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的人生思考(三)董宇辉访谈王蒙感悟

董宇辉访谈王蒙感悟
有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学者,你们经常讲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到底是怎么个博大精深法?这位学者回答说,既然是博大精深,也就无从讲起,所以没办法讲。显然,这个答案不够有说服力。可假如这个外国人问的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也许有人会回答中国文化有容乃大,身后依托着14亿的风华、广众、建广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心炙热着五十六番的滚烫,群力谱群唱。中华文化经天纬地,梦里波澜着五千年的神秘,长迹存长义。它博大精深、熠熠生辉,是盛放在世界文化园地里的一朵璀璨奇葩。好像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形容它都不过分。用多么质朴的语言去描述它都不够贴切。开头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王蒙先生书里提到的一个小故事。他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提醒,我们一直都在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言行中呢?在面对远方客人的提问时,又有几个人能够保证不会被憋得面红耳赤呢?
有书是一种快乐,读书是另外一种快乐。我们今天想要掰清楚领明白,嚼碎了给你讲中国文化,但是你会发现,聊到最后始终有一个乐趣,始终无法逃脱的乐趣,从个人到民族到命运上的,其实就是对于学习的渴望。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在剧烈的讨论和剧烈的斗争中,其实越来越坚定这个民族的文化要变或者是要发展的一个关键路数,那就是持续的去学习,兼容并蓄,儒释道,也是从东汉末年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那会儿大家才知道白马寺洛阳,所以学习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底色。我们善于从不同的语言,诗集,文章或者是世界观中,看到生命的丰富和青春的精彩,童心永驻,所以倍感快乐。世界是我们的期待和果实。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你相信什么你就看见什么,心有所想,终有所得。我们是世界的黑眼珠子,我们是价值观,人生观最终的体现方式。我想到那句歌词叫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大家可能会背过那一句诗,但是我们又特别害怕一个人在生活中有限的人生中,好像参悟透了一切,就清心寡欲,就无所追求,就暗自消沉,那个其实可能不是看透。所以我才能理解为什么大家后来越来越对罗曼罗兰那句话的印象那么深刻,就是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不是说匹夫之怒,血流无耻。而是忍辱负重,并且心胸宽广。所以刚才王老师提到说他爱生活胜过爱自己,同时还怀有这种乐趣,童真和快乐。我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位高人指点说“大青衣二彩蛋,一碗沙子半碗面,孩子生活很难,但是你是天佑之人,学着挑米吃,别跟沙子过不去”,这句话也分享给镜头前的你们。刚才这样少年式的童真,对生活的期待,对学习的渴望,我相信智慧之后不是淡然,不是遁入,不是隐士。智慧之后是更加的豁达,更加的清醒。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生活的最终结晶,看到别人事业最终的成就,我们总是在感慨着别人的智慧,别人生命的际遇。但是好像我们很少去反思为啥,但是你发现你跟高人聊过之后,一切都是在心态上的差异,心怀智慧才能大业终成。别急,学着生活,你会生活的时候,生活会给你奖励,你如果始终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白折腾啊。你得清楚你来这时间是要干啥的,别执迷不悟。
孟子三乐大家都听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当然孟子他更喜欢的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然后曾子讲三省,“吾日三省吾身”,大家都听过吧。当然后面那个“传不习乎?,那老师交给我的我学会了吗?然后罗素讲三种激情,说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激情,苦苦支配着我的一生。这是罗素的一个演讲,题目叫做《what i have lived for》我为什么而活。所以归根结底讨论到人生的这个意义,使命,价值问题的时候,学习是一种共同的乐趣。所以我翻译成英语叫做a commonly shared passion,注意我没有用interest,那个叫兴趣,这个叫热情,一种激情强烈的,难以遏制的,如烈焰一般燃烧,难以被熄灭的,如阳光一般照射难以被阻挡的一个有强烈的激情。就像现在网上能看到各种各样奇怪的观点,五花八门,而且脱口而出。那些人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就是哪儿热往哪儿凑,而且尤其是在互联网很多平台上就是没有对错,没有主义,没有观念,甚至没有高下,只有输赢,只有立场。那这个时候只要娱乐至死,只要是这种娱乐至上,那他就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不是妙语连珠,他是胡说八道。我们现在见过很多的文化人是知识子这样的,有时候看到这个,我觉得这个读一读书吧啊。行尸走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不要追求万古长青啊,但求问心无愧,人生无悔呀,大闹一场,潇洒离去。
