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一则错得离谱的关于K-T灭绝新研究的新闻报道
首先,请允许我@澎湃新闻 一下
这篇文章首先发布于知乎,是我对“【山西医院院长跪地手术】被指违反手术无菌操作要求”这一新闻有感而发而写成的。以下是正文:
看了 @吃饭睡觉打酱油 的回答,作为一位水平不算高的古生物爱好者,我也对此深有体会,有感而发写了这个回答。媒体从业者真的不要对自己不懂的领域大放阙词、妄下结论,闹出笑话事小,传递错误知识事大。
https://www.zhihu.com/answer/1472232275
接下来我就吐槽一则前段时间的古生物相关新闻,标题为:英国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主因。

这份报道没什么知名度,自然也没造成恶劣影响。但报道的内容在我们古生物爱好者眼里的感觉估计和医生眼里的【山西院长跪地手术】一样,槽点满满,新闻的撰稿人在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胡乱加戏,向公众传递了错误的知识。



首先就是对论文内容的概述(姑且称为概述),看到这儿我就察觉了一丝异样,因为“陨石撞击导致了K-T灭绝事件”在进入21世纪后已成为地质学的共识了,毕竟陨石坑都发现了(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如果该论文只是论证了陨石撞击对生物圈造成的破坏,亦或是陨石撞击是大灭绝主因,根本不至于登上PNAS。


抱着好奇的心情,我特地去大致扫了一眼原论文,惊讶地发现这项研究的开创性不是在于其证实了陨石撞击说,亦或是展示了陨石撞击对生物圈的破坏,而是论证了以往被认为是灭绝事件帮凶,甚至有可能是灭绝事件主因的德干暗色岩事件并没有对当时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的破坏,甚至可能反而促进了大灭绝后生态的恢复,德干高原地区剧烈的火山活动喷出的巨量温室气体缓解了陨石撞击导致的“核冬天”,对生物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就是说,这则报道完全文不对题,重点根本就不应该放在“小行星撞击”上,标题应该改成:
英国研究发现:白垩纪末剧烈的火山活动保护了陨石撞击后千疮百孔的生物圈

具体可看 @090811mario 的解析: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15640362

最重要的“德干暗色岩事件保护了生物圈”这一结论居然放在最后仅用一句话概括。
当然,鉴于写这份报道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德干暗色岩为何物,其受众也大多不知道,这样写也就忍了。不过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更大的槽点还在后面:

我想质问一下这份报道的撰稿人:你知道你乱加的这一句话传递了多么错误的知识吗?知道这会对兢兢业业的古生物科普工作者造成多严重的麻烦吗?
虽然古生物界对“鸟”的定义有多个标准,但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这句话都错得离谱。
先按照最狭义的鸟类定义来,即今鸟类或冠群鸟类。白垩纪末期就已经就明确的冠群鸟类化石出土了,都属于鸡雁类,分别是发掘于南极洲的维加鸟(基干雁形目)和比利时的阿斯忒瑞亚鸟。


有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超过20种今鸟类活过了大灭绝,保守一点的推测也有约10种,所以“唯一存活下来的恐龙后来进化为鸟类”根本不成立。同样是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现今鸟类的两大分支,古颚类(旧称平胸总目)和今颚类(旧称突胸总目)可以追溯到一个约1.1亿年前的共同祖先。


有些人对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概念,我接下来放几个数字给大伙儿参考一下。霸王龙生存的,最符合人们兴中对“恐龙时代”印象的美国地狱溪组,年代距今约6600万年;棘龙和鲨齿龙生活的北非卡玛卡玛组,距今约9700万年。




如果以“鸟翼类”或者“短尾鸟类”的标准来界定鸟的话,鸟类很早就出现并繁荣了。
疑似最早的鸟翼类是生活在距今约1.6亿年中侏罗世我国燕辽生物群的赫氏近鸟龙,说疑似是因为近鸟龙类可能属于伤齿龙。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晚侏罗世德国霍芬索伦组的始祖鸟是公认最早的鸟翼类恐龙,其生活的年代更是远远早于K-T灭绝。



距今约1.25亿年的我国热河生物群则记载了短尾鸟类在早白垩世的繁盛。由于特殊的埋藏机理和优越的地质构造,以孔子鸟、渤海鸟为代表的短尾鸟类化石大量出土且保存了大量软组织痕迹,为中生代鸟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正是这里的化石发现为鸟类恐龙起源说成为主流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总而言之,这份报道完全可以用“避重就轻”、“画蛇添足”来形容,真的对不起古生物工作者(尤其是我国古生物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媒体工作者,尤其是大型媒体的工作者的每一份报道,都会影响到不计其数的人,你们的只言片语,可能会导致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你们“擦屁股”。我奉劝媒体工作者们在工作内容涉及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要么一五一十地报道,不要给我添油加醋,要么就向专业人士请教,了解下相关知识后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