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记住历史(二):地缘环境与综合决策

全文字数|5.5千
阅读时间|18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喜欢历史,尤其是喜欢「小说化的历史」,喜欢各种段子般的历史故事和眼花缭乱的计谋交锋,但作为一名准公务员,对自己要求要更严格一些。
「地缘环境」和「综合决策」是容易被忽视的两个因素,理解它们,就能透过历史事件的本质牢固地记住知识点,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

一、地缘环境
「地缘」指的是各种地理因素,它是地理板块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助于考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以「10分钟记住地理(三)——地缘看世界」中关于「伊拉克」部分的介绍为例:

西瓜在当时将其列为了「不顾地缘」的典型反面例子,即伊拉克位于中东中心,且被科威特卡住了入海口,本应尽量与邻国搞好关系,积极和科威特共同发展经济,但却接连发动了两伊战争和入侵科威特的战争,导致一败涂地,至今恢复不能。
那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决策在当时违反了哪些地缘因素?除了吞并之外,还有其他选择吗?在揭晓答案之前,不妨充分思考一下。
回到正题,从古至今,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根本原因都和「地缘」有关。
以历史上最需要记忆的「战争政变」为例,交战双方必须考虑军事力量对比和胜利的收益,这背后就涉及:
地形、纬度、海拔、河流、降水、耕地、风向、以及所体现的土地承载力、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矿产资源、交通便利程度……
上述内容都属于「地缘」的范畴,准确全面了解状况后才更容易胜利。
除上述情况外,还有两个和「变化」有关的因素,分别为:
(1)地缘自身的变化
「地缘自身的变化」有两种:
①被动地缘变化
「被动地缘变化」指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发生的变化,以历史上人类的科技水平难以改变的,主要是气候变化,例如「黄土高原的干旱」。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黄土高原水源丰富,植被茂盛,郁郁葱葱,耕地远比现今肥沃。在冷兵器时代,这样一个高原拥有无限大的价值,堪称无解的存在。
在秦国整合统一了这一板块后,又攻下了四川盆地地区,相对东方六国就有了全面的优势,即使屡屡遇到挫败,最终还是在秦始皇时期,于十年内统一了全中国。
但是,黄土高原的气候在唐代之后逐渐干旱,虽然也有人类活动破坏的因素,但总体来说还是由于气候变化,被动造成的。宋代之后,黄土高原虽然依然有强大的军事价值,但经济实力却大幅下滑,也没有朝代选择在此定都了。
②主动地缘变化
「主动地缘变化」指的是人类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尤其是和「水利」有关的工程)来改变地缘环境的行为,例如「世界三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
以「苏伊士运河」为例,该运河的开通,使得从英国的伦敦港到印度的孟买港的航程,相比绕好望角可缩短43%。据统计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对世界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大大提升了埃及的地位。
(2)科技引发的变化
「科技引发的变化」指的是伴随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对地缘产生的新影响,例如「美国的独立与扩张」。
美国东部气候适宜,且有着大片优良耕地,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前来迁徙。
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跨大西洋的沟通是非常缓慢且低效的。随着迁徙的人口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宗主国英国的体量级别,北美地区会自然产生独立倾向。
同样,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英国跨洋征伐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最终被迫同意美国独立(法国出售路易斯安那,俄国出售阿拉斯加的原因也是类似的)。
美国独立后向西、南两个方向快速扩张,一是因为这两个方向没有强敌(北方的加拿大民兵实力强悍,曾经火烧白宫,否则美国早就吞并加拿大了);二是当时的淘金热、石油热驱使着美国;三是除了太平洋边的安第斯山脉外,北美洲基本没有难以逾越的天堑和地形屏障。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通讯业和航空业的发展),一个大国可以非常方便地与大洋彼岸的地区通讯、运输,所以美国能够购买阿拉斯加,吞并夏威夷,控制关岛,二战后驻军日本、韩国、德国等地并深入影响其外交政策。
其他例子还有:
例1: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石油有了非常高的需求,而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则在中东地区发现了大量储量巨大的油田,彻底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环境,在给中东带来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战火和灾难。
例2:空调和(集中)供暖设施的发明,使得热带、寒带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舒适的温度,也使得温带居民的生活提升巨大,促进人类生产力快速发展。
例3: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使得网购、快递、扫码、外卖等成为生活的日常,极大地促进了内需的发展。
回到上面那张图: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科威特对于伊拉克是极为重要的,那么作为萨达姆,对于科威特应当采取什么策略呢?以「激进-保守」的程度来划分,大概有三种策略(上策代表最激进,不意味着最好):
上策:吞并科威特,并死死保住这一成果。
中策:通过租借港口或交换领土的方式扩张巴士拉(科威特边上伊拉克那一点入海口)地区的海岸线。
下策:紧抱地区外最强势力的大腿,并和科威特结成同盟,优先保障科威特港口的通行权。
众所周知,在现实中,萨达姆选择了上策,但很快被血虐,根本原因是当时伊拉克根本不具备实施上策的环境。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伊拉克想要吞并科威特,应当大致考虑以下4点:
(1)军事实力。伊拉克一定要拥有远超过科威特的军事实力,而且至少在所处的地区(中东)范围内是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法理诉求。无论是自古以来还是法律条文,伊拉克能够找到充分的、无可辩驳的依据,证明科威特属于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人心向背。两国的民族、信仰、文化、风俗均非常相似,且两国民众中有相当一部分赞同合并。
(4)国外影响。两国周边地区和域外强国(主要是美国、苏联)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至少保持中立,或者说即使反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行为。
很显然,当时的萨达姆政权只具有(1)的前半部分能力,却没有很好地评估其他方面。
伊拉克、科威特的石油储量分别位居世界第4、第5位,两国一旦合并,由于石油的重要性和科威特位于波斯湾西北角的地理要害位置,此处将会出现一个超级地区强国。

