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谈杂记:评论汇合

2022-05-12 13:54 作者:锁骨虾  | 我要投稿

闲谈杂记:评论汇合。

把以前写在此站某视频下,评论区的东西翻一翻,感觉有很多都没写在动态里。

这次这个是对答式的评论。

我就是删了各自的称呼了。

很多我的动态都是节选某一部分,也不知道你们在进行换位思考时,是否感觉的出来有遗漏。

想看更多的,麻烦自己上手在此站中随缘找吧。


普遍人看到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居然可以剖析得这么长篇幅,就感到压力山大,如果跟着深入那就是件 很累的事,这是对他们而言。他们迫切希望尽快的翻篇,不愿在停留在这,这就是不用功 对一些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 很浅的某个阶段,翻篇了就错觉的以为自己“懂”了,大脑是相当愿意这么做的,一个字 懒。像他们这样的 不假思索的 评价讯息遍地都是,不必太较真。只有自己对事物了解的更深了,才更能将现象更深刻的 更一针见血的说出来,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他们除了不明觉厉以外 也没别的了,然后他们就开始生搬硬套的跟风着~这就是;大众思维


这种大众思维也可以被利用。

用的好了,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看起来,这个世界是尊重个人意愿的。

其实不然,大多数时候,群体代表了很多意见的发生与方向。

我所能做的就是,看看以少部分人的想法,能否左右大众思维的走向。


同时也是验证自己的一些看起来没啥大用的观点。

随时做着会被打击的准备。


我写这个,一个是个人经历看法,一个是让能有心寻求安慰的部分人,一个切实有效的验证。

我并不能保证我的方法一定有效。

但对于我来说却实实在在有效果。


我只是想扭转一些人的偏见思路。

影响一些人对于此类问题判断。

让其他有需求与有能力的人,更好的去发现问题。

就像平常的看病,只有发现了病因,才能更好的解决。


翻遍,很正常。

普通人都是这样,遇到不是特紧急的事情时,都会选择转头就忘。

遇到不是太大问题时,都会下意识略过。


但是,人的大脑很神奇。

它会把你看过的事物,映像式的保存于深处。

就像打印机与照相机。

匆匆的一眼,可能你的主观意识没有反应过来,看到了什么,但你的大脑却记忆住了。

这种留影反应,或者说映像学现象,是不是很有趣。

也许,只需要一个条件,一个契机。

只有当你不经意间,或触碰到某种媒介时显现出来。

所以,利用好这种映像情况,是可以有效的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想法的。


看起来,像不像心理学的,暗示,催眠?

我以前曾用过这种方法去学习一阵子。

平常没什么,但一到考试遇到考题,被映像记住的答案就浮现了出来,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主观记忆里无法长久的保存。当细想时又无法回忆。但却能很有效的应对一些突发状况。


我挺一个一个医生说过,当一个抑郁症患者打心底里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并非自己的不正常的病症的时候,抑郁症就治好了一半,很多轻症抑郁症总觉得这是他的个性,也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状态,所以才难以治疗,而且最终滑入绝境,你这种说辞简直是坑杀


我这是在剖析抑郁的根本。

怎么能说是坑杀呢?

除非是,不想被自我疗愈。

患病的时候,我有过一直觉得自己有病的一种心态。

当查出病况时,有过一瞬间的安心,也有过不想被治疗的反刍。

之所以要自己打心眼里认同就好了一半。

这只是医生的一句宽慰你,提醒你的一句话。

并不能确定根除。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打心眼里认同某些事,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也就没医生什么事了。


我的这种方式方法,具体有没有效,得看你怎么选择。

打心眼里认为自己没病。

但现实的环境,别人的眼光,自己的整个状态行为反射,又确实的认证自己有问题。

那怎么解决呢?

这些,会一次次的冲破你的内心防线,久而久之你就会从新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有病。

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与印象深刻的事物时,我们通常不会去真的在意。

别人的话语引导,也只是别人的话语。

你的主观意识决定听从,但是你的潜意识却在反刍。

真正的坚定的认同自己是很难的。


如果不把一些问题剖析明白,受影响的还会是自己的内心。

环境,人事,自己的各种观点想法。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身。

如果不能把它们平衡有效的统一规划。

那就试着接纳所有。

使用人本身的多思多疑,去衡量本身。

至少达到与环境的融洽。

然后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因为抑郁症不是抑郁,抑郁症是泛滥的不受控制的抑郁及关联症状,抑郁只是表现,问题在于泛滥和不受控制,单剖析抑郁意义不是很大[藏狐]


但抑郁确实是大多数抑郁症的前期诱因。

不管是敏感也好,否认自我认同也好。

如果能把恐惧等情绪变化剖析出来,有个直观点的念想,那是不是就可以从根本上去预防呢?


