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顾友谊略述(一)

【一】自始无效?
除了顾晚的爱情,戚顾的友谊也是我想提笔略述的一个话题。我们不妨从头来捋一捋。
无疑,这份交情,始于顾惜朝的刻意接近,以及戚少商的求才若渴。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戚少商那么轻信于人,他也算是老江湖。连顾惜朝都直言问道:

“你就这么信任我,把我当成兄弟?”
这句话是个危险的信号,说这句话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值得信任,或者质疑对方对他人的信任。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你怎么这么单纯?
朋友之间一定是平等的,无关于身份,而在于意识沟通,这里顾惜朝显然认为自己比戚少商聪明,而且他们的情谊观不一致。顾惜朝估计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戚少商会如此迅速地将他视作兄弟。
计划也太顺利了,可能就是他的内心台词。
为什么,一个好问题,这个地方容易被忽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棋亭酒肆戚顾二人饮酒的时候,他们的互动。戚少商带着顾惜朝偷喝炮打灯,两人惺惺相惜,一个奏琴一个舞剑,玩得很开心。
这两个人很有意思,聊着聊着说起了各自的心上人,像不甘示弱一样:




说句题外话,这个“美”包不包括心灵美,我认为是不包括的,因为那是顾晚的初见,连句话都没说上,心就被击中了。
这就是导演在访谈中所言:顾晚的感情始于“一见钟情”、“完全单纯的男女吸引”。

不止我觉得她美,人人都觉得她美,顾惜朝以己度人,比戚少商更胜一筹。当然了,戚少商不需要强调,因为息红泪已是江湖公认的第一美人。但显然不包括顾惜朝,他情有独钟,除了爱得深,顾惜朝这里还有点叛逆的意味,人设的塑造非常细腻,他就非不和别人的想法一样,而且还明示给观众看:

比如谁呢,比如息红泪

接着,顾惜朝向晚晴描述了一个冰雪消融的情景:


冬雪红日,十分温暖
以前看剧我是从情话、好好听,这一层来理解的,现在再看,

冰雪是一种意向,我认为指的就是顾惜朝遭受到世人蔑视,慢慢构筑起的心里的那层坚冰。在见到晚晴的那一眼,他仿佛看到了光,照射进他的内心,感觉到人间还是值得的。

又在以己度人,真是情不自禁

这里的“美”虽不包括心灵美,但也绝不仅是外在美,顾惜朝一再强调“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时候他显然尚不了解晚晴是个怎样的人,但已对她产生了很厚的滤镜,为什么呢,晚晴是在他最困顿、最尴尬的时候出现,替他解围。


听听他这话,卖艺的内容那么多,偏挑这种极高难度的,放在现在都是魔术表演了吧,可他是真的耍飞刀绝技。
这里人设的塑造,看出顾惜朝这个人,有本事,也很会造声势(黄金鳞对他的评价),而且对自己那是相当有信心。

那可不是吗,谁敢拿自己命开玩笑,除非是找死。

不错,闯进靶场的晚晴就是来寻死的。
顾惜朝知道她是心情不好,但不知道具体为什么,在他看来,那不是重点。


除了被惊艳,他更加被感动了,这个强大滤镜的产生天时地利人和。世人蔑视我,天不助我,你助我。
所以他才能在被晚晴打了一巴掌之后,想到不是她的莫名其妙、刁蛮任性、大小姐脾气,而是她这是有什么难过的事吗,这样一个天仙般的女孩子,真让人担心,追了上去。
这还没完,如果只前面这番表白,那稍显平实,中规中矩,可顾惜朝话说得特别好听,点睛之笔,就在于最后这句:

