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延成性,这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孩子的“拖延症”可以说是世纪性难题了,十个家长起码有九个都因此经历过崩溃的瞬间。
“磨磨蹭蹭,吃饭能从天亮吃到天黑。”
“半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做了两小时还没做完。”
“眼见着马上就10点了,还在拖拖拉拉。”
如果做一个“让父母抓狂的孩子坏习惯榜单”,做事拖拉磨蹭绝对能排进前三。

一.孩子为什么能如此「拖延」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做事拖沓就是懒。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拖延≠懒。我们常说的懒惰是孩子内心不愿意做这件事,本身是抗拒的。而拖延症的孩子往往是想做但是做不到。

在《拖延心理学》中,对拖延症是这样表述的,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它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惧”。如,恐惧失败,就会用拖延来对抗和避免失败。
所以拖延症孩子的背后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恐惧、焦虑的情绪中,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时间一长可能会出现「抑郁症」。

二.这些因素 造成孩子「一拖不振」
1.过分追求完美
每一个过度追求完美的孩子必定有一对同样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无时无刻在指责和矫正孩子,并不断告诉孩子这样不对,应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做事情,能拖就拖。好像拖到不能再拖时,就可以草草了事,少一些教训。「拖延症」就这么形成了。

2.注意力缺陷障碍
当我们处于积极、愉悦或认真的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影响着我们的情欲、感觉等。如果脑内多巴胺缺损时,孩子就会表现出粗心大意,情绪波动,无法集中精神,做事拖沓导致最终无法完成任务。

3.“鸡”娃式教育
当今社会,“鸡”娃已经成为了主流。父母对孩子进行各种“内卷”,盼望孩子能快速成为他们理想中的样子。父母越是这样,孩子越容易出现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和家长对着干。
三.教你几招 孩子不再「拖延」
纠正孩子拖延,家长们要掌握一个规律。通常孩子在8岁左右才会形成系统性的时间观念,这个时候是帮助孩子尽早戒“拖”,养成自律好习惯的黄金时间。
1、养成好习惯
首先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在积极引导孩子的同时不要给孩子制造太大的压力。通过自身行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2、饮食调理
如果孩子缺乏多巴胺,可以在饮食上进行一些调理,多吃一些鸡肉、鸡蛋、鸭肉、燕麦、大豆、纯牛奶等补充大脑多巴胺,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3、心理干预
如果您的孩子是因为抑郁、恐惧导致的拖延。那TA可能已经产生了其它的一些心理问题,建议及时到医院精神心理科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表现出粗心大意,情绪波动,无法集中精神,做事拖沓导致最终无法完成任务。就要警惕是不是注意力缺陷障碍,需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就行检查,一旦确诊要尽快接受治疗。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