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地1中的德系航空机枪(上篇):LMG-14机枪

2023-08-15 13:17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如果哪位屏幕前的战地1玩家经常驾驶德系飞机参与游戏(比如戈塔G.IV和哈巴斯塔特CL.II),那么你们一定在这些飞机的驾驶员背后的座舱上看见过1挺右侧安插着弹鼓,枪管周围装有开孔套筒的机枪。这玩意在游戏中由于射速高再加上视野不错,因此也被载具玩家经常使用。事实上,这款机枪在现实中确实是德国航空部队在1914年定型的气冷式航空机枪,并且凭借自己优秀的性能深受德国飞行人员们的喜爱,一直战斗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帕拉贝鲁姆LMG-14航空机枪。

战地1中的LMG-14航空机枪
   自从第一架重于空气、由人操纵着实现动力飞行的飞机于20世纪初横空出世以来,航空科技到1914年时已经较其初生阶段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当然,总体上依旧处于“婴幼期”。那时的飞机速度很慢,很不安全,有效载荷很小,基本上除了标准的机组成员(通常是两人)之外,增加任何一点儿额外的载重都会对飞机的飞行性能甚至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一时期飞机的主要价值在于参加飞行竞赛及吸引公众的目光,虽然各国民众普遍对飞机投以热烈的欢呼,但当时尚没有哪一位军方人士曾对这种新奇事物的军事前景做出过准确的预估。
   不过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还没有完全认识到飞机真正价值并不代表他们会彻底无视甚至歧视这种新锐战争机器。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爆发的时候,德国军方就已经意识到为飞机装备小型武器可以大大加强它们的空中自卫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于是在1909年,德国陆军空勤队制定了未来航空机枪的战术和技术要求并且向国内的武器厂商下发了这种武器的设计要求,而这些技战术要求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便是重量要尽可能的轻,以能够适应当时飞机太过有限的载重能力。起初,德国的国有企业的专家参与了开发,特别是此前为德国陆军开发了大名鼎鼎的MG-08重机枪的斯潘道兵工厂。然而,这些国营企业都未能完成这项设计任务,于是私营的武器公司接过了接力棒。


   参与航空机枪设计竞赛的德国私营企业中,有一家是部分一战军迷耳熟能详的公司:德意志帝国武器与弹药兵工厂(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 AG,缩写为DWM)。这座位于符腾堡州卡尔斯鲁厄市的企业是当时德意志帝国技术领先的小型武器制造商之一,而当时作为德国陆军标准单兵武器的鲁格P08手枪就是这个企业的作品——由于该手枪的发明人乔治.鲁格还创造了被誉为“现代手枪弹鼻祖”的Parabellum(帕拉贝鲁姆)9*19毫米子弹,因此该枪也被称作帕拉贝鲁姆手枪。此外,DWM公司还参与生产了MG-08机枪,所以至少在机枪制造上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DWM公司的生产车间

 

   DWM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卡尔.海德曼(Carl Heidemann)曾于1907年开始设计一种用于骑兵的轻量化水冷式机枪。两年后,也就是1909年,卡尔先生开始了航空机枪的设计工作,而他制成的第一个原型枪正是以1907年的骑兵机枪为基础打造的,所以该枪依然保留了枪管冷却水套筒。由于鲁格P08的影响,所以该机枪也被冠以“Parabellum”之名。这在值得说道的是,Parabellum(帕拉贝鲁姆)一词源自古罗马历史学家Cornelius Nepos(公元前99-24年)的拉丁文格言“Para bellum”,意思是“为战争做好准备”。结合该型航空机枪也确实是为了让飞机能够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很贴切了。