“我当然也不例外。”
语言的艺术,在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来前面皆是铺垫,不管是往后听,还是往前想,这段话都让人有回味。
世人觉得你美,那我呢,我也这么想,我被你感动,被你融化了。在你面前,我心甘情愿做个俗人。
这段台词我曾经认为平平无奇,他在说什么?没太懂。现在品味,感到很有功力。
他在说什么,说他怎么一步踏进这个局面,是为了晚晴,现在一无所有了(甚至有些后悔),前路渺茫(黑漆漆的天看不到头),“他来了”,你自己心里掂量掂量,是走还是留,我不会勉强你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怎么这样解读,我这里要解释一下,这段话必然是为了表现顾惜朝对傅晚晴的爱,因为后面是有呼应的,例如:

看到了这个人,和这个人身上的光,“光”很可能是“仅顾惜朝可见”的独一份。就像戚少商眼中的息红泪。

但这只是它的一层含义,这段话看似突兀(与该段前后剧情跳脱),顾惜朝为什么和晚晴玩起了猜字游戏,又忽然感怀起从前,因为他一路上跟在晚晴的马车后,愁思无限,看到晚晴和铁手在一起,到晚晴晕倒,他一路赶着马车,就不停地在想这些。对她说还是不说呢,问她还是不问?任务的失利+感情的纠结,前路何在,一团乱麻,顾惜朝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所以他回忆当年,是有言外之意的。
我知道这篇标题是什么,但我发现要写戚顾的话,顾晚是绕不过去的。
端游中顾惜朝有过一个反思,说两个大男人,说着说着在这里为女人唉声叹气、喝闷酒,英雄气短。其实很正常,男人间闲聊,不聊女人聊什么?这是他们拉近关系的一种方式,向对方展示自己内心的柔软处,我信任你,连自己喜欢的人、我的家室,与她相识的过程,都告诉你了,我对你够意思吧。
这是顾惜朝给戚少商设的一个套,他正愁没有共同话题,听到戚少商也曾在京城街头卖艺,让他倍感惊讶,这里确实他没想到,戚少商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对他生出了几分亲切感,所以他也愿意倾诉,他的表情有惊喜,但他同时很清楚自己的目的,他在观察戚少商,这个江湖人称九现神龙的武功底子,包括他的为人性格。显然顾惜朝得出的看法是,戚少商的确值得钦佩,“他能听出我琴音中的郁闷,我能听出他琴音的胸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没有明确演出来,但我认为,戚少商也同样在观察顾惜朝(他的武功修为和品行志向)。证据就是:



非常希望的只是戚少商吧,其他七位寨主多少都有些不情不愿。但是碍于戚少商的面子,他执意让顾惜朝入伙,并一力担保。戚少商为什么能这么肯定,那必然是在棋亭酒肆,他对顾惜朝观察后所得出的结论。
至于入伙规矩,试探顾惜朝的武功,就是走个过场,好让众人心服口服,戚少商显然知道以顾惜朝的能力,应对起来绰绰有余(没和他打招呼,直接就开始试炼),因为他对顾惜朝有信心,接任大寨主的人,必须是要能服众的,在戚少商看来,顾惜朝这样的人才难能可贵。
那从顾惜朝的角度看,是因为不忍杀戚少商,还是觉得打不过他,当晚才没有下手。我认为都有,但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戚少商中毒后,他的神哭小斧,那叫一个快准狠,所以棋亭酒肆这里,如顾惜朝自己所言,更多是拿不准,忌惮戚少商的武功。
顾惜朝什么想法呢,我不想杀你,但不得不杀。杀你是我的任务,我靠着这个飞黄腾达呢,不好意思,我是卧底。知己难求,了解你的敌人最可怕。
戚少商算是栽了。
他栽在哪,他是那么容易被骗的人吗,这个不好说,在小说中他显然也是有个成长的过程,据说到后来是有些权谋手腕和狡黠的,而在电视剧中,戚少商被美化了,重点描述在于其侠义心肠。
逆水寒端游中对戚少商轻信顾惜朝的行为有个解释,说他向来如此,给予别人信任的好处,便于收揽人心。
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在逆水寒剧中,戚少商的行为是有逻辑动因的,他是真的关心那些兄弟们。
戚少商从第一眼,就对顾惜朝很有好感,联系到晚晴(你是一个年轻英俊......)和后来英绿荷对顾惜朝的形容(我就稀罕你正襟危坐、笑傲风云的样子),客观说明,顾惜朝这个人很有气质,男女通吃,很可能是他这个人有一种自内而外的神采。
我这里说的不是钟汉良饰演的顾惜朝,我们把表象抛开,只从人物的设定去看,他肯定是一个惊才绝艳的人设。所以戚少商才会脱口而出:“这位书生倒是一表人才,器宇不凡。”注意到,戚少商认为顾惜朝是“书生”,他的打扮,他的儒雅,这位书生身上有一种“本不该有”的气场,令戚少商都不由得震惊,所以他才用了一个“倒”字。
作为阅人无数的老江湖,戚少商没感觉错,顾惜朝他不是书生,或者说不止是书生,他从过军、杀过敌,撰写过兵书战法心得(这里他的自白,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戚少商对他的疑虑)。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庙堂之高,是权倾天下。
红袍质疑过,她觉得这个人来路尚不清楚,还需考察和斟酌,可戚少商为什么急切地要把连云寨托付给顾惜朝呢。真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想一出是一出吗?

