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海宁文史资料 第47辑 丝绸之府话“蚕花” ——海宁的“蚕花”风俗

2023-06-25 09:45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作者:朱关良 说起蚕花,海宁人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海宁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历来适宜种桑养蚕。乡民以蚕为业,世代相传,与蚕桑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它和整个杭嘉湖平原一起,成为誉满天下的“丝绸之府”。 “蚕花”,这里并非指真正的花卉,而是蚕农期望生产丰收的一种象征和寄托。原来,蚕的一生,要经过四眠才变为老蚕,上簇作茧。蚕到四眠(俗称大眠),海宁蚕农习惯将“眠头”捉起来放在“考盘”(藤制盛蚕工具)里过秤(有考试蚕宝宝成绩之意),以预计今年蚕茧的丰歉。并以一斤大眠蚕采一斤茧子,为一分“蚕花”,一斤采十斤,就是蚕花十分,以此类推,海宁人祝贺对方蚕茧丰收,常以“蚕花廿四分”为吉语。其实,按照的生长规律,能采上十分蚕花,就很不容易了。“蚕花廿四分”,只不过是一种好口彩和愿望罢了。 为了祈祷蚕茧丰收,海宁乡俗在“蚕花”上是大有讲究的。诸如“唱蚕花”、“接蚕花”“讨蚕花”“轧蚕花”“戴蚕花”、“扯蚕花”、“盘蚕花”“望蚕花”以及“演蚕花戏”、“扫蚕花地”“养蚕花猫”等等,不胜枚举。它反映了海宁蚕农对发展蚕桑业的一种美好愿望和所倾注的一往深情。 新年伊始,海宁乡间“唱蚕花”者甚多,俗称“唱马明王”。演唱者肩挑“蚕花担”,上供一尊小蚕神,沿村敲小锣吟唱。每到一户,便将一张纸印蚕神贴于门首,说是“蚕神到,看蚕好!”主东家均来者不拒,并赠送一些白米、年糕为酬劳。蚕神,即“蚕花娘娘”,又称“马明王菩萨”。海宁有长篇叙事歌谣,即便是“唱蚕花”了。故事情节大致与晋·干 宝《搜神记》卷十四相似。说是一女子身裹马皮而变。歌词如“马明王菩萨下凡来,身骑白马坐莲台;马明王菩萨到府来,到倷府上看好蚕;马明王菩萨出身处,出身东阳义乌县;吃了一杯齐心酒,各自用心看好蚕……”故此,海宁习俗过年请神,也同时要请“蚕花菩萨”,年初一见面,都互祝“蚕花廿四分”。 “接蚕花”,一般在“待佛”(是海宁乡俗祭祈神灵的一种大型活动)仪式中穿插进行。“骚子”(待佛仪式中的演唱艺人唱《蚕书》接蚕神,主东君参拜毕,由“骚子”将一杆秤、一块红绸、一张蚕种和一份蚕花马幛交给女主人,一边唱道:“称(秤)心(星)如 意,年年有余。赐下蚕花马幛蚕花纸,看得好蚕势,采得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起几棣高厅大房子……”然后,女主人将蚕种和蚕花马幛收藏起来,待蚕茧丰收后,再行“谢蚕花”(酬神)。 每年清明前后三天,海宁斜桥、周王庙一带的“蚕娘”,习惯到附近“划船漾”去上王坟(传说是宋高宗赵构的妹妹死后葬在这里,人们亦把她当成蚕神)。届时成群结队,烧香点烛,祈求蚕花茂盛。此举俗称“讨蚕花”。 清明夜,海宁乡俗家家“过清明”(即请神),其仪式与“过年”相访。所不同的是供桌上还多了一只“蚕花盘”。“蚕花盘中三件宝,蚕种、铜钿、蚕花毛。”蚕种,即当年养蚕的种子,用红绸包成四方,置于盘中;蚕种上面放一根色彩鲜艳的“蚕花毛”,“蚕花毛”是过年时从“年鸡”上拔下的翅毛,作为掸蚕蚁用的工具;蚕种旁边放着二十四枚内方外圆的铜钿,表示今年“蚕花廿四分”。祭毕,将“蚕花盘”端至大门口朝天地三拜,然后一手托盘,一手持烛,迎至房内,将“三件宝”保存好。养蚕时点此腊烛,称为“蚕花腊烛”。点时烛芯结花,亦称为“蚕花”。此举俗谓“请蚕花”,并有“清明大如年”之说。 蚕房忌鼠,鼠则怕猫。