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殇:1644年的文人与诗歌_20230107

2023-02-08 21:42 作者:两个勺  | 我要投稿

殇:1644年的文人诗歌

明清易代研究

赵元《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危机时刻的思想语言

移民 贰臣 这类人物在易代的时候才会出现

  • 1644年的特殊之处 甲申年

1644年,四个皇帝即位,政权交替密集


  • 1644的文学特殊性在哪



他的诗没有显现或者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仕清的贰臣的羞愧。

这种羞愧的情绪一直到甲申年末的诗歌之中他才意识到自己失节了。


另一个例子


  • 君臣之殇

国变发生时文人士大夫殉节。

甲申年绝命诗:很仓促,向他们殉节的死亡一样仓促

特点:瞬时性



范景文被家人救了之后写下下文

陈对皇帝南迁重振河山满怀希望

甲申年的文人,政权只被摧毁了一次。下定决心一死,但是还没完成生前使命,没有了却身前事,仍旧对国家心怀希望。怀抱希望而死。

这与南明绝命诗中流露出来的绝望解脱、对人世间没有牵挂的情感基调不同。南明的政权一次次被摧毁,政权苦苦支撑多难,南明文人对于时局有着清醒的无奈感、势不可违的无力感。

无奈的殉节

殉节的时间被拉长可能殉节就被怀疑。儒家讲究殉节




忠孝难全,家中老母无人照料的羞愧

死晚了的羞愧

魏学濂之后不死家乡民众说他篝火,他已经是必死了。很多像他这样的为人子为人臣都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可见在当时,为人父母不能以孝来阻止儿子殉国,当时舆论下,为人母还要鼓励孩子,这是时代的悲剧。

一些著名贰臣

生死纠结时选择了生

之后活下来后内心痛苦懊悔


  • 乱离诗歌










  • 偏安之殇

民间对这些贰臣是不依不饶的。

南明的很多大臣是借助权力来党同伐异,文人爱财,武将怕死,朝廷偏安一隅。

接着是这些得志的大臣对那些不得志的大臣的压迫讨伐,杀害。


方到南方抛妻弃子,历尽千辛万苦才到南都,到那后却被定罪,心中彻底失望。

南都已经没有希望复兴,颓势无可言状。

愤慨绝望贯穿于他的告哀诗,他被搜捕,无家可归。连卒于

诗史价值,对于历史走向的清醒判断,是过去历史的重演。

  • 悲喜之间 信息变形

文人写了很多哀悼崇祯

不同的诗人对于崇祯的描写是不一样的,表现其慷慨决绝,对皇帝的赞颂

甲申之变后,对于仍旧留在北京的遗臣们来说,崇祯自缢的万岁山等就是他们精神上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山。

皇帝可以君王死社稷,但这些主忧臣辱的大臣来说却无法毅然殉死。将崇祯之死与自己没有以死殉国尽心对比,内心煎熬,这些大臣是很后悔的

在南方的文人还有悲喜交错的情感,信息传递的滞后,对于崇祯殉国顾炎武表达了悲痛,同时也对于南都的建立给予复国的希望。

还有诗赞颂崇祯却不得已殉国,原因是朝中百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

这时候文人因为消息的滞后性,所以是个感情充斥着至悲至喜,情绪变化迅速,交错而来的消息,充斥这些文人。


用典故强调福王在南京即位的合法性,殷切表达南都建立对于恢复大明的期待

悲喜迅速切换

这些只是作者列举出来的一些看法,当时诗人内容是包罗万象的。









殇:1644年的文人与诗歌_2023010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