之所以看起来抑郁症不受控制的泛滥,也只不过是没有一些比较权威的人,根本上的去预防。

环境(社会压力)为人处世(人情世故)

天性(性格因素)学习(养成的思维习惯)

这些因素的不平衡反弹,决定了你的整个精神世界极度不舒适。

人们总是盲目的追球着物质需要。

缺少对于精神世界的自我建设。

一位的追求者上位着的美好。

享受着及时行乐。

在这短暂而又快乐的梦境里徘徊。

缺少的是沉稳的沉淀。

看起来,现实世界是那么的朝气蓬勃。

但本人却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封闭的心。

大家好心都在哭泣。都在呐喊。都在发出不同的声音。

你可以理解为我在臆想,这是我曾经的状态。

快节奏的生活出来带来短暂的快乐,同时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各种压力。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大事态的现象反弹。

我们大家都需要一个长久的缓冲期,来进行精神世界的建设。

这就是发展太快的遗留问题。


抑郁症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病,是长久生存于大城市里的人都可能得的病症。

长久的城里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海量的各种信息。

而不能有效的去提纯消化过量信息的人就会很容易得各种精神疾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各种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各种压力。

买房,买车,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教育孩子,赡养父母等等等等。

请问你有多少时间可用来思考?

是不是午夜梦回时,各种杂思臆想的骚扰更多?

而乡下就好的多了,你可以有一个快乐而漫长的童年时光,这些回忆被沉淀,成为成长的基石,也成为了应对空虚寂寞冷的良药。

所以说,去放心大胆的怀旧怀古吧,至少它们对于你是那么的熟悉。

可以让自己舒心。



孤独不可怕。

能够理解孤独的人,往往都是没发现自己的强大之处的人。

认知到自己的孤独,也只是因为理念的不同,相处的圈子不融洽而已。

也许,只要换个环境,换个心态,就一切都不同了。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

为求一败的心理坚冰,等待着打碎它的时机的到来。

人生很漫长,试着接触一些,不怎么让自己反感事物。

然后日醒吾身,去找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做。

慢慢的培养兴趣,什么都好。

在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放飞的开心事,转移注意力。

当你不在在意某些事时,可能也就走出了孤独。

并不一定要去和别人处朋友什么的,你只需无愧于心的交往就好。

凡事都没有绝对。凡事都可以改变。

或者出去散散步,看看书,听听音乐,心就打开了。



沉迷影视小说不是逃避吗,和觉醒开悟有什么关系


那入佛修行,不也是避世嘛?不也有很多人痴迷不悟嘛?

还有的去往深山老林顿悟的呢?那又有多少顿悟的呢?

所以凡事都不要着急着只看表象。

三千烦恼丝,证得无心果。

尘世两茫茫,道可万般游。

就像现实中的网络游戏,你要是沉迷进去了,别人也会说你避世了。

假如转换成学习呢?

换一种概念说,是不是也是种避世呢?

出离污泥而不染者,是为莲否?

不入污泥而染者,如何证心之莲藕?


影视可你为你的成长提供案例,试题。

这样就有了一些比较直观的映像,去规避,认知,书本里所没有画面直观。

一开始你会比较沉迷无脑的,热血沸腾的,激爽类小说,但看得多了也就没意思了。

这时候就开始去搜寻一些有意思的,可以诱发自己深层思考的小说或读物。

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有趣的过程。

部分小说中,有着作者的个人理解,理想化的经历与不理想化的经历,还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各种经历事件,看起来合理与不合理。