不,他已经想了很多年这个问题,现在等不及了。顾惜朝正是他所需要的人才,他觉得一切是天意,因缘际会、最好的安排,让自己的卸任再无后顾之忧。

这种急切倒是在顾惜朝预料之外,太过突然,但无论如何,正中他下怀。



一是为了息红泪(弹琴弹着弹着,就想到息红泪,一个女人从十六岁起,等了他五年),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当这个大寨主,对连云寨兄弟们有愧。现在好了,两全其美。



友谊里的第一个误区,你认为很重要,很珍贵的东西,不见得别人也认为重要或珍贵。一番大事业,什么事业?当连云寨的兵卒,或者当军师,对顾惜朝而言那都屈才、大材小用了。戚少商所有的身家、筹码加起来,恐怕顾惜朝都看不上眼,这尊佛太大,连云寨怕是供不起。

虽说看不上,但他有个非分的要求。
在适当的时机,顺势攫取最大的利益。顾惜朝给戚少商设了第二个套。

其实戚少商若是不那么急切,这里他原本可以感觉到顾惜朝并不简单,顾惜朝什么都没问,只要地位,野心表露无遗。这个对他而言最重要,是他想要的东西。戚少商未及深思,由于对自己能力有限,连累兄弟们牺牲的愧疚太重了,他将这份野心解读成抱负,做了正向的理解,认为顾惜朝这样的气魄是当仁不让。
为什么我说戚少商原本是可以看清的呢,因为在鱼池子,他一语道出顾惜朝心里所想:


都不用问,戚少商直接说出他想要的是:

戚少商怎么知道的,这一刻他脑中一定闪现出了许多过往画面,诸如:

又如:

友谊里的第二个误区,切忌因为一时的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就认为彼此志同道合,将对方看作是知音。
顾惜朝绝不是戚少商的知音,为什么呢,最大的差别在于三观,他根本不在乎连云寨抗辽义士死多少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他的计划里。



注意顾惜朝这里只有一瞬变脸,却没有回避,而是直接望向了戚少商:

面不改色心不跳,还走上前了几步

“你说得对”,我顾惜朝就是这样的人。
没有丝毫悔心。因为在顾惜朝的价值观里,侠义值几个钱一斤,如同孩童的玩具。
再来看戚少商是怎样的人:




江湖人大都敬仰戚少商,认为他坐镇连云寨,手握人马,大寨主有多风光,大家赞美他义薄云天,极尽溢美之词,出于羡慕也好,嫉妒也罢,却不知在他心底怀着深深的愧疚,认为自己不配。
当他读到顾惜朝写的《七略》,便感慨道如果早有这本书,就会多打几场胜仗,兄弟们会少死很多人。他真心诚意地邀请顾惜朝,认为自己为连云寨的兄弟们、为抗辽事业做了件好事。然而当他对顾惜朝袒露上述不为外人所知的真实想法的时候,顾惜朝并未转身(他无动于衷,不知道该做怎样的表情,干脆不回头不接话),看似在听着,其实是不屑一顾的:

不仅不屑一顾,还有一种,你(们)的水平,活该如此的感觉,被他演出来了。尔等江湖草莽、江湖怪物,安敢占山为王,号令一方。所以他才会提前写好了邀功信,直接飞鹰传书到京城了。


一段友谊开始的基点是什么,是真诚,是尊重,故而我不认为顾惜朝是真的在结交戚少商这个朋友。当然了,也许他从来就没有过朋友,是个心理有缺陷的人,所以他不懂友谊为何物,以为这样就是朋友。
那怎么可能?顾惜朝他清楚得很:


顾惜朝一怔愣,低头艰难地想了几秒,说已经不可能了,也许他在某一瞬有过那样的想法,但不可能,他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他和戚少商的关系,注定不可能是朋友,彼此会走到生死相搏的境地。

另外,注意到这样一句话:


顾惜朝这句话是真的吗?是真的,当六寨主勾青峰放开绳索,从吊桥坠落的时候,他下意识伸手去拉。
他对戚少商的敬佩也是真的,他曾经是个有梦想的人,但终究背离了自己的梦想。

“我知道,你是真正的大侠。”
他知道何为善恶,何为正邪,且无视它们。
在绝境中,戚少商再次传达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

这个道义,不止是侠义,也不是他戚少商一个人的道义,而是天地之间固有,也是人心固有的。



这段话振聋发聩,这应当才是逆水寒电视剧的主旨基调,它绝不是在歌颂或赞扬顾惜朝那种人。
顾惜朝不是完全的坏人,世上也难有纯粹的恶人,但他绝不能说有理想,顾惜朝是属于误入歧途,立场不坚定的那类人,明明深受其害,却选择和恶势力同流合污了。
对顾晚党而言,走出顾晚刻意营造的美好氛围,来看待逆水寒中的外部世界,并不是一段很好走的路,可从断断续续写《顾晚的多面看待》起,我意识到,或许是走出这个舒适圈的时间到了。逆水寒是一部对现实有很多描摹的剧,虽然相较于小说,它的理想化成分多了些,但主旨与大意是很高的,价值观导向是正确的。然而,随着顾惜朝这个反派人物的火爆,组创人员不同程度地作出了一定妥协,顾惜朝一再被赋予了“现代侠”,甚至“有理想”的特质,这是一种事后解读。

我觉得这里,恐怕是导演看到顾惜朝这个人物卖点出奇得好,干脆就没有直接否定他。对于角色本身(他自己而言),的确没有正反,但跳出人物之外,去看待一个人,评价其言行,是有正反之分的。
这篇访谈,上图中的第二个问题,导演的回答,实际上说了一件不同的事。提问者,问剧中反派人物顾惜朝的创意,他的人设如何搭建,怎样进一步理解“现代侠”,导演回答的是,演员应当如何去饰演反派角色,至于反派是怎么设计、怎样看待的,不说,没有去直接否定他。
我们看导演前面的回答:

图:《遥远彼方》导演访谈
“侠,首先要是一个善良的人。”首先就把顾惜朝排除在侠的范围之外了。
这话说得非常好,所以到底谁是英雄,我认为导演拎得清,这里他所说的戚少商“没有自我”、很固执,不是指戚少商一根筋,顽固不化,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恰恰是指,这个人物具有大义观,能为苍生正道,舍弃小我。因为前面导演说他“稳重顾全大局”、是个“大义英雄应该有的样子”,评价是非常高的。他所言“没有自我”,应当是为了与顾惜朝形成对比,后面接着说起顾惜朝是一个很自我的人,这话就圆上了。
比如钟叔,没少强调顾惜朝是个坏人(比如《遥远彼方》签售会),《逆水寒日记》路透采访里他还说在帐篷里,琢磨要不要演得那么坏,哎呀,自己感觉太坏了。但是呢,在这篇访谈里,他却说,“这个人物我没有当作反派去演绎,他只是一个想要证明自己和成就英雄梦想的男人。”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段采访:

