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1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3)
在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工人的就业人数也日益增多。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物价缓慢回升,市场容量逐渐扩大。工商企业的活跃,增加了对借贷资本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信用事业的扩展。市场容量扩大,资本周转加快和企业利润增加,又推动资本家进一步扩大生产。这样,社会生产就逐渐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就进入了高涨阶段[1]。
在高涨阶段,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充,物价稳步上涨,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业不断建立。随着生产的迅速扩大,产品数量急剧增加,商业异常活跃,信用关系普遍扩展。这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它的繁荣的过程中,却早已埋藏下了危机的种子。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便越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加重,对中小生产者的排挤和剥夺也就越厉害。因此,尽管这时工人的就业人数和货币工资水平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货币收入一般都比周期的其他阶段为高,但是社会购买力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状态。不过,这种生产过剩状态最初会由于资本主义商业和信用的作用而被暂时掩盖起来。
在高涨阶段,由于市场繁荣,商品流转顺畅,商人竞相购进和囤积商品,以获取暴利。商业投机造成了市场的虚假需求,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状况,当商品已经大量积存在流通领域,生产过剩已经实际出现的时候,它还在刺激生产继续增长。信用的扩大更加掩盖了市场需要同生产脱节的情况。当商品的供应实际已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工商业资本家却还在依靠银行贷款以及他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盲目地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高涨时期由信用膨胀和商业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会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范围,更加扩大生产过剩的规模,从而更加加深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
当高涨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极端尖锐的时候,只要几种主要商品的流通梗塞,就会迅速波及其他部门,孕育着的经济危机就会突然爆发。
上述各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和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危机 高涨 危机中颠簸起伏地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繁荣景象,只不过是新的危机到来以前的预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机会主义者每当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涨阶段时,就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永久繁荣”。但是,这种“永久繁荣”的神话,每一次都像肥皂泡一样很快就遭到破灭。
注:
[1] 也称做繁荣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