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常识》系统课——马克


第一章——哲学
- 表述有误:基本功-记清楚哲学具体内容
- 与题不符:积累案例、关键词

哲学概述
一、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我们国家,只有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顺序不能反)

解析: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本身表述错误)
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
D→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哲学是所有具体科学的总和(错误表述,不是简单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项本身侧重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C项强调两者间的区别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

(2)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否有重叠的)

1、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金木水火土气……)
典型命题:

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义词:辩证法)
基本特征是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反义词:联系、发展、全面)观点看问题,具有形而上学性。
局限性:

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 唯物vs唯心
- 形而上学vs辩证法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唯心主义(主观→客观)
(1)主观唯心主义
将人的主观精神看做世界的本源,关键词:人、我、心、感觉等
代表命题: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源。关键词: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代表命题:

例题:



关键词:王阳明,我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活火
四、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
科学社会主义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注意:马克思主义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历史)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真理)、革命性(批判中继承→革命)、实践性(认识的来源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性(与时俱进)和人民性(人民立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例题:

“来源”默认“直接来源”,D项是自然科学基础,因此选择ABC

答案:BCD
小结梳理
概述:
- 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世界观、方法论(顺序)→系统化、理论化(哲学)
- 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联系(基础、指导)
- 基本问题:思维、存在(第一性、同一性)→唯物、唯心;可知、不可知
-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主义

(写好的笔记在收藏里看)

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
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4、两种错误主张

例题:

答案:C

有的变化,有的没变化
答案:D
(三)时间和空间、

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和语言直接推动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转变。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的区别)
(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有时也称自觉选择性,创造性:1)反映外观现象,推知事物本质;2)知晓现在,推知未来、追溯过去。自觉选择性:同一件事,不同人看到的不一样)
(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中介:实践,没有实践的改造是错误的)
(4)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奋进、退步)

关键词:思,思考
答案: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内容是客观的。不能笼统表述为C项。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答案:C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实事求是:事,指客观事物;是,指对的正确的)
坚持正确意识指导。

答案:B
意识只能间接改造世界,通过实践这个中介来改造。

答案:D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定义

例题:

答案:A
(二)主观能动性(努力)
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三)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答案:D

答案:B
D项“决定”不适合,应是“影响”
1、物质:客观存在、唯一特性
2、运动VS静止
(1)物质与运动:唯心、形而上学
(2)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空间与时间
3、意识:起源(不能脱离人类社会)、本质、作用
4、规律:主观、客观
四个关系:物质运动,运动静止,物质意识,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概念: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世界不存在孤立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发生相应的联系)
-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正确,反映了联系的普遍性。
-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错误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 直接、间接
- 必然、偶然
- 内部、外部
(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都存在联系,建立联系的条件之后,才能确定有联系,反映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地位和功能:

(2)部分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相互依存

②相互影响

(4)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答案:A

A.积累
答案:D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

2、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例题:

答案: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2、方法论意义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2)防微杜渐
(3)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肯定、否定
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观——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主动自觉反省
(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4)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3、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方法论
(1)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3)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创新: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题目中出现反义词时要考虑

关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举例:孟母三迁、灭六国者六国也……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犯错误:割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D

答案:B

答案:D

答案:B
4、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

辩证关系: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解析:定性
答案:D

谈怎么做→主要矛盾
答案:A

6答案:D

三、五对范畴
(一)原因和结果 ※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二)必然与偶然
1.概念: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2.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守株待兔,犯了将偶然性当做必然性的错
(三)可能和现实

(四)内容与形式
1.概念
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形式是指构成内容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
2.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五)本质和现象
1.概念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
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错觉不等于假象。


一、实践

(一)概念: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1.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3.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二)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过程是客观的。
2.直接现实性:这是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3.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4.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分工合作、不是孤立进行的:社会性;历史脉络:历史性)
(三)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干活)
1.物质生产实践(比如种粮、工厂制衣——衣食住行)
2.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革命、阶级斗争)
3.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科学实验)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基础,其他实践就无法进行。