还有很多关于为人处世之道也尽显于此。

这些都是名人名言名书里所并一定有的。

它们的语录大多数都缺少实际案例的衬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深度。

并不能成为解惑的依据根本。

还有的一些,并不一定是浅显的教你明白道理,反还会回加深你对一些道理的复杂理解。

而部分小说里的剧情构思,作者思想,人文地貌,处事手段,见闻等。

都是可以丰富你的阅历,因为看名人列传而产生疑惑就可以在此中寻求部分答案。

不管是否理想,至少是种比较直观的可能。

而对于一些道理的应用,就可以像公式一样,直接套用于故事里,从而反馈到你的心里,从而加速你的成长。

然后就是在现实中小心的求证就好。

至于怎么分辨各类小说题材。

这就是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意愿的,长时间磨合了。

不同人喜好不同,相应的对于各种问题的处理也不同。

那么想要简单的适应于自己的理解,简单的理解透彻,这就需要你大量复杂的先接纳一些事物,当你习惯了某一日常也就不觉得有多复杂了。


证得本心的时候,难免会有杀戮的心理产生。

那么你会在现实中真的去杀戮吗?

真的可以心安理得的在现实中,确实实践吗?

还是说你真的可以什么都不在意,什么都一切随心?

那么,不如把杀戮的心用于幻想中,在幻想中发泄完了,现实中也就安定了。

我们大多数人缺少的都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舞台,一个可以方法自我的地方。

那么,发挥想象,构思梦中国度,合理利用人本身就拥有的空伐幻想。在梦中厮杀,在幻想中沉思,在现实中安定。

我们欠缺的只不过是一个场所,应用我们学到的。

现实中不一定可能,那就重新再幻想中构建一个自己的国度。

梦回时,记录整理下来。

这都是心路历程。


觉醒是思想的转变,是思考方式的转变,是行为举止的转变。

之后要做的就是,在这些转变里,寻找适合自己的。

然后持久的保持,维护一个转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机遇问题。

适配自己的相性,这就是下一个过程。

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事列的罗列。

性格的契合。

综合所有,开始下一轮的适配。


如果细分的话,觉醒也像游戏里一样,成不同阶级状。

100是普通满分。

1阶100又是下一个满分。

而大多数常人是做不到100满分的。

通常70--80左右就得进行觉醒,提升等级限制。

这其中,现实环境,拉低比分最多。

思想上的达到,是快速的。

在幻想思维上,你可以无所不能。

而现实就需要循规蹈矩。

严重拖慢了思维的晋级。


等级限制的解放。

就像似,开阔了视野,明白了道理,明悟了前方,找到了港湾。


但是,觉醒又是双向性的,没有躯壳的思想,也就得个半成。

甚至失去晋级的可能。


知行合一,就成为了下一个觉醒方向。


当你遇到某一事件或决定做什么时。

想的多过于做。

所以,知行合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以现在的网络大环境下来说。

人们,绝大多数,都处于想的多,而做不能的状态。

看到了,学到了很多的道理与知识。

但真正能明白这些道理与知识的能有多少?

我们更多做的,是不自觉的去整理与再解析,认知自己曾经学过的,经历种种事情,找寻种种解答。

来明辨自身之所不明,突出自身之所明,感悟自身之所性。

更不要说去行动与实践了……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个十年。

因为缺乏平台与动力。

因为知,所以有很多的话。

但也因为知,而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有太多的话语。

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浅规则。


所以下一个觉醒方向就是明辨规则,看破是非。

然后就是看破不说破的境界。


下一个觉醒方向就是修空。

把之前觉醒理解到的转化成底层基础。

尤其是那些你在尘世历练中积攒的过量知识。

与正负能量。

通过修空整理,转换成类本能的觉知。

慢慢的沉积下来,转换成真本能。

继而垫基成天赋。

这个觉醒过程,考验的是你的悟性。

也可以说是你的阅历与经验,心性与性格的总和整理。


你缺乏的是,持续修持一种转变的决心。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一定对,从而否决前期努力。

不要过分的追求觉醒。

而是更好的去发觉与挖掘自己的可利用价值。

明白自己的价值体现,定位自己的价值方向。


觉醒的时候是没有觉醒这一概念的。

甚至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词汇用于直观的念想。

只会发现,我改变了自己,我的行为与思想开始转变成了另一种状态。

我不知道好还是不好。

感觉安心了就算是可以放下了。

觉醒,并不是一下子就安心了,放下了。

这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跳跃。

觉醒的过程中,你还有着不同的课题需要攻破。

比如,自己是否想要改变。

主观思想起到很大的左右。

还有,周围的环境,是否诱使自己想改变。



抑郁症患者大多数都是活在被自己扭曲的世界里,很难去相信别人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治疗抑郁症最关键的恰恰就是要走出自己扭曲的世界,接受别人的观点,正确看待自己。


