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躺平厌学儿子的故事:从冲突到和解,从放弃到成长
我是一名家长,我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他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成绩也很优秀。但是自从他升入高中后,他就变了一个人,不再愿意上学,每天只想睡觉玩游戏,跟我和他爸爸也不再沟通。我很着急,也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比如说跟他谈心、给他买礼物、请老师家访、报辅导班等等,但是都没有效果,反而让他更加反感我。我感觉自己跟他越来越疏远,家庭氛围也越来越紧张。我甚至有时候想放弃他,让他自生自灭。
但是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他还是我的孩子,我还是爱他的。我开始寻求专业的帮助,我找到了吉易和,吉易和是专业做青春期孩子躺平复学引导的。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巧,让我对孩子的厌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效的应对。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终于看到了希望,我的儿子慢慢地恢复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重新跟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我们家又恢复了以前的温馨和和谐。
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对跟我有同样困惑的家长有所启发。
首先,我认识到了厌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厌学背后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动机和原因,比如说对学校环境或教育制度的不适应、对自己能力或未来的不自信、对父母或老师期望或压力的反抗、对社会或人生意义的迷茫等等。这些动机和原因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表面的行为,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我开始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我的儿子的厌学动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方案。家庭功能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能否有效地沟通、协作、支持和满足彼此的需求。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尊重、鼓励、自由、成长的环境;而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则会给孩子带来一种紧张、冷漠、压抑、批评、束缚、退缩的氛围。通过与咨询师和儿子的交流,我发现了我的儿子的厌学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他对高中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感到枯燥和无趣,觉得没有意义和价值,也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性。
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不符合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感到压力和挫败。
他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愿景,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和希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对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和反抗,觉得他们不理解他、不尊重他、不支持他,只会强制他、管制他、批评他。

针对这些动机,我采取了以下的行动方案:
我尝试了换一种方式来引导他学习,而不是强迫他学习。我跟他一起探索他感兴趣的领域和主题,比如说历史、地理、科学等,给他提供一些有趣的书籍、视频、网站等资源,让他自己去发现和学习。我也鼓励他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和社团,比如说音乐、体育、美术等,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我尝试了换一种方式来评价他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只看他的分数。我跟他一起回顾和总结他的学习过程,关注他的进步和收获,比如说他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方法等,给他一些正面的反馈和肯定。我也跟他一起制定一些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比如说每天学习多少时间、每周完成多少任务等,让他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步骤,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和动力。
我尝试了换一种方式来帮助他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替他做决定。我跟他一起探讨了社会的现状和趋势,比如说哪些行业或职业有前景或潜力等,给他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我也跟他一起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优势、价值观等,比如说做一个职业兴趣测试或性格测试等,让他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我还鼓励他跟一些成功或榜样人物交流或学习,比如说找一个导师或参加一个讲座等,让他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榜样。
我尝试了换一种方式来与他沟通和相处,而不是与他争吵和冷战。我跟他多花时间在一起,比如说吃饭、看电影、旅游等,增进我们之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我也跟他多分享我的想法和感受,比如说我的工作、生活、经历等,让他了解我更多的一面,也增加他对我 的理解和尊重。我还跟他多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比如说他的学习、朋友、爱好等,让他感觉到我关心他、支持他、鼓励他,也增加他对我 的信赖和依赖。
通过这些行动方案,我逐渐地改善了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也缓和了家庭氛围。我发现,孩子的厌学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家长有耐心、有信心、有策略地去处理。我们不能期待孩子一下子就能改变,而是要给他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体验和成长。我们也不能强求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而是要尊重他的个性和选择,让他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我们更不能放弃孩子或责怪孩子,而是要爱护孩子或鼓励孩子,让他自己去感受和信赖。

最后,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厌学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成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孩子在成长,我们家长也在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不断地与孩子沟通和协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困境,也能真正地享受家庭教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