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政治党派划分基于阶级划分—第一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最严整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建立在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理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研究建党、治党的一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对政党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问题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作出过大量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大量研究资料,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这一学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
第一节 政党是阶级斗争最严整的表现
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
政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资产阶级学者们对政党这一社会现象曾作过各种各样的评说,涉及政党性质的观点洋洋大观。这些观点虽相互之间有所差异,但在一个方面几乎是相同的,即资产阶级学者在评说政党性质时,只重视政党的外部特征,而回避政党的阶级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恰恰是在这一方面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本阶级的成员进行阶级斗争。
首先,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列宁说:“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1】名称并不能反映本质。一个政党无论招牌上写着什
【1】《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8页。
么,在实质上它只能是代表一个阶级或一个阶级之内不同派别的利益的组织。列宁在谈到美国的资产阶级政党时指出:“这种在党的名称上奇怪而荒延地滥用名词的现象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在美国,把昨日的奴隶主叫做民主党人······,要想了解一个党的真正作用,不是看它的招牌,而是看它的阶级性质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条件。”【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晚期阶段,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复杂化,政党的成分也日趋复杂,甚至出现了不同阶级的成员加入同一政党组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仍然坚持以政党是阶级组织的观点来加以分析。例如在20世纪初,英国职工大会同社会民主联盟、费边社、独立党等团体共同组织成英国工党。工党的基层党员绝大多数都是工人,但领导权却掌握在少数工人贵族手中。对此,列宁指出:“当然,工党大部分是由工人组成的。但是,一个党是不是真正的工人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是谁领导它以及它的行政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政党是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这个唯一正确的标准来看,工党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虽然它是由工人组成的,但是领导它的是反革命分子,是完全按照资产阶级的意图行动的最坏的反革命分子。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组织,它成立起来就是为了靠英国的诺斯克和谢德曼之流来有系统地对工人进行欺骗。”【2】由以上可以看出,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在党的名称和纲领、党的组织成员以及党的领导权这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分为不同层次的。最表而的层次是党的名称和纲领,最本质的层次是领导权。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党在名称和纲领方面,甚至在组织成员方面可以避开阶级的限制,显示出“超阶级”的特性,但党的领导权却注定是不能为不同阶级分享的,它必定只能掌握在一个阶级手中。面这种领导权的独有性就反映了政党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是阶级组织的观点还可以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过程中反映出来。与资产阶级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政党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并自始至终把这一点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宗旨。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想改变这一宗旨,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成为一个“超阶级”的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与创建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中,就坚持了这一组织的无产阶级性质。他们批判了海尔曼·克利盖“爱的呓语”,扭转了同盟的前身“正义者同盟”阶级观点模糊的倾向,将其口号“人人皆
【1】《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07页。
【2】《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5页。
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由恩格斯负责和起草的同盟章程第一条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1】又如在普法战争结束后的革命低潮时期,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赫希伯格、伯恩斯坦和施拉姆组成的所谓“苏黎世三人团”,他们主张工人阶级政党应成为“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予以坚决批判。1879年9月份,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和白拉克等人写了一封《通告信》,信中指出,如果按照“三人团”的主张去办,德国社会民主党就会变成乌七八糟的大杂烩,就会丧失战斗力。恩格斯说:“任何民主的政党······除非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的性质,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2】列宁在创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也同一些企图抹杀党的阶级性质的倾向作过坚决斗争。如当时俄国的“劳动派”想成立一个“超阶级”的政党,该派代表人物沃多沃佐夫认为,一个政党“完全可以为三个社会阶级的利益服务”,这三个阶级就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劳动知识分子。列宁认为,这种“信念”违反经济科学的全部真理,企图建立一个“超阶级”的党,企图使农民和工人结成一个政党,企图把并不存在的所谓“劳动知识分子”看做一个单独的阶级,这对于争取俄国的自由是极端不利的,因为这些企图除了使人悲观失望、丧失力量、认识模糊以外,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所以,他断言,不管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如何扯谎,也不可能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俄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应该是最先进、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3】