美国等西方国家是绝不会容忍此处出现一个超级地区大国的,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伊拉克军队在美军面前不堪一击,一代枭雄萨达姆本人也在十几年后身死国灭,可悲可叹。
总的来说,萨达姆的选择没有很好地考虑地缘环境,尤其是低估了国外势力介入的可能性。虽然激进的「上策」成功的成果是最丰硕的,但失败的结局也是最惨烈的。
事后复盘,萨达姆政权最稳妥的策略应当是下策,即「紧抱地区外最强势力的大腿,并和科威特结成同盟,优先保障科威特港口的通行权」。
这种做法代价最少,最能被科威特和域外强国所接受,当然收益也是最小的,并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是一个不差的选择。
如果萨达姆有足够的雄心壮志,那么应当采取的策略就是「中策」,即「通过租借港口或交换领土的方式扩张巴士拉(科威特边上伊拉克那一点入海口)地区的海岸线」。
这个策略就已经非常考验执政者的智慧和外交手段了,怎么让科威特接受,怎么利用外交手段恩威兼施,怎么把域外强国的态度拉到自己那一边,都是要充分考虑的,而且伊拉克必须付出足够的诚意(石油开采分配权、科威特得到交换土地的质量、港口租借年限等)。
反面例子典型:二战前苏联对芬兰提出要「交换领土」,但给出了近乎侮辱性的条件,激发了芬兰人的爱国热情和抗争斗志,让苏联在二战期间吃了不少亏。
总的来说,「中策」实施的好,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伊拉克缺乏出海口的问题;实施的不好,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和科威特关系变差,不会引发像「海湾战争」那么严重的后果。
总结:萨达姆在使用「中策」都相当困难、麻烦的情况下,不顾绝大部分地缘条件不利于自己,强行实施「上策」导致身死国灭,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二、综合决策
历史上任何一个能在史书上留名的大人物、大集团所作出的决策,往往是结合地缘等因素,在其能力范围内、在所有可能的策略中选择出的最好的,而不是像「历史小说」那样,几个谋士几句话就能扭转局势。
决策有明显错误的也有,但比较少见,例如萨达姆决定吞并科威特。不过,即使是这个有名的错误决策,抛开上帝视角来看,也不能说是明显有问题的。
冷战期间,美国在朝鲜、越南,苏联在阿富汗都吃了大亏,萨达姆可能本能地认为,美国即使军事介入,即使美军实力强于伊军,自己也能顶得住。只要强行吞并科威特并坚守一段时间,美国也只能选择放弃。
不过,萨达姆没有注意到两点:
一是朝鲜、越南、阿富汗战争的背后是超级大国的对抗,而海湾战争时期,苏联濒临解体,美国一超独霸,伊拉克需要独自承受美国的打击。
二是伊、科两国地形多为沙漠,一马平川,无论是空军还是陆军都很容易展开突破,而朝鲜狭窄多山,阿富汗全境山地,越南狭窄多雨林,陆军难以展开。
也就是说,综合考虑能够看出萨达姆的决策过多考虑了自己的优势,却没有全面分析自己的劣势,尤其是没有考虑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以及后果。
大部分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最知名、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两个历史事件是两次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下面就以「赤壁之战」为例,分析下曹操集团决策的合理性。