答案:D
补充:唐朝、元朝、清朝没有修筑长城,
元朝的版图疆域最大的朝代,军事力量强
清朝的安抚政策强大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的两大规律
(一)认识的发展规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顺序。

2.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答案:C,解析:正确但与材料无关项、正确且与材料有关(先不看修饰成分)

先判断正误,再判断是否与材料有关。
B项为不可知论
补充:认识的三个特性:
在认识论中,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针对所有人,在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因此,C项添加了一个前提。

四、真理
1.真理与谬误的概念

2.特征:客观性+具体性
真理VS价值:

(1)客观性
A.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具体性: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从真理的适用范围的角度。

答案:D

答案:D

答案:A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是客观的)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特征: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例题:


抠字眼,注意前提。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独立于”错误,只能是相对独立性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

(二)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对立:二者之间相互差异
统一: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答案:C

答案:D
五、群众史观(VS英雄史观×)
(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二)个人(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六、人的本质和价值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
①人的自然属性
②人的社会属性
(二)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七、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经济社会形态又分为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
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也可以叫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12节 中共党史
背景:1840-1949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前期: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标记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 嘉兴


中共二大 1922 上海


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国民党一大 1924 广州

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中共四大 1925 上海

五卅运动 1925 上海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上海

中共五大 1927 汉口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 武汉
汪精卫于7月15日当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

宁汉合流→1928年皇姑屯→改旗易帜→白色恐怖→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南昌起义 1927 南昌

八七会议 1927 汉口

秋收起义 1927 湖南


百色起义1929 广西(右江暴动)
三湾改编 1927 三湾

中共六大 1928 莫斯科(国外)

古田会议 1929 古田

九一八事变 1931
长征 1934-1936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12.9 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后,1935年12月9日,发生了一二九运动。
瓦窑堡会议 1935 瓦窑堡

完整的抗日时期 1931-1945
全面抗日时期 1937
西安事变1936.12.12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全民抗战。
洛川会议 1937 洛川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六届六中全会 1938 延安

《改造我们学习》 1941
皖南事变 1941→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延安整风 1942 延安

中共七大 1945 延安

·波斯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日本签署协议。
·双十协定1945年。
·1946内战看着要开始。
·1947国民党对陕北(彭德怀)、山东(陈毅、粟裕)孟良·崮进行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速记:马毛邓三 ,一七十五六

渡江战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西柏坡

·1949-1956 过渡时期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1959庐山会议。
·“纠正”。
·八届八中全会 1959 批评错误。
·反右倾斗争:经济受到破坏。
·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

七千人大会 1962 北京

八届十一中全会 1966 北京

十年文革 1966-1976——从文化开始,波及到其他领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 北京

中共十二大 1982 北京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 北京: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大 1987 北京
1.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最大国情)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十四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南方讲话 1992 北京 ※※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中共十四大 1992 北京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中共十六大 2002 北京

中共十七大 2007 北京

中共十八大 2012 北京

口诀速记:一个进程、两个百年、三大自信、五位一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 北京

(政府宏观调控)
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4 北京

2023年是第10个宪法日。
法治理念:
-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 执政为民→本质要求
-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 2015 北京

热词选择法
十八届六中全会 2016 北京——全面从严治党

小结:
数字相关:2(十七届二中)3(十三大)5(十八届五中全会)
三大转变:文家市(城市→农村)七届二中(农村→城市)十一届三中(现代化建设)
遵义、南方谈话(123)、十八大(1235)
十九届二中(修改宪法)
十九届三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十九届四中(坚持、推进)


新增党史
十九大,2017





十九届二中全会——修改宪法,2018

十九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机构的职能改革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特制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下半年











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百年重大成就+历史经验










二十大 2022



……
党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