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野战军是否要配手枪?——简述二战以来手枪发展史
一直以来,军官腰带上的手枪一直是权利与身份的象征。现实中也有很多一线士兵会配备手枪,如装甲兵的自卫手枪、航空兵的自卫手枪,以及特种兵们的战斗手枪。但是,随着防弹衣的日益普及,手枪的实战意义大幅下降,那么,现在的一线士兵还用配手枪吗?如果要配备的话,什么样的手枪对于野战军人是合适的呢?那么就让我们探讨一下二战以来主要国家军用手枪发展历史和趋势。

根据习惯,我先从手枪的需求环境说起,再说说手枪的发展史和现状。

手枪的环境——狭窄空间交战与近距离的自卫用途

二战以来,随着堑壕战、白刃战的环境急剧减少,有效射程不足50米的手枪便急剧没落。如今除了军官以外,也基本上只剩下装甲载具的乘员会携带手枪自卫。同时,为了应付城区作战、山地作战,一些特种部队士兵也会随身配备手枪。因此围绕着手枪最基本的自卫用途和某些特种作战用途,各国的军用手枪发展自然是分成两个路线——自卫手枪和特战手枪。在这里只谈自卫手枪。
自卫手枪主要立足点是自卫。根据环境不同,冷战时间对自卫手枪也有两个不同的认知:
第一个流派是“手枪无用派”。该派系认为,就算是狭窄的坦克车和飞机,也有空间携带诸如MP5、AKS-74U之类的袖珍自动武器,在面对敌方围困的情况下,自动武器显然能够有效压制敌人,因此手枪的用途自然趋近于零。这样一来,手枪基本上只需要考虑“仪仗用途”,不需要太大的威力,也不需要太大的容弹量,只需要小而轻便,必要时保证出枪速度即可。这个流派的最典型例子莫过于苏联马卡洛夫PM手枪。

马卡洛夫手枪是当时最经典的袖珍自卫手枪,其空重仅有730克,装满了也不足900克,长度只有16.15厘米,还不足一个欧美人手掌长。子弹使用9*18mm马卡洛夫弹,威力仅有313J,不足9*19mm帕拉贝鲁姆子弹的60%。这一点让它出枪速度和后坐力都非常低,而且日常携行也很方便,适合作为军官的自卫手枪。但是该枪威力过低,车臣战争中暴露出对于敌人难以一枪击倒,而且无法击穿任何防弹衣(就连软式防弹衣也打不动)。
第二个流派是“手枪保命派”,这一派别虽然强调手枪主要用于自卫,但是持枪者平时并不会持有其他武器,因此当他被迫动用手枪时,基本上就是面临生死的危机关头。所以手枪不仅威力要大,而且最好还能速射,整体思路和后来的PDW(单兵自卫武器)相似。
该手枪的著名代表是前苏联的斯捷奇金冲锋手枪,和马卡洛夫PM都是1951年前后列装,共用9*18mm子弹。

相比于只有730g的马卡洛夫手枪,斯捷奇金手枪重量提升到了1.22千克,弹匣也改为20发双排弹匣。该枪连发射速可达750发每分钟,加上枪托后可达200米有效射程,可以弥补波波沙冲锋枪退役后坦克兵的自卫需求。该枪服役后一直作为苏联装甲兵和直升机飞行员的自卫武器,也广泛配备在特种部队之中,后来随着AKS-74U出现而逐渐退出装甲兵自卫场所。
和斯捷奇金手枪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有捷克“蝎子”冲锋手枪、中国80式冲锋手枪。


第三派就是介于“无用派”和“救命派”之间的“中间派”。该派认为手枪未来环境中有一定用处,但用途也不是特别巨大,不能指望手枪单独完成自卫任务。该派别也是主流的手枪流派,他们主张继续沿着已有路线发展半自动手枪,兼顾军用、警用和民用市场。在这个派系下有着诸多很有名气的手枪,如演化成美国M9手枪的意大利伯莱塔92F手枪、中国92式手枪、SIG P220、奥地利GLOCK、德国HK USP系列手枪等。这些手枪大部分采用国际通用的9*19mm帕拉贝鲁姆子弹或美国常用的.45ACP,出膛动能基本在500J,能够对无防护目标造成致命伤;弹匣通常是双排弹匣,备弹量一般不低于12发。

