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1.1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
自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后,人类就进入了阶级社会。从那时以来,人类“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是人剥削人的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它又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人数很少的大资本家手中。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常伴侣,严重地阻碍者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就为这种替代准备好了主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性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革命的无产阶级则是资本主义自己所产生的掘墓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他说:“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进而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作了系统的分析之后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抗性矛盾,决不可能由它本身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灭亡,代之而起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早已成为历史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必然要动员旧社会的一切力量,利用它所控制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机器,来阻碍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无产阶级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进行暴力革命,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理论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了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的基本的政治路线,指引着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斗争。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演习。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竭力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经济制度的形式和组织”,“我们称这种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生活的各种形式》)。叛徒考茨基则胡说什么:“决定社会主义前途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未来的崩溃或衰落的可能性或必要性,而是我们应当抱这种期望,即无产阶级会壮大到、生产力会发展到足以供应人民群众丰富的资料的地步”(《唯物史观》)。伯恩施坦、考茨基谬论的实质是: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渐渐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不必进行暴力革命;工业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和附属国,首先是“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不能进行暴力革命。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早期出现的反动的“唯生产力论”。这一谬论把社会变革单纯地理解为生产力发展问题,根本抹煞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抹煞了在变革生产关系中群众自觉革命活动的重大意义。伯恩施坦、考茨基以来的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无不拾起“唯生产力论”这一破烂武器,妄图阻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进军。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修正主义者鼓吹的“唯生产力论”早就给予了坚决的抨击。恩格斯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3]坚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论,还是推行反动的“唯生产力论”,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区别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分水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各国无产阶级必须彻底批判反动的“唯生产力论”,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注: [1]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
[3]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