图:《遥远彼方》钟汉良访谈
是不是似曾相识,简直是顾惜朝附身,我做的一切事都是迫不得已,是这个世道(环境和背景)逼我的,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我也很无奈。再看第二问题,问他本人和顾惜朝有无相似之处,他这番回答,到底是否定了还是在肯定?
不肯定,也没否定。车轱辘话转一圈,倾向于肯定,但仍是否定的。为什么呢,无论如何,他没有说顾惜朝是个好人(他知道他是坏人),也不好说,我和他有相似的地方。“应该还是会有相似的地方吧。”这种语气,实际上是说不出口,至于有多像呢,哪里像,说不出来,让你们自己想去。
为什么演员会这么说,我们要考虑到采访的背景,《遥远彼方》是一本以顾惜朝为主的逆水寒剧同人本,换句话说,主要受众者是喜爱顾惜朝的人们,他们为他(顾惜朝这个角色)出了书,组织起了这场采访,他能说顾惜朝是个坏蛋?还是说他和顾惜朝并无多少相似之处?看过一个视频,钟叔在2005年歌友会时说过,说顾惜朝是坏人,不要那么喜欢他,但他不介意观众把对顾惜朝的喜爱,转移其饰演者,也就是他的身上。如果他回答说并不像,那怎么转移,所以多少“应该还是会有相似的地方吧”。其实不用他说,曾经喜爱顾惜朝的油菜花们,总结了不少二人的相似方面,当然都是正向的解读,肯定比他自己想得好。
导演形容顾惜朝,说他“比较自私和自我”,还有这里演员用到了“偏激”这个词,我们回想一下,在剧中顾惜朝的所作所为,他做的那些事情,是这种程度可以概括的吗?这些中性的词汇,传达一种暧昧不明的态度,显然代表了一种妥协。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逆水寒端游中,顾惜朝明明白白说自己要权势(甚至比电视剧中的更直接,他二选一的时候不选晚晴),但是最后仍被定义成有理想的人,这也是一种妥协。
毋庸置疑,顾惜朝剧中从头到尾,都站在侠的对立面上。而谁对顾惜朝这个人物始终印象不错(不是由于妥协),那就是晚晴的饰演者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晚晴的饰演者当年写的一篇博文《我的<逆水寒>情节》(她写到的晚晴应该不止一篇文字,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查找),在逆水寒和顾晚贴吧都有收录,我们不妨感受一下,要是对顾惜朝这个角色、对顾晚无感,她就不会写博文了。这和演员的戏份是对应的,从她的人物身份来看,当然感受到的绝大部分都是顾惜朝对傅晚晴的爱,以及傅晚晴对顾惜朝的无怨无悔。
妥协不代表剧中的设问不存在,我们看了剧会想,因为遇到坏人,就要变成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坏的人,好的不学去学坏的,一定非得是这样吗?如晚晴所言,希望顾惜朝的心有天能够宁和下来,过回灵魂安宁的日子。
继续之前的话题,在拜香之前,戚少商对顾惜朝说:



估计戚少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顾惜朝压根没想到晚晴,他万没想到戚少商对他的事情这么上心,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戚少商是真的拿他当朋友,而他,只是出于一场利用,半真半假的剖白。
所以戚少商才会问晚晴那个看似多此一举的问题:“你就是那位在顾惜朝拉场子卖艺,表演飞刀绝技的时候,自愿做靶子的女子吧?”
戚少商想必是想起了,曾经向顾惜朝提议将晚晴接到连云寨,此刻他在回忆与顾惜朝的相识,他想说的话其实是:







“狠毒卑鄙、无情无义”,这才应是对顾惜朝较为客观的评价。
戚少商不是在挑拨顾晚夫妻的感情,也不是在向她揭露顾惜朝的真实一面,只是又提到棋亭酒肆(让晚晴去那里找顾惜朝),真的在感慨罢了,因为他被骗得好惨。
戚少商和顾惜朝,并未相识多久,也没有过同生共死的经历,他们的交情怎么就那么深了?戕害了那么多的兄弟,顾惜朝害戚少商几乎失去了一切,按理说千刀万剐他都不解恨,为什么戚少商还会想起这个人,以及这个人曾经说过的话呢,还是那句话,因为他被骗得好惨。
也就是说,他对顾惜朝的友情是真挚的,顾惜朝也并没有完全骗他(比如关于晚晴),所以他始终对这个人有着一丝幻想。在神威镖局对战前,戚少商拿出了鱼肚中的竹签,问是不是顾惜朝放的,顾惜朝说不是,他甚至还有点失落。
这应该是刻意为之的,我们先看看导演的解释:

图:《遥远彼方》导演访谈

图:《遥远彼方》导演访谈
导演认为,戚少商与顾惜朝是两个互补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没有,但又很向往的东西。所以他们惺惺相惜,像是朋友又是对手。
“升华了的男人之间的情谊”、“一种很深厚的男人之间的义”,这是导演个人的看法,他说“我个人觉得”,那这一处当然是可以留给观众自行体会的。他可能想那样拍摄,往那边靠,但最终的效果是多方的呈现,以及观众各人的解读,故而我说我的看法,我不这么看,顾惜朝或许曾经向往过侠义,但他很快便对之否定,在他明确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便一条路走到黑。不再去认同什么侠义。情与义何在?他羡慕戚少商有兄弟,但那难道不是他自己一手摧毁的吗,他并不重视兄弟情,甚至是尽心尽力跟随他多时的三乱,他不配有朋友,如果这是情义,那未免看轻了“情义”二字。
而顾惜朝身上所具有的,戚少商没有的东西,我实在想不到那是什么,只能说,可能戚少商是个粗犷的人,此前他没有见过顾惜朝这么清爽俊逸的人,又有超凡的智慧,不同于风摧边关的蛮荒,让他为之一振。这点在顾惜朝的造型设计上,是有反映的:

图:《遥远彼方》导演访谈
看得出导演偏爱顾惜朝这个人物,深度、韵味,能够给到一个反派这样的形容,去精心设计他的造型,戚顾二人的友谊,为何生发,无疑给观众留了白,可无论如何,它的铺垫是不够的。
那我只能这样猜想,或许是因为组创人员的喜欢(顾惜朝个性非常鲜明,这样的角色很难不被喜欢),大家伙看得也带劲,所以戚少商,仅凭着在棋亭酒肆的短暂交集,便能将顾惜朝视作知音,他是一个不拘小节,尚义的豪侠。


若评选该剧中最悲伤的一幕情节,这里戚少商认顾惜朝为知音,一定榜上有名。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段友谊的开始(建立)是否有效。很遗憾,我只看到戚少商的意思表达,顾惜朝并不真诚(真正想和一个人做朋友,会处心积虑伤害他吗),这是一段单方一厢情愿建立的友谊,所以我认为是无效的,任何的感情都不是单向的。不错,我认为戚少商和顾惜朝之间的友谊,并没有真正存在过,从源头上就否定了它。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每个人的情谊观,对友谊的定义不见得会一样。
肯定会有人说,那怎么可能,不是情谊观的问题,而是这原本再明白不过了,剧中有明示的,戚顾之间怎么会没有友谊呢?那如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慢慢往后捋。不过这个话题,只会围绕我的兴趣点展开,我不承诺填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