那如果天道不按你的来,你非要那样的,你无非就是让自己难受嘛,所以峰回路转,然后调整自己再次出发吧。第一个刚才提到的时候,传统文化不能敬而远之,不能束之高阁,如果说那些经典最后只能买在书架上落灰当吉祥物,那干脆不买,那干脆不看,那干脆不知道。所以你要让这些东西走进现实,然后走进生活。第二个,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到无从下手,就像说爱你在心口难开,太爱你了,以至于不好意思说。我们不能表达too profound to be explained,说它太深刻了,以至于难以被解释清楚,这不合理。解释清楚才能传播广泛,传播广泛才能影响深远。我们不是向历史致敬,我们讲传统文化其实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然后第二个部分,王蒙老师的这本书里头融会贯通,然后倾泻而出。就感觉我一开始期待的是微风细雨,是润物无声,没有想到是瓢泼大雨是泥石俱下。因为它的内容量真的太大了,以至于我每看一句话我就得搜半天。最后感觉到就我刚所用那个词,泥牛入海,寸步难行。我感觉自己都不省人事,目不识丁,我还有啥都看不懂啊。那是因为背后缺的知识真的太多了,所以我瞬间就感觉自己太肤浅了,总是喜欢说,说的越多越肤浅。所以这个慷慨之言,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知道的都在里头,然后底蕴深厚,阅读广泛,人生的经历又丰富。这些加上他的沧桑的人生,就像一个大家在金庸小说里所看到的那种,突然被各门派的那个掌门人输入了百年功力的一个传奇少年一样,身怀多种神力,然后经过自己的调整,体内融会贯通。最后倾泻而出惊为天人惊鸿一瞥,力拔山兮,所以能所向披靡。但同时他对于很多东西的解释的那个程度,又让你感觉就是百花丛中过,然后又片叶不沾身,又能够蜻蜓点水,让人知微见著。拿得起,放得下,恰到好处。然后刚才王蒙老师提到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对不对,先做先走,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你都听过。文化就是石头,按照自己的准则。
儒释道,在这本书中三者兼备。当然这本书能写出来,他还有经历和心态的共同的支撑,几十年功底就想你要几个小时彻底看懂,不可能,所以你就会泥牛入海,你感觉你寸步难行。你太贪心了,没有恍然大悟的原因,是因为你智慧不够,精力不够,内力不够。大家知道在南北早期,当时一个讲顿悟,一个讲渐悟。其实顿悟的背后都是渐悟,是有功底作为知识撑的,哪有人一觉想明白,常读常新才能天天向上。
你相信什么,你就看见什么,刚才俞老师提那个问题,善恶终有报,但善恶的报都不及时,你相信什么?你就看见什么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那是因为正义会迟到。然后相信人有底色,相信人内心有光,这样的人才能腿脚有力,青春万岁,向前向前。
人生的精彩不在于那条你未选择的路
人生精彩,不在那条未选择的路。我们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痛苦思索,然后感觉意犹未尽。你说我当年如果选了大学的时候,一开始那份工作,我现在可能都是一个什么什么了,这样的话,我的人生具有怎么怎么样的精彩,我们常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没必要,杞人忧天。人生的精彩不在于那条你未选择的路。人生会无数个路口,你总在纠结,你总是在失去,你总在痛苦,所以你一生都闷闷不乐,对吧?你选择了一份职业,那你就业精于此,但你的人生不限于此,低头要走路,抬头也得看天。你得活的通透,明白,你别每天就活在痛苦里,纠结啥呢,对吧?不当老师,你卖菜不也挺好的吗?十年教书无人知,一朝卖菜我还天下闻呢。
董宇辉对话阎崇年老师
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我们常常把历史比作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因为它能够照见古今,照进内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乘一叶片舟出发,拨开迷雾看清世界,也在淙淙流水中不断前进。历史化作一位老者,淡然默观世间轮回,看尽繁华与变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角度,把故事讲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听。百年前的故事在脑海中演绎,历代王侯的纷争也在耳边响起。我们走进历史,也让历史走进我们。最后处在历史之中创造历史成为历史本身。今晚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长河,淘洗那些岁月沉淀之后的金石。