除了政党具有阶级性这一总的特征以外,政党还具备一些一般的特征。这些一般的特征包括:
第一,政党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政党一般都把自己的政治目标和根本目的规定在党章、党纲等纲领性文件中,政治纲领集中反映了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和统一意志,体现了政党的性质。马克思认为,一个政党制定了明确的政治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起一面可以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恩格斯也说过,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4】列宁也多次强调政党要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06页。
【3】见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反映政党活动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的政治纲领。他说:“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善于在任何转折时期始终坚持自己的路线的有机体。”【1】
第二,政党必须具有严密和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的反权威论时,提出一切社会组织(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需要集中和权威。当然,政党在保持集中、统一和权威时,不是像国家政权机关那样实行强制,而是实行严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第三,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来主持的。任何政党都必须有这样一个较稳定的领导核心。列宁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2】
第四,政党具有斗争性。政党就是在阶级斗争的浪涛中生存和发展的。没有斗争,就不会有政党的产生。但是不同阶级政党的斗争性有着不同特征。资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性表现为政党之间和党内派系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性则体现为同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价值观念的不相容性,同时还表现在党内的思想斗争方面。恩格斯指出:“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3】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阐明了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没有这种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二、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政党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在中国明代,就有所谓“东林党”;在欧洲,则有所谓“烧炭党”、“无套裤党”。但这类党都只是帮派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资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以后才出现的。为什么会产生政党这一政治组织,资产阶级学者有种种解释。较流行的有“制度论”、“历史局势论”、“发展论”。“制度论”认为,政党的出现是近代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历史局势论”认为,政党的产生是因为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以及在民族战争中,围绕着正统性、领土主权的完整性以及参政问题发生争论,正是在争论中产生了政党。“发展论”则认为,政党出现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由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央与地方、个人与政府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了,其结果就导致政党出现。
【1】《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2页。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2页。
与上述这些看法不同,对现代政党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最终的原因,是隐藏在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事实。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他早年对英国阶级斗争所做的考察时指出:“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1】马克思也曾写道:“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2】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政党这一现象的分析是从经济生活人手的。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同利益的人群分裂为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各阶级展开阶级间的斗争,而政党就是适应这种斗争的需要,在阶级斗争的一定发展阶段产生出来的。具体来说,这个一定阶段就是指已经产生了为阶级大部分成员广泛认同的先进思想,阶级成员之间已被生产方式联为一体,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阶级组织形式和阶级的领袖人物。具备了这些条件,政党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资产阶级政党是如此,无产阶级政党也是如此。
三、政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政治方面的斗争
政党的任务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如有的认为政党的任务是“表达民意”,有的认为政党的任务是在社会与政府之间担任“媒介和仲裁人”,还有的认为政党的任务是“增进人们的普遍福利”。也有些人肯定政党作为阶级的组织,其中心任务是进行阶级斗争。但阶级斗争的内容也很广泛,有经济方面的斗争、文化方面的斗争、思想方面的斗争,在这些方面中,又应以何种斗争为主呢?
