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与中医的“恩怨情仇”(一)很多人记住了鲁迅先生的这句
鲁迅先生与中医的“恩怨情仇”(一)很多人记住了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确确实实,先生是说过这句话的。其实先生说这话是有原因和背景的。这与鲁迅的成长经历,早年父亲病逝有很大关系。 先来看他爹的病。鲁迅他爹叫周伯宜,是1893年冬开始生病的,然后一病不起到1895年秋冬逐渐严重,直到1896年10月12日(农历9月6日)去世,年仅37岁。 那一年鲁迅才15岁,可谓早年丧父亲。这是一个天大的打击,直击他青春期叛逆的小心脏,这一击,可谓一万点伤害,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一生。乃至成年后,父亲当时病重,痛苦就医的情形历历在目,可见对他打击非常大。 他父亲得的啥病呢?1893年秋,鲁迅父亲再一次参加“高考”乡试,他父亲屡试不第。鲁迅的爷爷又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怕儿子再一次考试失败。 于是通过贿赂监考官的方式想作弊,但是人家愿意收钱但不愿意开收条。买卖不成,友谊小船说帆就帆,合作失败,人家揭发了。 鲁迅他爹正在杭州参加乡试,刚进考场就被抓起来了,结果试没考成,还被革去了秀才。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偷鸡不成蚀把米!鲁迅他爹在精神上深受打击,抑郁、愤怒,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别人的人生都是赢家呢?想不通,郁郁寡欢,只能借酒消愁。 喝到醉的时候还经常借酒发飙,甩筷扔碗,骂人。鲁迅经常跑去广街买鸭梨、苹果、花红之类给父亲下酒。绍兴人饮洒习惯,喜欢用水果来下白酒(烧酒),可见他爹喝的酒度数还不低。 这就样,几个月过去开始病倒,最后每况愈下,病入膏肓。到底是啥病? 在鲁迅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描写父亲一些病症:水肿、呕血、牙龈出血、何廉臣用败鼓皮丸治疗等。 从他父亲得病的原因,状态,还有后面的症状表现。可以推断他的病史肝病,而且是比较重的。 郁怒伤肝、又长期喝酒伤肝,到后期、什么肝硬化、肝腹水就来了。你看他病到后来都是肝病重症表现:吐血、肚子胀大、水肿等。 他爹病的那么重,中医搞不定,吃了很多中药,他心理有阴影。当时,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人称的“神医”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 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骄子阔气着呢、生活好得很、还康健,听了如何不叫人生气。 看他的文章《父亲的病》写到,各位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再他看来,请到的两味神医,医术不行,医德不咋滴!你看,我爹被你们治死了,你们还过多那么开心、那么风光!可见他对医生的印象非常不好,对中医的印象也很不好,这就是他的童年阴影啊!再他后来的文章中父亲的病中,他用了一个很不友好的词来描写他跟医生的交往“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周旋啊,跟来看病的医生周旋啊! 看到这。他不相信中医,你能理解吧?他是一个受害者,父亲的病逝,对还是青春期的他来说是一个巨大伤害,这个伤害变成了一种潜意识,在成年后,他从骨子里就是不相信中医,不信医生的。你说这样一个人,他不反对中医,谁来反对!? 他父亲的病,在中医看来是膨胀病。是一种疑难的慢性病,古代中医有四大难治之症“风、痨、膨、脆”。其中膨胀一证没人敢说能治好,有谚说“神仙难医膨胀病”。《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之气表现在脸上,青黑如死草,是死症;黄色如枳实,是死症;黑色如煤烟,是死症;赤色像败血,是死症;白色如枯骨,是死症。我们熟知的《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望蔡桓公而还走",也是因为扁鹊从蔡桓公脸上的气色,已观察出病已不治。在古汉语里"走"是跑的意思,可见即使是神医,也怕担上医治不力的干系。鲁迅由于对父亲的死“也很抉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鲁迅原话)。 再后来,跑去日本学西医,原因就在这儿啊。用清代医家吴鞠通的话说:“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他爹的病已经是晚期了,都肝腹水了,放在今天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一样救不了。说回来,他是没遇到好的中医,如果遇到好的中医可能还有一线生机,父亲的病情得到改善,并延长寿命。 鲁迅跑到日本学西医,而在这时期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叫汤本求真的日本人他在拼命学中医!汤本求真,1901年,25岁,毕业于金泽医学专科学校,开始了西医的行医生涯。开始供职于医院,后自己开诊所。1906年,汤本求真的长女患疫痢而死。作为西医生,看见女儿死去竟然无术医治,使他深受打击,精神几乎绝望“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 “余少以亲命学医于金泽医学专门学校,明治三十四年卒业,旋供职医院,嗣复自设诊所,从事诊疗。 至明治四十三年长女以疫痢殇,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偶读先师和田启十郎所着之《医界铁椎》,始发愤学中医。 经十有八年,其间虽流转四方,穷困备至,未尝稍易其志。 用力既久,渐有悟入,乃知此学虽旧,苟能抉其蕴奥而活用之,胜于今日之新法多矣。无如举世之人,竞以欧美新医相矜炫。中医之传,不绝如缕。此余所为日夜悼叹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