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忘斋小品】冬日话暖

2020-11-17 09:04 作者:三风子改  | 我要投稿

入冬已过数日。虽未到数九寒天的时候,但不管怎么说也该冷起来了。最近看天气预报显示最低气温都是零下,过几天甚至全天保持在冰点以下。

诗云:四时节令,以催物变。(其实是我说的)不知不觉间,身边的景物也随着温度悄然改变着它的风貌。上班途中,见到郊外的草木早已结了薄薄一层白霜,好似枫糖棒上的糖霜。

尚未留下多少足迹的道路也被这苍白侵染,迎着曙光的方向映照出一路剔透晶莹。

先前在霜降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夜新霜后,百草尽白头”两句,用在这里也是极为恰当的。也许过会儿日头高照会将这一切消融,但过了一夜又是满城新霜,如同伍子胥一夜白头。

这时候整个世界都是尚未分明的,暧昧的白纱笼罩着一切。仿佛大地上凝结的白霜也随着早间的寒风流动在天地之间,为世界赋予她的色彩,她的神秘。成语里有“银装素裹”,日语里有“雪化妆”这个词,但现在应该叫“霜化妆”了,现在雪还没落下多少。

不消一会儿,丁达尔效应将阳光和晨间的烟雾糅合,化作一种浑然的美。像这样的时候,太阳的光照也变得格外耀眼,不知是不是霜雪折射,但冬日的光照依旧很暖。

冬天白昼一直是很短的,日出也晚,七点多才是大亮。上班的时候才刚刚看到旭日在东边,不由得和他打了个招呼:才出门啊。

哦,他也刚上班。

阳光是很神奇的东西,无论多冷,只要是晴天就没那么渗人;相反的,阴云密布时总有说不出的压抑或是倦怠。

早上的阳光照在衣服上,暖暖的。

那是他给予这世界,也给予我们,每天最初的活力和滋养。

那么室内又如何呢?

对于北方而言冬天的暖不止局限在阳光,还有室内的供热。

这里给南方朋友们科普一下,并且低调的炫耀一番。最近不是流行什么凡尔赛文学嘛(不过说出来就不算了吧……)

前几天和南方朋友扯淡,提及冬季总会引来一阵羡慕,一是羡慕北方的雪,二来则是对完备的供暖体系的憧憬。

其实我曾体会过一段时间南方的冬日。

那是实习的时候,在广州住了小半年。九、十月份依旧闷热,晚上不开风扇/空调睡不着,但到了十一二月份,真可谓一场雨一场寒,最冷的时候无论做什么都感觉身体里藏着一股子冷气,释放不出去。好在岭南离北回归线并不算远,比之江浙,冬天还算有得挨,往往是“冷几天,热几天,不冷不热又几天”。听说上海那边入冬以后相当可怕,穿多少层衣服都抵挡不住那种深入骨髓的寒意。虽说我未曾体会过,但还是不由得庆幸自己能在一天天变冷的现在,享受着冬天里的夏天。

北方的供暖,大多是指水暖,即锅炉烧水供暖。

如果您看过《钢的琴》、《跟踪孔令学》等作品,想必都会对东北城市中耸立的那几根大烟囱留下不浅的印象。

无论是在影片里还是在现实中,标志性大烟囱始终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如今老工业基地威风不再,大烟囱大多轰然倒塌,硕果仅存的几个都是连通供热锅炉的,它们是整座城市严冬中的生命线。

十月底交完取暖费,烟囱口那里若隐若现地可以看到飞烟逸出,如“野马尘埃”,到了穷冬腊月,烟也变得浓重了许多,从“野马尘埃”换作一团团凝重的棉絮,如同要给这座被冰雪包裹的城市蓄一件棉衣。

烟囱一冒烟,千家万户都暖和了。

市内的几座供暖大锅炉烧煤,将烧热的水送入管道,传送到市内的各门各户,各个小区,这就是目前最普遍的供暖方式,曰:集中供暖。

有集中供暖自然就有个人供暖,不过现在很少见。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就是自己烧锅炉取暖的。在书房旁边有个小锅炉房,冬天大多数时候都是爷爷用锹一下一下把煤送进锅炉,让家里稍稍暖和一点。

每逢冬天家里都会大批量购入内蒙煤。虽然老家舒兰以前以煤矿著称,但还是以内蒙煤矿质量为佳,热量最足,最耐烧。每年寒天将至,街头两样东西卖得最欢,一是大白菜,二是内蒙煤,都是在为过冬准备。

