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宗祠与家庙有何区别

宗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而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也是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那么姓氏宗祠与家庙有何区别?两者之间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首先来说说宗祠,宗祠其实就是祠堂,是一个宗族的象征,宗庙的制度产生于周代,在上古时期,宗庙一般是天子专用的,当时的士大夫是不能建立宗庙的,而随着魏晋南北朝名门望族的出现,祠堂也变得普遍化了,只是科举考试的兴起以及士族的消亡,民间的祠堂又开始没落,特别是五代至北宋这个时期,一般祖先祭祀仅限于每家每户的正堂了,直到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也就是每个家族独立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也正是在朱熹的倡导下,使得当时的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在民间掀起了宗祠修建之风。

而家庙的产生就相对来说比较晚了,家庙的源头是包括宗祠和宗庙的,只是宗庙在当时是皇权特有的,而这一规定,一直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都是要求有爵者才能建家庙,一般居民人家,不管社会地位有多高,还是多有钱,都是没有资格建立家庙的。到了唐代,官方允许建立寺庙,但是仅允许无爵的家庭建立家庙,当然这个时候的家庙还是有局限性的,直到宋元之后,祠堂取代了家庙作为家庭祭祀的场所。所以到了明清之后,家庙和祠堂就混用了,意思基本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宗祠与家庙的区别就在于,家庙设立之前一定有过高官,但是宗祠不需要,一般就是先有高官才有家庙,先有宗祠才有高官。那么什么样的官在古代才算是高官呢,这还真不好说,所以曾经高官比例比较高的南方成了家庙的高发地,其他地方就比较容易见到宗祠。当然了无论是宗祠还是家庙,每个一地方否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的,上述这种情况大部分还是指南方的祠堂与家庙。因为在北方特别是皖北一带,一般是很难在一个乡镇处寻到一座祠堂的,而最多的就是家庙了,这种家庙大概是隔几个村庄就会有一个。有的可能规模会大一点,有的可能就只有一间小矮屋,供奉的一般也不是自己的祖先,更多的还是一些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