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令人憎恨的网络霸凌
“没有人知道,网上和你对线的是人还是狗。”
匿名的上网环境给予了我们“安全感”。上网时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也能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然而,这也让整个互联网充斥着攻击性,矛盾时有发生。
现实中,真面目示人,大多正直善良,秉承内敛宽容的传统美德;在网上,戴上面具,则放飞自我,不吐不快,易怒且睚眦必报。一言不合,就恨不得将对方碎尸万段。
网络实名制已经喊了10多年了,如今仍处于“应付检查”的阶段。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监管的缺失、平台的不作为,让互联网充满了戾气,是时候祭出整顿的大刀了。
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和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让一些人在敲击键盘时更加肆无忌惮。网络暴力中的“网络暴民”利用网络世界互动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发布诽谤、诋毁他人言论,违法成本越来越低,杀伤力却越来越强。
这实质上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而不同于可以当面锣、对面鼓的现实世界,我们很难明确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找到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人。需要对此负责的行为主体,如暴力行为发起者、媒体、网络平台及吃瓜群众,分散在茫茫人海,难觅踪影。
此外,即使找到了始作俑者,仅凭个人的力量收集固定证据,还需达到证明对方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效果,相当艰难。
很多情况下,网络暴力蔓延背后存在网络黑产或幕后推手的恶意引导,这也导致了治理的复杂性、紧迫性。“以娱乐圈为例,很多场景下粉丝表达极易失控,网络暴力也就随之而来了。”多年关注粉丝文化的林品也深有感触。他认为,部分流量团队长期施行旨在将“粉丝型用户”规训为“数据劳工”的粉丝运营,建立了一套从“虐粉—固粉”到“撕资源—争番位”再到“催氪金—割韭菜”的链条,其背后的商业、资本因素需要警惕、批判。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通过互联网纽带作用形成的虚拟空间,加强文明社会建设也要加强网络文明、网络伦理建设。“很多线上问题是线下问题在网络上的映射,并在网络空间表现出特殊的形式和传播规律。因此,只有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网络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