故一般蚕农家家有养猫之习,并被称为“蚕花猫”。猫产仔,亦以养蚕季节为产期,分别称其为“头蚕猫”“二蚕猫”“五蚕猫”等。清明之夜,各户女主人都在自己的家门口用筷击碗。其间,“叮当”声四起,“猫——咪咪”的呼叫声此起彼伏。俗称“呼蚕猫”。蚕农以为呼了“蚕花猫”,蚕期老鼠就不敢再来捣乱了。有的蚕农还在蚕房里另置泥塑“蚕花猫”,用意亦为驱鼠。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二月初八,海宁的袁花、黄岗、黄湾等地,有“轧蚕花”之习。是日,小镇狭小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养蚕的新媳妇、大姑娘们头戴蚕花,只揀热闹的人群里挤,以“轧”为快。有“越轧越发,养蚕大发”之说。蚕乡二月,是蚕前季节,届时竹、木、铁各类蚕具亦应市而设,蚕娘们轧完蚕花,各自选购一些蚕具,欢欢喜喜而归。 海宁斜桥、郭店、周王庙等地的蚕农,习惯在养蚕前要请班子在蚕房里演一场羊皮戏(即皮影戏),谓演“蚕花戏”。演出时供上蚕神,点起香烛,打打唱唱,热闹一番,被称为“闹蚕房”。演毕,将用棉纸做成的幕布揭下来,糊在蚕匾上(竹制盛蚕工具),以求蚕花茂盛。这种棉纸,又称“蚕花纸”。 养蚕开始,海宁蚕娘几乎千篇一律地在发边戴起“蚕花”。“蚕花”,是用彩纸剪扎而成。戴蚕花养蚕,以图吉利。有的妇女嫌纸花不耐用,有用彩绢扎成的,或用一个茧子剪成数瓣.染上色,叠成花,插在鬓边,煞是好看。这种“蚕花”,不但鲜艳光亮,而且经久耐用。“戴蚕花”习俗,相传起源于春秋时为西施所创,逐渐形成蚕乡妇女的特殊装饰品。 在海宁,蚕花还与生活息息相关,乃至婚丧、生育都离不开“蚕花”。小孩一落地,第一件衣裳都用染色棉绸所制。男孩穿红,女孩穿绿,有“男红女绿,看得好蚕花”之说;姑 娘出嫁,都少不了随嫁桑苗、蚕种、丝绵兜,且在每一件嫁妆上都要系上一绺红丝绵作为装饰,象征着女到男家要以养蚕为本,祝贺蚕花茂盛;新婚次日一早,新娘的头等大事就是“扫蚕花地”。这种扫地与往日不同,不是把垃圾扫出外,而是由外扫进里,以为把“蚕花”扫进来,日后能看好蚕;人死以后,在丧礼中还专门有“扯蚕花”和“盘蚕花”两个仪式。“扯蚕花”在入殓前举行。按死者亲属的亲疏为序,各由一对夫妻将一张丝棉兜扯大,恭敬地盖于死者身上,从上到下,一层又一层,亲属越多,丝棉盖得越多,也就越体面,以为让死者保佑蚕花茂盛;礼毕,亲属列队,由近亲至远亲依次,每人手持点燃腊烛,道士一声磬响,队伍绕死者遗体缓步顺时钟形连盘三周,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在天之灵,保佑“蚕花廿四分”。此举称“盘蚕花”,礼毕,主东快步奔入房内,亲戚迅速跑出门外,出门槛即将腊烛吹灭,放入口袋。等养蚕时点此腊烛,亦称“蚕花腊烛”。 海宁乡俗在养蚕期间,凡亲朋邻里一律停止走动,连官府衙门也要暂停催征,一直要到四眠上簇才解此禁。此时,亲朋之间便挑着枇杷、粽子、灰鸭蛋(即咸蛋)互相走访,俗称“望蚕讯”,看看今年亲戚家能采几分蚕花,故又称“望蚕花”。在这里,“蚕花”又成了衡量蚕茧丰收的专用名字了。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海宁的风俗也在移易。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原来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有的自然淘汰,有的则保留其传统形式,却改变了其内容。诸如“轧蚕花”之举,目前形式依旧,内容已变成了物资交流的盛会。但极大部分有“蚕花”的风俗,仍保留至今。 “蚕花”,仍是丝绸之府的特有的风俗。

海宁文史资料 第47辑 丝绸之府话“蚕花” ——海宁的“蚕花”风俗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