这时候买煤可不是小数目,大多是按吨去买,老家在西厢房旁边专门有一个煤棚收纳这成吨的乌黑煤块,储备起来,支撑冬天取暖。

但比之于集中供热,个人供热明显缺陷很大,容易酿成火灾或者一氧化碳中毒之类的事故,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麻烦,只要不烧很快就会冷掉。小门小户自然是受用的,但对老家那种房子来说却是杯水车薪,印象中我家的暖气片从来没有特别热过。

说起来啊,取暖的设施也有两种,且可作为两个世代的交割。

一曰“暖气”,就是刚才说的“暖气片”。

这是比较“古早”的设施,大多是铁制的,在窗台下放着。这东西功能很多样,不仅限于取暖。给饭菜保温,烘烤袜子等小件衣物,都是很相宜的。

暖气的效用很大,烧热的时候哪怕数九寒天都得开窗通风,否则屋子里太热就成了桑拿房,搞得人头昏脑涨的。

顺带一提暖气都是挨着窗子下面,因为热气可以把窗口渗入的冷气隔绝。这是一种很科学的设计,记得以前初二物理考试还出了类似的题目。

但暖气片看起来并不算好看,只是个刷了银粉的大铁疙瘩,看起来“麻麻赖赖”让人没有想“盘”的欲望。

这么一个丑东西在家里墙根放着多少有些碍眼,而沟沟壑壑更是不好清理,极容易成为室内藏污纳垢的死角,所以很多“时髦”的家庭在装修的时候会在暖气外面围上胶合板,留一面带着镂空雕刻,用以发散热气,做成类似“嵌入墙内”的感觉。

但这样更不好清理了吧……我心想。

我家用暖气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初中。念高中搬到市区,那时候新建的楼房多用地热取暖。

地热,也叫地暖,顾名思义就是地面下面埋着取暖水管,让热量从地板传导到房间里。

比起暖气,地热更清洁,供热面也更大,几乎覆盖了整个家中。最近几年新建的楼房都会在建造时预先铺设地热管。

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暖气/地热没那么热呢?

其实集中供暖有些时候是很拉胯的。供暖热不热取决于供热方舍不舍得烧煤,有几年我们这边的供热方比较吝啬,最热的时候也得穿着厚衣服,弄得民声哀怨,还有不少去衙门告状的。后来几年供热开始好转,如今在家里穿短袖甚至都觉得热了,去年冬天有好几次都会半夜热得口渴而醒来。

顺带一提这里有一种黑科技,叫做放水放气法。

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供暖的水在管道内流动,如果放一放里面多余的水和气体,

也会让管道内的水流动更加频繁,让热度更高一些。

至于放出的多余的水也可以拿来冲厕所,记得高中时里面的水很纯净,甚至可以拿来洗手洗脚。但这种做法多少沾点违法,人家灌水是为了给你取暖不是拿来叫你用的,好孩子千万不要学哦。

也许上层的大人们发现了这种做法,曾经用秽物或者廉价的化学药品和取暖用水混在一起。多半是后来发现这么做弊大于利(造成管道腐蚀,沉积堵塞之类的问题),还是用清水作为传热的媒介。

但每次放气依旧能闻到很浓重的铁锈味和氨水味(好像是)

除了这些“现代”的供暖方式,还有一种很“土”的,更加古老的取暖设施——土炕,也叫火炕。

过去平房家家垒土炕。土炕连着厨房的炉子,中间隔着一堵墙——火墙。和炉子挨得近的地方叫“炕头”,俗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指让农家之人最满足的生活状态:成家立业,住得舒坦,因为“炕头”最热最舒坦,然而睡多了也容易上火。

说起俗话,还有这么句叫“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啥是凉炕呢?炕没烧,故而就“凉”了。这是说年轻人精力旺盛,身体壮,怎么折腾都不容易生病。

很多人认为北方夏天没有多少避暑手段,但凉炕睡起来也并不闷热。夏天夜里睡在垫着薄褥子的炕上,开着窗,外面时不时吹来后院的凉风,带着草木和瓜果的香味,偶尔响起几声虫鸣,这些不知不觉都走进了我的梦里。

这种老物/老风俗值得单列一文,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和各位朋友再分享一下。

没经历过北方冬天的朋友,总是认为关外苦寒之地能享受的温暖和绿意很少,其实我们的冬天,艳阳高照,四季如春。

这不,家里一直培育的花也开了,开在北国的严寒里,开在冬日的暖意中。


【忘斋小品】冬日话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