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郁之海
这几天终于看完了《金阁寺》 。偶然在微博上看见有人提起三岛,于是便心血来潮想看看他的书了。很多年前买过他的《天人五衰》 ,至于里面的内容,连只言片语都不记得了 ,忘得很彻底,不能说忘,根本就是雪后无痕的境况。那本书后来也消失了,大概是某年卖给了收旧书的人。这些年再也没有动念要读他的书。
若是凭个人好恶,或者从本能上来说,我是无法喜欢三岛的。他的文字于我而言太过沉重,阴郁,没有丝毫快乐和光明。就像人天生要避开火焰和针尖。当然,快乐只是一时意兴,或许根本不足言道。至于光明,智者尚且不能言明世间是否存之。
对三岛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看见他的写真集,细江英公亲自操刀为其拍摄的《蔷薇刑》,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他赤裸着上身,嘴里衔着一枚花朵,眼神专注而坚毅。再就是有人评其为“日本海明威”,更将他的作品归于“硬汉文学”,“暴力美学”,诸如此类概念。你不读他的作品,或者还未曾读过他的作品,就已经先被这些概念侵占了头脑。
三岛太深邃了,所以你要以赤子之心待之。如果真要评价其作品,就不得不提到他一直痴迷的“美”与“死亡”,美太宽泛了,谁都说不清,而死亡,人们习惯闭口不谈。所以执着于这两者的三岛必定是痛苦的,我不敢想,一个人要如何对着“虚无”发力,怎样重塑自己“生”的意识。如书中所言: “一个人过度地思考什么是美,就会与这个世界的黑暗所碰撞 。”
若要求全,想客观评价一个作家,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究竟一步。首先,你不太可能读过他所有的作品;其次,你无法了解他所有的经历;最后,当他的作品不幸经由他人翻译转述,其间又隔了一层;最终,还有评论者自身的好恶和眼界。太难了。被误读,被误解几乎是一种宿命,怎样都无法抵达作者内心真正的疆域。所以只能让自己变得纯粹,抛却杂念,以事论事,才不落情缘。
金阁的故事是很简单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有个叫沟口的和尚烧了金阁寺。沟口天生患有口吃,这让他极度自卑,父亲死后他如父亲生前所愿进入了金阁寺。期间遇到鹤川和柏木两位“好友”,这两位好友性格迥异,在沟口的眼中,鹤川便是“生”的光明,而“柏木 ”象征着“毁灭”和“黑暗”,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然而沟口最后才得知鹤川和柏木原来是朋友,这里仿佛是三岛埋下的隐喻,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善与恶,其实是同一本质,既矛盾又统一,在一定情境下,还可以互相转化。
鹤川死了,这个不具有黑暗面的奇特少年,熄灭了沟口心中的一道光,而柏木近乎扭曲,变态的价值观却让沟口沉迷。直到最后得知鹤川死于自杀并非意外,沟口的内心几乎崩塌,鹤川单纯光明的表象之下也有对 “生” 的无奈,而他自杀的原因是如此的平庸。
老师的表里不一更是让沟口失望厌恶,所以他决定彻底地“堕落”,做一些出格的事,这些事越过某种界线,让沟口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真实与幸福……
初读金阁时便感受到一种刺激。那种耀目,那种冲击,如同初阳照梁,惊鸿照影。某个瞬间我想到了村上,不知为何。他们作品的属性是完全相反的。村上如果是一杯水,那么三岛就如同一杯酒,这只是感官上的差别。村上是向外探索,三岛便是向内挖掘,一个广,一个便是深。我只能用这样一种比较,说出浅显的感受。
我在想三岛无疑属于天才型的作家,而天才型的作家有时是极度孱弱的。他们耽于自己天才的敏感,和非常人的经历,作品更具独创性。你可以模仿村上,但无法模仿三岛。可以影响你的作家可能有很多,但能给你 “致命一击” 的作家却少之又少。这种时候你是能感知的。后者带你偏离惯性,打破一种固有思维,看见不一样的天地,登临另一种境界。
这种天才总有一种薄命之嫌,无法长久于庸常人世。他们生来似乎就是为了对抗自我,杀死自我。相较于其他作家他们大概缺少了一种节制和自持。
“文学是危险的,美更是。……文学和美一样,纯度越高,只会越接近消亡。” 的确。
阅读金阁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有时无法理解作者所说的那种感受,苦恼于无法深入体会。那种 “叙述始终在一个逼仄狭小的观念洞穴之中” 的感受异常强烈,有时希望作者不要再一意孤行,深挖内心,想要故事继续推进,期待某种视觉上的迁移,不要沉浸,要一个气口呼吸一下。读三岛的作品自然是与轻松幽默无缘的。即便有让你觉得好笑的地方,那必定是书中人物类似“变态”的言行情状。
书中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印象深刻的,比如沟口在面对父亲死亡时那种心理状态;柏木失贞于一个老去的妇人,以及沟口对母亲的感情。……这些常常需要你有一种极端的领悟,若是你无法认同沟口,便只能把作者看作“疯子”。
从《假面的告白》到《金阁寺》,……再到最后的《丰饶之海》之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三岛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我在想会有什么人对三岛的作品欣然阅之呢?应该很少吧。他的小说早已跳脱消遣的范畴,俨然严肃文学,一般人是敬而远之的,除却心生好奇的那一部分,以及研究其作品的那一部分,那么剩下的又会是谁?缘何如此?其间网罗众生,大概构成了真正的读者。
只是要做好准备。要用繁盛的生活来包裹自己,否则便会随着一种“畸形”的情感和思想沉沦,就像在一个寒冷的房间里呆久了,四肢变得冰凉,要出来晒一下太阳,回一下血,听听外面人群的嬉闹声,才能被牵引回现实。要具备轻盈之态,才能一笑置之,否则那种后劲是难以忍受的。
三岛的内心是敏感细腻的,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在文字里,那种深刻耽美的文风是无法复制的。他的死,似乎是对自我的终极实现,又或者,他毕生所思所求都是镜花水月,如同《天人五衰》的结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