在阶级社会中,政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的诸方面中,又以政治斗争为主。虽然,争取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本党的最终目的,但这一目的必须通过政治的手段去达到。因而,和政治斗争相比,经济斗争不能不处于次要的地位。鉴于资产阶级已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页。
经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的利益可以由国家直接出面加以保护,因而,资产阶级政党可以把自己的政治性质掩盖起来或冲淡一些。但作为除了锁链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他们的利益却只有通过砸碎锁链—即旧的国家机器并以工人阶级的国家取而代之才能得到真正保障。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突出和强调自己的政治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马克思还说过:“一般的革命—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政治行为。而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2】列宁也说过:“一般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掌握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是一块地道的废料。”【3】这些论述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把政治任务—其中最首要的是控制国家政权—作为政党特别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任务。
经典作家们关于党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斗争的思想,在他们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时,就党的性质和机会主义者发生的争论中最为明显地反映出来。如1866年第一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蒲鲁东主义者向大会提交报告书,要求改变国际的宗旨,报告书中说:“本协会的宗旨在于为会员在本国和欧洲各国寻找职业,协会将在这些地方设置联络局;·····联络局将开设国际办事处,以便把协会人员制造的工业品售给公众。”很显然,这是准备使国际工人协会只从事经济改良,而不过问政治斗争。对这一意图马克思和恩格斯针锋相对地予以抵制。马克思为大会起草了《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指出:“协会的目的就在于把至今仍然分散的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联合起来,把它纳入共同的轨道。”【4】根据这一指示作出的大会决议更为清楚地指出:蒲鲁东主义所鼓吹的“合作运动”在任何时候也不能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从社会生产中建立巨大的、协调的、自由的和合作的劳动制度,就必须改变一般社会条件,而这种改变,如果社会的组织权,换句话说,即国家政权不从资本家和地主手中转移到工人手中,是永远不能实现的”。【5】在蒲鲁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8页。
【3】《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4页。
【5】[苏]伊·布拉斯拉夫斯基编:《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第一国际)》,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55~56页。
东之后,第一国际内又出现了巴枯宁主义。巴枯宁也反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斗争方向,他认为:“废除继承权是社会革命的开始”;认为:“国际作为一个协会根本不应从事政治活动”,“任何政治组织都只能是有利于某一阶级而不利于大众的统治机构;无产阶级如果想夺取政权,那末它也就使自己成为统治的和剥削的阶级。”【1】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派要工人阶级放弃政治的实质和危害,他指出:“现存政府—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目的—对工人施加的政治压迫,都迫使工人不得不从事政治。向工人鼓吹放弃政治,就等于把他们推人资产阶级的怀抱。”恩格斯还论述了“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的原理。他说:“我们要消灭阶级。用什么手段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谁要想革命,谁就必须也承认准备革命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的手段,即承认政治行动,没有政治行动,工人总是在战斗后的第二天就会受到法失尔和皮阿之流的愚弄”。【2】
列宁在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党初期对“经济派”的批判也反映出他把政治斗争放在政党任务第一位的思想。“经济派”在思想上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在政治上则崇拜经济斗争,轻视政治斗争的作用。“经济派”有两个著名的口号,一个是:“让工人的每个点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这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可贵;”另一个口号是,工人们“现在的斗争不是为了什么将来的后代,而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3】对此,列宁怒不可遏地批判道:“什么话?这简直是鼓吹倒退!这简直是宣传瓦解社会主义!”【4】为了全面批判“经济派”的观念,列宁写了《怎么办》一书,其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政治斗争对政党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列宁指出:经济斗争是工人阶级一种自发性的斗争,若任其发展,只能走向工联主义。而只有及时把这种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才能使工人运动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开端。列宁强调:“社会民主党人不但不能以经济斗争为限,而且不能容许把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工作当做他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应当积极从政治上教育工人阶级,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5】在另一篇文章中,列宁还指出,如果“因为经济斗争面忘掉了政治斗争,那就是背弃了全世界社会民主运动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忘掉了全部工人运动史所教导我们的一切”【6】。
【1】《无政府主义批判》上册。转引自《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0页。
【3】《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49页。
【4】《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9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6】《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8页。
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党的政治斗争任务的强调,主要是由于在他们生活的全部或大部分年代中,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处于受压制、受排斥地位的反对党,对于处在这种位置上的政党来说,夺取政权这一政治任务显而易见要比其他任务来得急迫一些。对此,列宁曾强调说:“历史经验又确凿地证明,当无产阶级没有自由或者政治权利受到压制的时候,始终必须把政治斗争提到首位。”【1】但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仅仅是从策略的角度,同时也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总结这一思想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虽然认识到“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基本的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2】,并提出“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3】,但当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主张“从经济上看问题”时,列宁却批驳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4】并指出:“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5】这就使得这一思想具有了跨时代的意义。联想到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曾提出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使人深深感到:比较重视政党的政治性质和政治斗争任务,的确是马克思主义比较一贯、比较确定的认识。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6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0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