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票房难挡贾玲被催婚的尴尬:四大深层原因让人无语
前段时间,新晋导演贾玲带着电影《你好,李焕英》的主创人员一起出席了一场在成都举办的见面会。
不料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有名女粉丝却冷不丁地冲着贾玲来了句:“咱俩差不多大,你看我现在都两个孩子了,你呢?”
贾玲当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回答道:“你有俩孩子了······所以你是打算送我一个吗?”从而机智地逗笑了众人、化解了尴尬。

众所周知,作为今年贺岁档最大的一匹“黑马”,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一时可谓风光无两。而贾玲本人更是凭借这部电影处女作直接晋升成为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
就算将此前在演艺圈取得的成绩全部归零,贾玲也同样称得上是所谓的人生赢家了。
然而事实貌似并非如此。
因为世俗意义上的“赢”法,往往要苛刻和浅薄得多。
比如单单是事业有成往往是不够的,你还得样貌出众、配偶优秀、家庭幸福、孩子乖顺······总之,对于这些“幸福人生”的各色标准,“赢”得任何单单一项都是不够的。你最好是事事周全、样样独占鳌头,一举拿它个“大满贯”,这样才有可能经得起世俗对于你个人无休止的审视和挑剔。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坐拥40多亿票房的贾玲仍然难逃被人傲娇催婚的尴尬一幕。
表面上看,这似乎代表了人们之于大龄未婚女性的某种世俗的偏见。而往细了想,背后的原因则更为深刻和复杂。事实上,它并不仅仅是代表了某一类人之于某一类人的偏见,更是体现了大多数人都难以规避的一些人性的弱点。
1、见识狭窄导致的思维局限
所谓见识狭窄,并不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优越感,而其实是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个问题。
因为无论我们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人、事物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而我们的所知所闻也终归是有限的、是带有每个人单一的生活印记的。
我们无法拥有上帝之眼,自然也无从洞悉每一种生活、每一种人生。于是我们往往就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自己所熟知的人生,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我是这样生活的,我身边的人、我知道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所以我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这样生活。
我结婚生子、洗衣做饭,幸福地做着一个合格的贤妻良母,于是我认为所有的女性无外乎都应当如此,方才称得上幸福。
我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成功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于是我认为成功人士概莫如是。
我们就像一只只行走的盒子,永远也看不到盒子外面多姿多彩的人生风景,也永远难以理解竟然有人有着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想法、过着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
就像故事里的国王会对饥饿的老百姓发出“何不食肉糜”的疑问一样,饥饿的老百姓也同样会幻想国王每天肯定有吃不完的土豆和大饼。
我们的“见识”,就是如此不容置疑地主宰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面积。
所以我们每个人终究都难逃“我如何如何,你呢?”这样的尴尬和困局——就像贾玲不得不面对女观众的质疑一样。
2、“少数服从多数”的心理误导。
在一些决策性的事情上,人们惯于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有些原则一旦用得太过“顺手”,往往就难免被误用或是滥用。
比如在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已然不知不觉地被推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似乎普遍认为,“少数”理应向“多数”看齐。
大多数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就是应该拥有的生活;大多数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那就是应该追随的人生。
因为“多数”往往意味着“正确”,而“少数”自然就意味着“错误”、意味着“不对劲”。因为它没有达到“大多数”该有的标准。
就像当大多数人都已经在30岁之前成家立业、相夫教子的情况下,那些30岁还茕茕孑立的“单身狗”,往往便无可避免地会遭遇旁人异样的眼光。
但是我们分明忘了,人并不是生产线上的货物,更不必在统一的流水线上打上统一的合格的标签。
就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这场比赛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优胜者,因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起点,更不是所有人都身处同一条赛道。人生的“姿态”,远比我们看到的广阔和绚烂,而不是只有我们目之所及的“多数派”和“少数派”。
3、外强中干的恐惧心理
有的人看似傲娇霸道、咄咄逼人,实际上却不过是只“纸老虎”,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
由于他们不太确定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是否“正确”,故而迫切地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阵营、跟自己过一模一样的生活——尤其是那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以便彰显和证明自己的选择是靠谱的、是完全没有任何“威胁”、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他们不遗余力地去影响和“塑造”别人,督促别人积极地向自己的人生靠拢,为的便是成功使别人变成自己的“同类”,从而让自己能够“抱团取暖”,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4、隐秘的嫉妒心理
生活中同样也不乏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看似满意,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却并不认同。但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他们往往会极力表现出对自己的一切很满意的样子,以此掩盖自己内心的挫败和落寞。
然而一旦看到有人拥有他们真正向往的人生、过着他们无法企及的生活,他们便会在无意中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冒犯和羞辱。
于是他们通常就会不自觉地启动一套独特的自我保护和防御系统,也就是用自己虚张声势的幸福,去攻击对方所拥有、也正是自己真正希望拥有的事物。
就像小孩子往往会因为羡慕别人的漂亮衣服而反过来炫耀自己的玩具一样,为的不过是获得内心某种牵强的平衡。
然而这却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之于对方的某种隐秘的嫉妒。
既然被对方的“优势”所“刺伤”,那么他们理所当然地就会想到用自己的“优势”去“刺伤”对方的“劣势”,而不是坦然承认自己的挫败和艳羡,或是努力去拥有跟对方一样的“优势”。
就像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女主角千颂伊对妒忌她的假面闺蜜刘世美所说的那样:“听说人心就是如此,看到处处比自己好的人,不是想着我也要去那里,而是你也来我这泥潭里吧······”
倘若我们在生活中果真不幸遭遇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最好的做法亦是像千颂伊那样帅气地表示:“不好意思,我是不会下去的,你生活的那片泥潭,怨恨某人、嫉妒某人、如地狱般的地方,我不会的, 所以不要再向我招手,叫我下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