  1913年,卡尔先生设计的航空机枪在DWM公司正式投入量产,1914年,该枪被德国陆军正式定型并命名为MG-14(Maschinengewehr-14),意为“1914年型机关枪”,随后安装在齐柏林飞艇上供艇组人员操纵。在这里,这种带有冷却水套筒的机枪的沉重重量并不那么重要——“齐柏林”可以轻松的运输至少2吨的货物。事实上,对于齐柏林飞艇来说,装备的消防安全一直是第一位的——气冷式机枪的枪管直接暴露在外,其长时间射击散发的高温很容易在充满氢气的飞艇上引起火灾,而水冷式的MG-14机枪就没有这个问题,更不用说水冷方式赋予了该枪相当不错的火力持续性。

MG-14水冷式航空机枪
齐柏林飞艇气囊上方的机枪舱,可以看到2挺安装在三脚架上的MG-14水冷式航空机枪

   但是,MG-14水冷式航空机枪的23千克重量实在太大,对于飞机来说确实是难以承受。于是卡尔先生在1914年开发了该机枪的轻量化版本用来武装飞机。为了便于设计,冷却水套筒被带有椭圆形孔洞的气冷套筒取代。这种改装被命名为LMG-14(Luft Maschinengewehr 14),意为“MG-14气冷型”。该武器很快就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飞机使用的主要机枪型号之一。

LMG-14航空机枪

   在设计上,LMG-14机枪与它的参考原型:MG-08机枪一样,均使用了枪管短后坐工作原理,其使用短枪管冲程的后坐力能量进行自动射击。射击前,枪机和枪管由铰链式杠杆系统固定在一起,在后坐力的影响下射击时,他们开始整体回滚,距离相对较短后,枪机和枪管断开连接,枪机继续向后滚动,取出并抛出子弹壳,并从右侧的盘形弹鼓中卸下第二颗子弹,将其传送到枪管轴线上。然后,在返回弹簧的帮助下,枪机向前移动,将子弹送到枪膛,整个系统返回到原始位置。继续开枪后,再次重复操作。

   抛壳窗的设计发生了最大的变化。子弹壳在机匣内部具有纵向运动,以便更好地丢弃它。用于拉出和降低弹壳位置的马克沁机枪的子弹垂直移动模式未被沿用,这大大减少了机匣垂直平面的尺寸,从而减轻了重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特殊的枪机杠杆,该杠杆沿着枪机锁的前平面降低子弹位置。MG-08机匣右侧外壳安装的复进弹簧也被机匣内部的螺旋弹簧取代以节省空间。

LMG-14航空机枪的枪管呈圆锥形,可以看到它有四个切口。为了方便冷却,枪管周围带有一个开了38个椭圆形孔的保护套筒。
LMG-14航空机枪的侧面与顶视图。与马克沁机枪的系统不同,LMG-14的杠杆是向上折叠的,而不是向下折叠的。不过卡尔先生在设计中还是保留了MG-08机枪那种铰接式杠杆。与此同时,设计师用安装在机匣内部的枪机曲柄替换了MG-08那种机匣右侧表面安装的肘节式手柄。锁定杆的操作类似于帕拉贝鲁姆手枪(鲁格P08),该机枪也因此得名。
LMG-14机枪由枪管、保护壳、放置主要机构的机匣组成:枪机锁、锁定机构和回弹弹簧,以及触发机构、对接和控制手柄。

   LMG-14机枪由放置在机枪右侧的盘形弹鼓提供子弹,上面缠绕着100发帆布制弹链。卡尔先生最初考虑的是为该机枪配备有助于射速提升的轻型弹链,但该枪机匣的设计毕竟源自MG-08重机枪,所以就使用了MG-08机枪的标弹链。弹链的容量可以选择以下三种:100发、250发、500发。为了防止意外走火,机枪的保险安在了扳机护罩下方,它挡住了扳机,并在支架被盖住时关闭。

LMG-14(下)与改进型的LMG-14/17(上)的机匣盖差异,可以看出LMG-14/17带有光学瞄准镜支架
机匣内部结构剖视图


 

