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上一期文章介绍了两种特殊的搞笑表演形式:模仿和大喜利,但有一些内容被我糊弄过去了,首先是为何以还原为目的的模仿表演会引发观众发笑。还好已经有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1],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1]刘小枫,《玫瑰之名》与诗术——埃科与亚里士多德的谐剧观,2013,01。
上期结尾也很仓促,竟然忘记给大喜利举例子了。我在知乎网上浏览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郑屠切了十斤寸金软骨,那鲁达还会提什么要求?”[2]这是典型的大喜利提问方式,而且加入了中国元素,内容也不落俗套。各位读者可以从提问和回答两个角度入手,思考大喜利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3]
[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044048
[3]有读者留言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他的意思似乎是应该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综艺节目。其实不管什么话题,总有人拿国情说事儿,但很少见到有人具体地指出国情到底有何不同,也不说明这种不同为何需要不同的结果,更不要说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来指导实践。确实,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自己特殊的生存体验,但人类却往往认为自己特殊的经验就应该是普遍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坐井观天”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却生动地描绘了人类的这一生存经验。参李猛,西学与我们的“西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7。亦参Plato,Republic,514a-518d.
对上期文章的总结就到这里,这期文章本来应该介绍其他一些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综艺表演形式,比如运动会、绘画大赛、卡拉OK大赛,但我临时改变了想法,想谈谈这类表演的一大看点,即“天然”(或“素人感”)。

无论是之前讲到的被整蛊者做出反应,还是模仿和大喜利,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精心设计。这意味着艺人需要为了获取节目效果而处心积虑,并在长期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演艺技巧。这最终导致反应(也包括对应、搞怪、大喜利的回答等)越来越夸张。尤其是部分大喜利的回答,已经达到了语言游戏的程度,对桥段(捏他)和谐音的玩弄已经远远超出常人的生活范畴。但是“物极必反”,现在已经出现了对“天然”的“装傻”效果的追捧。甚至在女性写真偶像界,大量观众(主要是男性)开始追求一种“素人感”,即没有包装,没有技巧,没有精心设计,展现生活原原本本的样子。[4]据说,相声大师侯宝林追求“抖包袱”的效果是圆润,也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么,“天然感”“素人感”到底能满足观众何种心理需求呢?
[4]2013.11.19.《有吉先生的进路相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028951/?p=9 ,从6分26秒到7分28秒间有吉弘行的评论
这种综艺效果意味着亲切,它拉近了演艺明星和粉丝的距离,而且让后者从前者身上找到了与己相似之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阶级日益固化、上升通道逐渐缩窄的日本社会,普通职员越来越难以得到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很难被消除,只能被转移或缓和,因此从高高在上的明星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多多少少能够让观众得到心理平衡。反之,如果某位明星从里到外、从私下到公开都做到光彩照人,很有可能会使得普通群众产生自卑感,因此避而远之。
这期文章就写到这里,下一期或许是讨论综艺节目的设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