三个派系各有自己的支持观点,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进入21世纪,防弹衣变得比手枪还便宜的当今,所有的手枪都遇上了难以逾越的壁垒——威力不足。

手枪之两难——威力不足 VS 操作不稳

冷战结束后,随着高分子技术和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原本罕见的凯夫拉+陶瓷防弹衣变得比比皆是。根据中国防务公司的报价,一款武警使用的国标5级防弹衣(美国III级)配齐插板仅需要1000多元,比起一支92手枪(成本价约2000元)还低,这意味着火枪诞生500年以来的“矛盾之争”再一次由“盾”取得了上风,因此不仅各国军警普遍列装防弹衣,连恐怖分子也配备了不少防弹衣。在阿富汗、车臣、伊拉克等地的混战中,恐怖分子和政府军往往都穿着防弹衣互相射击,虽然枪声阵阵,倒毙者却很少,除了双方训练无素外,防弹衣的广泛配发也是现代枪战伤亡率骤减的原因之一。
最近也有一些防弹衣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事情。阿富汗有一个恐怖分子在交火中被美军M9手枪命中七八次胸甲,却毫发未损,最后还是美军士兵冲上去用拳头把他打倒俘虏。更有甚者,在2004年,英军在阿富汗一次战斗中,由于装甲车的火力和步枪都无法对掩体后的恐怖分子造成威胁,于是英军20多人发起了刺刀冲锋,以SA80的刺刀刺杀了20名恐怖分子后,恐怖分子吓得落荒而逃,而英军凭借防弹衣仅3人受轻伤。堂堂火器近距离作战居然不如拳头和刺刀有用,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所以,在当前防弹衣广泛配发的情况下,军用手枪的价值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21世纪的士兵还需要带手枪上战场吗?

手枪适合机枪班、迫击炮等支援部队使用
实事求是地说,任何武器既然存在,就都有它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对于一般野战军士兵来说,腾出1千克负重来携带一把9mm手枪,可能或许不如4个82-2手榴弹有用的多,但是对于某些士兵来说,手枪也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最起码的心理安慰,以及必要时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
以中国的环境来说,个人觉得山地步兵连里的火器排士兵应当配备手枪。

如上图所示,我国目前山地步兵的步兵连火器排重机枪班会配备2挺89式重机枪,8名战士需要携带2挺全重25千克的重机枪以及重达50千克的400发12.7mm子弹,光武器系统负重就高达100千克,平均每个人携带12.5千克;同时,为了自卫,他们不背负重机枪枪身的6人还需要带重达3.2千克的95式步枪一把(算上弹药不低于5千克)。但是,考虑到重机枪班一般都会在阵地中央或者支点位置作战,能够得到友邻步兵的火力掩护,重机枪班实际上没有必要携带6支突击步枪用于自卫。个人认为,可以将重机枪班配备的突击步枪降低到2支,其他4人只需要携带92式手枪1把,这样就可以把携带自卫武器的5千克重量降低到1千克,剩余负重可以多携带50发12.7mm机枪弹。这样一来,一个重机枪班的火力就从2挺机枪400发增加到600发,持久作战能力更强,同时保留了对摸到阵地前端的敌方士兵的威慑力。就算92手枪难以对敌方穿有防弹衣的士兵造成真正的威胁,但是一支手枪仍然能够加大敌人的心理威慑力,足以迟滞敌人的进攻,为友军击退敌人争取时间。
同时,相比于国内重机枪班突击步枪过多的情况,国内另一些部队——步兵迫击炮、120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分队则长期面临自卫武器不足的问题。