可以清晰的看到LMG-14航空机枪硕大的右侧弹鼓

   LMG-14气冷式航空机枪一经参战便在德国飞行员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高达750发/分钟的可怖射速和仅有9.6千克的轻巧体格另德国机组人员爱不释手,于是该型机枪很快就装备到了几乎所有的德国侦察机和轰炸机:从轻型双座信天翁到著名的“戈塔”和巨型多引擎“R型飞机”。当然,为了加强LMG-14航空机枪的火力,德军也会把两挺该型机枪组合起来搞成双联装机枪,其中右侧机枪的弹鼓安装位置正常,但左侧弹鼓却没地方这么安装。于是德军在左侧机枪的供弹口旁边安装了一具绕过右侧机枪发射管上方的钢制供弹通道,使用时只需要把弹鼓插在通道右边,然后打开通道上层盖子就可以把弹链插入供弹口了。不过双联装LMG-14航空机枪虽然火力残忍(射速加起来高达1500发/分钟),但它的重量也变得很大,容易影响普通飞机的性能,所以这种组合通常安装了巨型轰炸机上面。

   有趣的是,德军机组人员也会把缴获的刘易斯航空机枪和LMG-14组合起来搞成供侦察机使用的双联装机枪,而刘易斯航空机枪在德国空勤队那里也是很受欢迎,原因和德军暴风突击队员喜欢刘易斯轻机枪一样:灵活耐用。但是这种组合意味着机组人员得同时利用两种子弹、两种不同的供弹器、两种不同的换弹方式,操作起来不是很舒服,所以这种组合没有得到很多使用机会。

由刘易斯航空机枪和LMG-14航空机枪组成的双联装机枪
双联装LMG-14


   LMG-14航空机枪通常安装在侦察机或轰炸机的座舱活动式支架和腹部机枪舱里面,但德军也有将其用作战斗机前射同步机枪的案例。1915年4月18日下午,法国著名飞行员,机枪子弹偏转器的发明人罗兰·加洛斯驾机飞过比利时康特莱火车站附近时,地面射来的子弹打断了机上的油管导致发动机停车。受风向的影响,加洛斯不得不迫降在敌方阵地后面,而迅速赶到的德军士兵使他还没来得及把飞机烧毁就成了俘虏。早已大名远扬的罗兰·加洛斯及其座机的价值自然不会被低估,如获至宝的德国人马上拆下飞机上那套能够让子弹穿过螺旋桨向前射击的特殊装置,送到荷兰籍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Anthony Fokker)那里进行研究,并要求他在48小时内就拿出成果。

德军从加斯洛座机上拆下的螺旋桨,可以看到子弹偏转器

   德国人之所以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是有原因的。1915年年初,英法利用由机枪武装起来的“维克斯”F.B.5推进式双座双翼机和“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单翼机一度控制了天空——不但德军侦察气球被大量击毁,一些无武装的侦察机也被驱逐甚至击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OHL)要求制造类似的“机枪飞机”来对抗协约国,并且很快收到了以双座的“C”系列和双发动机的“K”系列为代表的一些型号。这些同样由机枪武装起来的飞机被编入“炮兵观察和侦察分队”(FFA)参加了一系列战斗,主要用于为无武装的侦察机实施护航。

   有意思的是,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空中均势很快被罗兰·加洛斯及其改装后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单翼机打破了。德国人自然心急如焚。从战前的各类航空竞赛来看,英法方面,特别是法国人在飞机制造领域是有优势的,这种优势延伸到战争领域同样是明显的——罗兰·加洛斯取得的成绩似乎再次表明了这一点。然而,这一切随着罗兰·加洛斯被击落又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安东尼·福克并不是唯一被允许仿制罗兰·加洛斯的飞机制造商。而且倘若按照德国军方的命令,完全复制罗兰·加洛斯的成果对安东尼·福克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罗兰·加洛斯在其“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单翼机螺旋桨上安装的是一个很简单的装置,其奥妙说穿了只是一层窗户纸,更是指安东尼·福克正在为德国军队制造的A. Ⅰ(长翼串列双座)、A. Ⅱ(长翼并列双座)型飞机,实际上就是战前法国“莫拉纳-索尔尼埃”G型单翼机的复制品和有限改进,而“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单翼机又是“莫拉纳-索尔尼埃”G型的上单翼版本,其中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安东尼·福克在研究了罗兰·加洛斯座机上的“偏转片系统”后,发现缺点相当明显,加装偏转片后螺旋桨性能下降,同时偏转的弹头也有可能反弹回来击伤发动机甚至是飞行员自己。所以决定还是研制正儿八经的射击协调装置,用来武装正在制造中的5架福克A. Ⅲ型单翼机(由短翼双座变为单座)——这些飞机随即被德国军方改称福克M.5K。