六百多年前,一座恢弘庞大的宫殿建成,接纳文武百官。六百多年后,它变成承载过去未来的桥梁,怀抱八方来客。从建成的那刻起,紫禁城就在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晨起暮落,饱经沧桑。在年月的更替中,记录历史的紫禁城变成为历史的本身,王朝更迭,时转世移。走进故宫,你会发现身披红墙黄瓦的它,本身就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藏品。研究故宫,你会明白历经时代变迁的故宫已然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史书。今天晚上让我们一起拨动历史的琴弦,感受它为我们演绎的恢弘乐章。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其实有一句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就是当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忘记了自己的文化传承,也忘记了自己的历史根基,当然最后也会失去它的存在的意义。我相信我们对于历史上的爱恨情仇和起起落落永远都铭记于心。那是因为我们记得来时走过的路。因为知道来是走过的路,所以一直清楚的自己要走向何方。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平安幸福。然后刚才也提到了这个事理圆融这个词。当代人所有的理念,所有的这种观点去评价古人未免苛刻,不合理。魏源有一句话叫做“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就是你拿古代的标准去要求现代人,以古代为标尺来要求现代,你简直就是在糟蹋现代人。当然“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你拿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古代人视为巫古。所以研究历史如果研究成自己大脑特别简单,就以现代看古代或者古代看现代,那你这书也是白读了。每一个朝代,它在从兴起到发展到鼎盛,再到逐渐衰落之后走向灭亡过程中,充满矛盾,充满缺点,充满斗争,充满动荡。所以研究历史很多时候意味着我们要在混乱中,保持着对于秩序和意义的一种信念。我们试图从历史中总结规律。所以古人才会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包括“以铜为镜”。在英语中有这样的四句话,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叫做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men,艰难时刻就会塑造出一些心智比较坚定的人。就是时局越困难,人越强大。Strong men create good times这些强大的人就会创造出盛世,Good times create weakmen盛世就会让人变得脆弱,weakmen create hard times。“一个人的短处来自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优点更多属于他自己”,这句话是歌德的。所以动荡时期,当人人自危的时候,如果你有坚定的使命,你有巨大的勇气,那就是美德和优点属于你自己。如果在平稳时期,大家都已经玩物丧志,大家都已经开始沉沦的时候,以保持清醒,保持痛苦,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优点。所以还是回到孔子的这三个句子叫做“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自己和时代区分来看,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是尼采非常经典的句子。优秀的人,他都有共性,比如他都勤奋,比如他都勇敢,比如他都好学,比如他都专注,比如他都果断,总之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不优秀的人各有各的缺点。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一样。看史可以让我们弃恶扬善,修炼成长。所以看史其实也是在看人,也是在看己。故宫里头这四个字,叫“中、正、和、安”。中则正,正则和,和则安。所以里头其实有天人合一的这种智慧。包括还提到了说中国的这个首都在历史的朝代上先是东西分,从长安到洛阳,摇摆的过程其实主要是粮食和供应。那后来成了南北摇摆,其实就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移到了这个物质匮乏之后扫秋风造成了民族的时间战争,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安定问题的,这个是繁荣问题,这个是安定问题。那为什么定都北京后来是一个正确决定,因为天子守国门肯定会更加稳定一些。然后也提到了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森林文包括海洋文明以及高原文明。在这里提到的中原文明,其实就是儒家,他讲的是礼节,所以仁义礼智信,那个时候是重要的。然后草原文明是游牧民族,那大家知道弯弓射大雕,蒙古三征。蒙古人他有个特点就是高远,历史高远。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就是看的远。森林里头因为在东北这块儿需要狩猎,所以八旗子弟合作,他得勇敢,他得与野兽搏斗,要赢还得拥有智慧,所以他们身上是有自己本来的优点。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一系列书的一个优点是什么?