所以才要多看一些小说,影视。

在看之前,你不会有,它们是别人的观点的意识。

对于自己也不过是当成,无聊时的调剂品。

但看得多了后,其中的一些道理与映射关系,就潜移默化的开始进入心灵,开始了一场蜕变之旅。

有了这些直观映像的图文字矛。

慢慢的,自己主观臆想的世界就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自己的思维思考方式也迎来的突破的变革。

然后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契机。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内心是不会认为自己会改变的,但质变的时候就迎来了一此转变。

然后你开始了一场自我矛盾,自我辩解,类悟道的状态。

这个状态,你会较长时间的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并一定程度的忽略周围的事物影响。

并比较坚定的沉迷。

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使用显现出来的矛盾感,做自我的矛盾激化处理。

慢慢的,使用人本身就有的多思多疑去做自我的辩证。

然后使用看到的,学习到的,理解构思到的一切幻想,去攻击与防御,在自我种认为的扭曲世界里,寻求生存的野望。

可能你的求生欲并不强烈,那就把这个质变的过程当做一场游戏吧。

这个过程很玄妙,同时也很危险。

你会在各种量化显现的观点思想中来回摇摆。

你并不一定需要极端的认同某一观点,你只需要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的就行了,然后在各种思想观点中反复横跳,最后选择某一自认为可以接受的,去恒久修持就行。

修持的时候你就进入了另一个游戏。

一个显性的维持状态。

当感觉不舒适时就转换一种方式。

然后用不同的各种让自己舒适的状态,去接触外在环境。慢慢的磨合。

最后全部揉搓成一种。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认为,自己觉醒了,自己开悟了。

你走出来了,你变成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一种状态,但你开心着,发自内心的快乐着。

开始感觉到了阳光的照拂。


我一直好奇,如果一个开悟的人和一个普通人被关在一起,两个必须牺牲一个,这个普通人特别畏惧死亡,那么这个开悟的人是否会欣然主动选择死亡。

既然开悟,那应该没有分别心,没有二元对立,虽然无论哪种选择对他来说一样,但是他的不同选择会对没有开悟世俗人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在世俗人的眼里),那么他做出选择的时候是否会去想这一点。可能一旦开悟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但是这种想法一直困扰着我。


开悟后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和普通人没什么不一样。

所以你说的这个情况,一般无法成立。

假如说成立了,那面对牺牲与否也的看情况。

那个普通人是开悟者的什么人?

他们熟识嘛?

对于都是陌生人的大家,得看具体什么个情况。

开悟者并不代表是圣母心。

也不是菩萨。

开悟只是一个能较好认同自己的,明确自己,不会在害怕自己的一个心鸣状态。

开悟也因为不同人而行成不同的分级。

没有哪一种开悟者,会为了陌生的别人而选择牺牲掉自己。

你又不是我。你不能明白原来的开悟前的人是怎么从放弃自己的自暴自弃中活过来的状态。

请不要认为,既然开悟,就一定是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成全他人的沙雕。

开悟者的有些时候的选择,看起来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其实是,开悟者有心,有方法去应对,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问题。

有些不能明说,因为明说了,普通人也不理解。

反而因为不能理解而产生行为错误,影响到开悟者的发挥。

有时就算是开悟者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但是却明白,如果什么都不做,那也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在普通人眼中的是慷慨就义,在开悟者眼中的是不确定性。

开悟者,只是一种人群的形式用词。

能够做到什么,能够成功什么,能够去做什么。

这都是需要看实际情况来分辨的。

当面对需要勇气牺牲时,也许那个普通人就做了更好的选择。害怕着,选择者,执行着。

开悟者,只是面对那种情况,考虑的方面比普通人更多而已。

你理解中的开悟者,是一种有着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殉道者嘛?

别开玩笑了,很好笑,真的。

开悟者就一定要身先士卒嘛?

开悟者就一定要为了其他人念头的满足而去执行嘛?

请不要被理想化的,道德绑架束缚了。

也请不要纠结这种问题。

也许,当你经历开悟的时候,你才能更好明白我所说的。


闲谈杂记:评论汇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