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冠观察:孩子到了秋天就开始emo?可能是“悲秋综合征”惹的祸
近段时间,不少家长、老师纷纷反映,自从进入秋天后,孩子就开始变得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干什么都一副提不起兴趣的样子,偶尔还流露沮丧、难过等情绪,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类情况正常吗?
其实,人在秋季情绪莫名变得低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正在经历“情绪换季”,就像皮肤换季一样,这是一种由于季节变化、环境改变和日照时间减少等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 一般,人在换季时,身体对气候就会异常敏感,郁闷的心情也容易趁虚而入。尤其是当秋天来临,草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此外,人体生物钟也会因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而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情绪与精神状态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等,这些现象在医学上称为“悲秋综合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伤秋”情结。
除因景色萧瑟产生的凄凉、苦闷之外,秋天作为上半年结束和下半年开端的一个季节,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而言,更意味着学习负担的加重。课程挑战、考试压力、父母及老师的期待等等变化都可能会使孩子感到焦虑和紧张。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至20%,而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情绪换季并不可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去正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学会情绪表达。当发现孩子情绪持续低落、忧伤、悲观,或是食欲和睡眠质量突然下降时,家长们可以提供适当的空间让孩子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应对压力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是谈话、写作或是外出散心,关键在于要和孩子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桥梁,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随时和父母分享各种困扰和情绪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当我们谈到孩子的悲秋综合征时,可能大多数人只会觉得新奇,听过后继续不以为意。但曾有媒体调查指出,高达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的体验。尽管悲秋综合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临床诊断,但关注孩子在季节转换期间的情绪变化及心理健康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