的职业。

晚期:
又过了十几年,老子看周王室衰败之势已是无可挽回,决定出函谷关四处云游。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十分敬佩老子,得知他打算归隐,便说:“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尹喜微笑:不写不让走哦。)
老子在函谷关待了一阵子,把他关于人间事、世间道的思考尽数凝结在五千多字中,分为上、下篇,就是后来流传于世的《道德经》,然后骑着大青牛离开了。
尹喜被激发了创作欲,著成《关尹子》九篇,主张“贵清”,这与老子的“贵柔”、列子的“贵虚”、杨朱的“贵己”一同构成了道家早期的主要理论。《庄子·天下》中将尹喜与老子称为“博大真人”。
老子的去向并不明朗,有传说老子在广阳山隐居,到一百六十多岁或两百多岁去世;还有人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入夷狄为浮屠”,带着尹喜一直走到了天竺,化为佛陀,创立浮屠教。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可信,冯友兰否定《老子》一书的思想体系形成于孔子以前或同时;胡适更是直言“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罢了”。
点评:“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


孔子问礼于老子
《史记》和《庄子》都讲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年五十一尚未得道,便去问礼于老子。在二人的历史性会晤中,孔子称自己“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未得”,双方就“道”、“天道”、“求道”、“仁义”、“典籍”、“国家治理”等多个项目进行了洽谈,孔子也被老子质朴又深刻的见解打动。
老子还对孔子提出谆谆教诲:“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与《道德经》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的精神是一致的。孔子闻之,有如当头棒喝,回去就告诉弟子们,老子这个人就像是龙呀!
点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讲修身济世,要在礼崩乐坏的废墟之上重建秩序、遏制杀戮、救民于水火;而老子的思想更多关注对世界本原——道的形上思辨,并进而延伸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
“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创生万物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其间既无意志,也无目的,一切自然而然。“道”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万物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它本身就是自然。“法自然”也就是顺应自然,顺应本性,清静无为,让万事万物按照本性自然发展,万物就能各得其性,各得其正。
“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反”是“道”的运动原则。“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道”生万物的过程从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向的运动;“道”生万物,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认为“为学”是经验知识的积累,要做加法;“为道”是去领悟、体验最高的“大道”,要做减法。“道”是形而上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人想要把握道,就要去剥落外在的欲望、意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回归到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就是符合大道的,当损至无可再损的地步,就能感受到内在于精神生命中的“道”了。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一直是考研的热门人物。关于老子的考题涵盖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原文四种基本类型的考题。
《道德经》中的短句经常被摘出来考名词解释,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腹不为目”“反者道之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
老子的道论、老子“无为”的思想可能考简答或论述题。此外,许多学校会以论述形式考察其他哲学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如“老庄道论的异同”“韩非子对老子的继承与发展”等。
另外,综合考察“先秦各家政治思想”、“魏晋玄学与老庄哲学的异同”时,也需要对老子的思想有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