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家|南中医首任校长:承淡安(一)
中医,五千年来伴随中华民族一路走来,见证民族的发展、兴盛,也经历过坎坷、艰难。在中医的风雨的发展路中,诞生了许多优秀医学大家。为了让同学们走进名家,从今天开始,设立“中医大家”栏目,为同学们介绍古今中外著名中医大师。
今天,让我们走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时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
从西医转学中医的少年
承淡安,1899年出生于无锡江阴的一个中医世家。受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承淡安为当时新奇的西学深深吸引:全新的治疗方式、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让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承淡安一见钟情。

他转而一心钻研西医,对前辈传承下来的宝贵中医财富不屑一顾。直到1923年自己的大病,改变了承淡安一生的轨迹。在那场大病中,承淡安痛苦不堪,使遍了当时的西医治疗方法都没有明显好转。当时难受不堪的承淡安接受了父亲的针灸治疗,很快便痊愈了。从此,承淡安下决心探索中医药的奥秘。
在艰难之中传承育人
在父亲的指导帮助下,承淡安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摸索,让他充分体悟到针灸临床价值,更加坚定了复兴针灸的想法。在当时民国的动荡年代,针灸疗法便宜、方便的优势十分明显,十分适合用来救助积贫积弱的广大群众。
经历了民国初期《废止中医案》的打击,承淡安认识到,中医的传承关键在人才。在中医药几近消失之际,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励志开始了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1928年,承淡安与同仁创办苏州中医学校;1930年,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始函授教育;193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针灸学术期刊《针灸杂志》;1935年,设立中国针灸学讲习所,加上1936年设立的针灸疗养院(针灸医院),形成了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探索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和针灸学理,其间承淡安还赴日本考察多所针灸学校的办学建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甚至以学生身份申请入校求学。
济世活人、办刊著书、广育英才,在民族危亡的年代里,在这个内向、不善言辞的青年心中,“小银针”承载的是他满腔济世利民、强国兴邦的“大道义”。
满腔热血,抗战中用中医救国救民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侵华日军的飞机将位于无锡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夷为平地。
不愿为日寇奴役,承淡安毅然西迁入川。颠沛流离之际,目睹当时国破家亡的情景,他疾呼:国难当头,各行各业都应为抗战出力献策,“针灸也能抗日救国!”。
“战争时期中,药物来源困难,针灸术可代药物疗病,有过之无不及之伟效。”为此,他每到一地坚持为百姓看病,对穷苦百姓免除诊金,同时开设短期针灸培训班培养人才,有效缓解了后方缺医少药的困境。他还将凝结其半生心血的著作《中国针灸学讲义》付印。

在承淡安的影响下,重庆后方中医医院专门组织了学习班,邀请其传授针灸疗法。西迁十年间,承淡安共培养学员四百余名,将“针灸救国”、“教育报国”的理想化为实践。
【未完待续】

编辑|朱泓全
校对|计晓薇
鸣谢|中国中医药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

欢迎关注22中医(定向)2班媒体:
QQ空间|定向二班日记(3198993540)
抖音|定向二班日记(zydx222)
哔哩哔哩|定向二班日记(150226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