   由于此前大量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作铺垫,安东尼·福克的研究进展很快。他为福克M.5K型单翼机研制的这套装置原理是在螺旋桨轴上安装一个凸轮,凸起部分对应每一片螺旋桨的位置,在轴转动后,每当螺旋桨叶片转至枪口前方时,凸轮触动联动机构,连动杆带动弹簧片隔断枪机,机枪停止发射,在这种状态下即使飞行员按下扳机,子弹也不会被击发;当叶片转过枪口后,连动杆恢复,机枪继续击发子弹。在任何转速下,只要叶片即将转到枪口下,齿轮的凸位会顶起,机枪板机会松开,松开即停止射击。叶片刚离开后,齿轮连带的杆又会重复压住扳机,射击又重新开始。简而言之,这个原理不是以射速来决定的,而是以叶片的转动位置来决定的。所以任何时速都可以射击,这是其巧妙之处。当然,安东尼·福克在本质上与雷蒙德·索尔尼埃战前研制的螺旋桨断续器没有区别,也可以说就是雷蒙德·索尔尼埃成果的复现,但安东尼·福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为了解决那个令人困扰的子弹点火延迟问题,他将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一并拿了过来,以便将个别发射慢了半拍的子弹挡开。正是这一举措,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射击协调装置出现了。首先装备这种装置的福克M.5K单翼机也因此被有些人视作战斗机的真正鼻祖——因为它们在绘图板上就被有意塑造成专门的空战工具。

安东尼.福克先生利用安装了1挺LMG-14机枪的福克M.5K机身模型测试射击协调器

   1915年5月23日,在安装了射击协调器和一挺LMG-14航空机枪后,首架福克M.5K单翼机为威廉皇储做了飞行表演。该机随即被改称福克E. Ⅰ,获得49架订单。1915年6月1日,两名驾驶福克M.5K(首批生产的5架)的德国飞行员奥托·帕尔斯查(Otto Parschau)与库尔特·温亭斯(Kurt Wintgens)中尉宣称,在巡逻中于法国吕纳维尔附近击落了一架“莫拉纳-索尔尼埃”L,不过由于敌机坠落在协约国战线一侧,无法得到官方证实。3天后,库尔特·温亭斯中尉又宣称击落了一架法国双座侦察机,但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战绩仍然无法得到确认。此后,直到6月15日,库尔特·温亭斯中尉才获得了首个得到确认的战果——一架坠毁在德军战线一侧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

   到1915年6月底,已经有大约15架福克E. Ⅰ在7个FFA分队服役,包括5架福克M.5K原型机和10架首批生产出来的福克E. Ⅰ。之所以将如此少的战斗机分配到如此多的单位,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德国军方将飞行员驾驶这些单座战斗机视为一种副业,也就是在他们不驾驶双座侦察机时的一种“战争休闲”方式(具体原因后面会讲到)。所以要尽量将这些飞机平均分配给更多的单位,让飞行员们都能体验一下。不过,由于罗兰·加洛斯曾经获得了巨大的公众声望,德军飞行员对驾驶福克E. Ⅰ兴趣盎然,很快这种兴趣伴随着更多战斗机的到来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军事冲动。历史上的“福克式灾难”由此拉开了序幕。

安装在福克M.5K机首的LMG-14航空机枪


战地1中的德系航空机枪(上篇):LMG-14机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