迁有良史之才,就是司马迁写的这个书,就是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你看好的原因,“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就是事情说的清楚,语言准确,但是没有过度华丽,就是词藻上不至于过度华丽,然后“质而不俚”,直甚本质但又不粗俗,你别把自己写粗俗了。其文直,其是核。然后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文章写的贴近事实,然后事情写的有考究,不过分美化,也不隐藏他的错误,所以这就是实录。写史料或者做历史研究的,这是第一原则。历史是什么样的 ,我们做的是还原,既不美化也不隐恶。你可能会接受不了,你说这应该是坏人,但不好意思,他可能是个好人,你觉得他是个好人,但也有可能他办了坏事儿。所以研究历史必须怀着一个清醒的第三者的这种视角去看,我们要做的是还原历史,而不是编造历史。然后知识的最高层,这个是培根的一句话,叫“知识的最高层次是能够辨别善恶”。我们读了这么多的历史,了解那么多的帝王将相和名臣,或者是这些武将,我们了解那么多的历史,其实最后到自己身上还是能够掌握知识,知识的最高层次就是能够辨别善恶,它是关于生活的智慧,“尽信书不如无书”。
《沧浪之水》《如何是好》
一一 董宇辉谈读后感受
我自己对于这两本儿书的一个感受是什么?《沧浪之水》这本书当时很多人读完之后,说它是好像描绘职场描绘的入木三分,把很多我们平常感觉到但是没有表达出来的一些潜规则和一些繁文缛节的东西,一些形式主义说的入木三分,说的非常的深刻。你最终是选择服从这些成为这个规则体系之下的如鱼得水,还是说你保持自己的形状改变这些,通过影响一个人,影响一群人最后去改变这些。请你保持对那些勇敢人的一个基本的尊重和沉默,你可以不发声,但请你不要嘲笑那些勇敢发声的人,这是一种逻辑。然后,如果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变,我们想让那个东西变得更简洁并更通顺的时候,那也是一些理想。请你别忘了那是一些一群又一群勇敢的人始终努力的结果。然后刚才这里提到这个《如何是好》这本书,里头写到了这个主人公晶晶,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面临着诸多的犹豫,纠结,然后跟她的这个初恋男友的这个失败的感情,对她的这个整个性格巨大的这个影响。我不知道是正向还是负向,但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她后来中期人生一个调整,就是人生已经退无可退的时候,只能绝地反击,仿佛在这个山重水复之时又迎来柳暗花明。这里头,我对这本书前半程读的难受,就是我对这个人的性格里头诸多的犹豫、等待、被动、徘徊。所以我也希望在这书,就是如果给你读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像你,但你又对现状感到不满,请告诉自己尽早改变,调整心态,调整的方式尽快成长。抱怨是没有用的,多余的那种就是诗一般的忧伤,只会让你显得更加脆弱和虚伪,他只会让你显得更加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一个话题可以延伸,就是不要对任何职业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偏见,你对职业的偏见是上一代人告诉你的,上一代人的偏见是上上一代人告诉你的。为什么人们始终活在思想的束缚和枷锁之想,那是因为不断有人在传播偏见,打破偏见。
《如何是好》
许晶本身的性格有很多缺陷,比如说太过被动,不管是在感情还是在求职中,总希望别人多次向她确认,发出盛情邀请,对她发出多次赞美之后,她才会考虑给别人一个机会。她为什么性格会如此被动,而且会如此的自视清高呢?跟她从小教育环境离不开,虽然是一个普通家庭,但是他的爸爸永远是“你什么事儿都不用干,家务活一件都不用干,你只干好一件事,读书”。不管家里多么穷,我都会把你供出来的。所以你知道孩子在从小就被把人生的任务和目标归限成一个事情之后,他就会培养出惰性的,他人格因此变得充满了惰性。所以这本书前半段,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反面典型参考。
能改变的因素请你全力以赴
相对一个人,个人改变命运的困难,但请你相信,它不是绝对的。可能深水区有大鱼,浅水区有小鱼,但是如果你不出海,你一条鱼都不会有。请你记住这一个点,然后还有一个点是什么?就是当你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能改变的因素请你全力以赴,不能改变的因素请你淡然处之,然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当年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有一个非常清净的,然后专注的心态做自己能改变的事情,能影响的全力以赴,剩下的就听天由命吧。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大家都把学历当成了自己的这个护身符,但是大家忘了,确实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头,大学生已经非常多的时候,学历的作用确实在衰减,但它绝对不是说毫无用处,然后考试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对于非常普通家庭,尤其我这种农村家庭,父母都农民的人还是至关重要的,可能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一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