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学习“负面清单”③: 不要徘徊踱步,只务虚功何谈申论入门。
申论学习“负面清单”③:
不要徘徊踱步,只务虚功何谈申论入门。
本篇是“负面清单”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之前两篇是想让大家对自身学习、对他人经验有更加清醒理性的认识。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决,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这篇是让大家知道行动是认识的体现与延续,行百里者半九十,行动走了样、打了折扣,认识再到位也是虚无。就我观察,相当数量考生的申论学习,往往停留在似懂非懂的认识层面,而行动力极差:考前没做过一套完整试卷,没写过一篇完整作文,没限时做过真题。这种情况放到行测学习中是不可想象的,但为何会允许自己这样对待申论呢。既白费了自己行测的付出,又浪费了大多数人都能学懂弄通的申论基本禀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踏石留印的刻苦扎实作风才能让申论入门,申论真正入门后,你会发现申论比行测更有趣、更有魅力,更能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对以后面试、工作、人生更有用。因此,希望大家早日走出舒适区,走上申论学习的正道。
不要集邮吃灰,只收藏不学习。现在公考培训老师数量多、质量参差,导致很多同学出现选择障碍,希望货比三家,找到零差评、高性价比。备考伊始慎重选择无可厚非,毕竟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效果。但不要过于沉溺于收集鉴赏各种老师,犹豫不决反而浪费了备考时间,更不要沉溺于收集各路文章视频干货,把收藏等同于吸收,假装自己在学习。要兼听者明,多听身边有经验的活人(区别于水军、小号)的建议;要遵从内心,找到价格、风格能接受,能真切感受到能听懂、有提高的经验或课程;要开阔视野,在认定某老师后,学习过程中也要不断看其他机构的答案和方法,去坚定自我选择或进行自我否定,保持学习的独立性。
不要一曝十寒,不日进者必日退。公考备考一定要有连贯性,如果1-3个月的短期备考,那就持续高强度保持做题感觉和思维记忆;如果长期备考,那就细水长流,保证每天都要“进货”。由于行测比较碎片化,题目随时随地都能刷几道,比较好保持练习的连续性,而申论练习至少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且没有参考答案,少有深度精准讲解,被大家内心排斥,往往下定决心学两天就没了动力,往往临近考前才有紧迫性逼着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学习。这都是很危险的。申论比行测更注重能力考查,需要显功更需要潜功,长期持续学习思考,培养习惯和能力,久久为功才能水到渠成。大家一定要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申论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找到可参照的讲解和答案,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不要做好奇宝宝,不过脑子就去提问。好奇心是好事,提问是好习惯。但没有实践基础的提问、没有思考的提问、一味的提问,是无根之萍,无法在思维中留下深刻印记。这是对被提问者不尊重,浪费别人的时间,很可能导致被提问者无法也不想给出深度精准的答疑。这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没有思考的提问,就算得到答案,也难深入思想、历久弥新。比如有同学问我“申论怎么学”“大作文怎么学”“论点怎么找”“这个题怎么做”等等,这些模糊化、宏观化的问题,想要得到满意的回答,基本等同于把申论这么学科给你讲一遍。这类问题在我看来是无法回答且暴露提问者懒惰浮漂态度的问题,这种学生建议跟营销号去互动,他们比淘宝客服还要周到体贴。我比较喜欢同学问“这两个要点能否合并或分割”“这个关键词为什么不写到答案中”“这题是否需要总括句”“这个大作文分论点合适吗”这类可感可知、有的放矢的问题。用勤奋思考的态度和习惯去赢得别人的尊重,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优待和指点。
不要做好好先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公考学习,特别是申论学习,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永远不要做“最听话”的学生。不要完全依赖老师,把自己的做题思考一直“寄生”到老师的答题框架和思路上,最终可能会产生老师讲的都会,自己做起来啥都不会的陷阱。不要无条件信任老师,再好的老师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特别是申论答案不能够迷信某个特定老师,我自己写的答案也经常做我反思、学生质疑,然后修改、完善、推翻。不要胆怯提问,只要是自己经过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提问,学过的内容不要留下疑惑,不要怕问题幼稚,幼稚的问题没弄懂是最可怕的,这是根本上的错误和偏差,一定要尽早解决。
不要求神拜佛,迷信考前预测填鸭。这是是投机主义,更是投降主义。一定要理性看待热点和套路,这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救命稻草。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驾驭它们,那它们能够帮助你开阔思路、画龙点睛。如果你平时不学习,考前去积累热点文章、模板套路,那就是盲人摸象,很可能被牵着鼻子走,很容易反噬思维,让自己脱离材料和题干实际而跑题偏题,可能还不如就题论题写幼稚文章。申论成绩不是拜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有人申论裸考高分,你就把自己的公考赌到申论裸考吗。有人中了千万彩票,你就要辞职成为专门买彩票的人吗。不要放弃申论学习,把它当成一门科学,先尽人事,再去听天命。
不积跬步,无千里路
善弄轻舟,越万重山
迈入正门,卸下重负,申论路上有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