根据传统,中国的迫击炮分队、98式火箭筒分队很少携带自卫武器。导致他们很少带自卫武器的原因是迫击炮弹、迫击炮身、火箭筒和备弹尺寸较大,背负主武器和弹药后就无法腾出位置背负突击步枪。但是,在战场中因为风云变幻的环境,很容易导致士兵和大部队走失的事情。在1979年对越反击战中,就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陈武贤是7班机枪副射手,机枪由正射手携带,他的身上只有几枚手榴弹。面对着黑乎乎的谢牢河与空中像火虫般四处蹿飞的子弹,陈武贤勇敢地站在宗梅吊桥边,用手拨拉着跟上来的后勤人员和民工,催促他们赶紧过河。突然,陈武贤感觉到他的背囊被人抓住了,紧接着有一只手从后边向他的脖子叉来。陈武贤意识到是敌人,正要转身应战,却见右前方又有一个黑影扑过来。陈武贤急切地想先甩掉身后的敌人,可是背囊被其抓得死死的,他左甩右甩不能挣脱。这时前边那个黑影已经要冲到跟前了,危急关头,陈武贤猛地松开背囊带,用力向后一甩,抓着背囊的敌人收劲不住,抱着40多斤重的背囊就摔到了旁边的沟里。与此同时陈武贤一侧身让过从前边扑上来的敌人,伸手从侧后边勒住了他的脖子,用力把他勒过来,另一只手拔出腰间的手榴弹,迎头拍去。陈武贤人高马大,平时人称“虎兵”,手劲极大,一下就将这个敌人砸得脑浆迸裂,一命呜呼。那个被他甩到沟中的敌人刚刚爬出来,正要扑向陈武贤,却被赶过来的7班长黄招强拦腰就是一刺刀,又补了一枪,也归西去了。陈武贤正想称赞班长两句,突然一个冒着蓝光嗤嗤响的东西飞过来,落在了陈武贤脚边,还直打转。陈武贤意识到这是敌人投过来的手榴弹,立即飞起一脚踢了回去,接着高喊一声“卧倒”,尔后几乎和黄招强同时趴在地上。手榴弹爆炸了,在火光之间,陈武贤发现又有3个敌人正扑过来。他二话没说,就将手中那颗沾着敌人脑浆的手榴弹甩了过去,当即将3个敌人炸倒。黄招强紧接着也连投两枚手榴弹,彻底报销了这些敌人。
2月20日,已经插到高平以西809高地的361团又奉上级命令北上安乐,支援友军123师围歼越军步兵346师师部。在北上穿插途中,由于连遭越军伏击,加上天黑雾大,陈武贤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21日拂晓,陈武贤遇到了同样掉队的8连班长陈书利、副班长韦程儒和迫击炮手胡清祥及黄志荣、熊武俊、马占社3名伤员,他们分属4个连队,互相之间也不怎么认识。为了寻找部队共同对敌,他们组成了一个临时班,由职务最高的陈书利担任班长,手中的武器只有1支冲锋枪和2支半自动步枪。此时他们正位于一条山谷的开阔地中,越军占据了周围的山头,唯一能藏身的只有开阔地上的一所小房子。由于天亮后再呆在山谷里就会成为越军的靶子,陈书利只好带着大家躲进了小房子里。这是一所越南人修建的仓库,泥墙瓦顶,里边堆着不少成包的化肥。在陈书利的指挥下,大家用化肥包垒成工事,严密监视外边的动静。越军已经发现了开阔地上的小房子里有中国兵,天亮后就组织力量下山发起攻击。陈书利、韦程儒和陈武贤各操一支枪分守房内三面,胡清祥用手榴弹打击敌人,经过激战打退了越军的第一次进攻。战斗中胡清祥的头部中弹负伤,房子中的伤员超过了半数。在严峻困难的情况下,陈书利、陈武贤、韦程儒他们勇敢无畏,顽强抗击,先后打退越军9次冲锋,毙敌32人(其中陈书利毙敌15人,陈武贤毙敌14人)。等到天黑后,利用越军不敢打夜战的心理,他们乘夜暗分组钻入群山中突出了敌人的包围。陈武贤和韦程儒搀扶着伤员熊武俊为一组,于黑暗混乱中与别的人走散了,在荒山密林中转悠了两天两夜,终于遇到友邻部队获救脱险。后来知道,陈书利和其他几名伤员几经辗转后也终于归队。他们的英雄事绩在80年代被制作成了连环画出版,这就是有名的《威震峡谷七勇士》。
由此可见,中国连队火力班组缺乏足够的自卫武器,虽然确实是主武器和弹药重量大,占用位置多,但一旦和大部队失散,就有可能导致没有任何自卫火器的战士陷入赤手空拳和敌人搏斗的窘境。
所以,为了有效提升中国步兵重火器部队的战士自卫能力,同时降低不必要的负重,个人建议应当为弹药手等不负责射击、警戒任务的战士们配发手枪,这也是手枪这种轻武器能够最大发挥其效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