关于这场战役,大部分小伙伴都非常熟悉了。简单来说,曹操夺取了荆州大部并追击刘备,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一带和曹操交战并击败曹操。
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前有数位谋士曾劝阻过曹操,最著名的是贾诩说的: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简单来说,贾诩的策略就是「见好就收,以消化荆州为主要目标,采用非军事手段逐渐压迫江东,不战而屈人之兵」。
根据史书通常「为尊者讳」的写法,可推测当时大部分谋士是支持曹操继续进攻江东的,因为曹操失败了,所以没有详细体现这些人的名字和言行。
那么,这些劝曹操进攻的谋士是不是和曹操本人一样,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呢?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曹操失败的原因大概有4点:
(1)曹军士兵大部分来自北方,水土不服,发生了瘟疫,而且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战斗力下降。
(2)曹军士兵多位新附,在正面战场上面对孙刘联军没有决定性的优势。
(3)据说是因为庞统的连环计、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以及诸葛亮「借东风」等因素,导致曹操的水军被火攻而大败。
(4)马超、韩遂等人随时可能威胁曹操的后方。
不难发现除了(3)之外,其他情况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而只要曹操持续进攻,以战养战,编练出足够的荆州当地水军,上述4条都可以解决,就如同未来西晋统一东吴的战争一样。
曹操失败的结果为:
丢掉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但依然牢牢占据着荆州北部的襄樊地区。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曹操采取了贾诩的计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1)荆州新附,人心不稳,曹操此时如果选择撤军,必然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在军事上处于被动。长江到5月就会进入汛期,届时水面上涨,一望无际,短时间内难以发动进攻,而孙刘联军则可利用水军的优势发起反攻,战争的主导权会易手。
也就是说,荆州地区将面临孙刘联军的长期骚扰,不会顺利消化这一地区,其结果可能还是要放弃相当一部分地区而坚守北部,结局比「赤壁之战」略好。
(2)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会逐渐整合、变强。无论是孙权吞并刘备,还是刘备反客为主,或者像历史那样刘备拓展西南,孙权巩固东南,在曹操主动退缩后,都必然出现此消彼长的结果,结局和「赤壁之战」差不多。
(3)曹操自官渡之战后屡战屡胜,却在荆州不战而退,必然会助长曹操对手的气势。马超、韩遂等人可能借此扩张势力,朝廷内部的反对派可能会更积极地发起政治上的攻势,结局和「赤壁之战」差不多。
至于贾诩说的「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听听就好。孙权可不是公孙康,江东也不是辽东,曹操没有强大的水军,凭什么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也就是说,曹操如果采取贾诩的计策,则结果可能比「赤壁之战失败」的结局好一点;而采取历史上的计策,成功则基本统一全国,失败也能保全荆州北部,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事实上曹操的选择对孙刘联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1)曹操过去屡战屡胜的神话和代表汉朝中央政府的气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带领八十万大军和孙将军打猎」的战书一下,以张昭为代表的孙权谋臣集团纷纷劝降,只有鲁肃和周瑜等人才支持和刘备联合抗曹。
(2)在曹操的极速追击下,刘备的陆军被大批消灭,联军难以在陆上抗衡曹军,最后即使大胜也没办法快速扩充战果。
(3)曹操进攻的态势使得马超、韩遂等人不敢作乱,荆州人士普遍接受曹操的征召而出任,后方相对安定,曹军物资供应充足;反之孙刘联军必须想尽办法,趁着自己水战还有优势,迅速击破曹军。
如果孙刘联军不想办法速战,等着曹操编练完足够的荆州当地水军,并一点一点压迫联军的生存空间后,联军的胜利会越来越渺茫,无论是粮草供应、江南后方形势还是孙刘本身的关系都很可能发生问题。
所以,即使曹操面临很多困难,继续进攻江东的选择也是没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突遭瘟疫,没有防范好,以北方士兵为主体的军队战斗力比孙刘联军折损严重的多;二是没有防范好「火攻」,在具体的战斗上遭遇了严重的失败。
关于贾诩的政策,裴松之也看的非常清楚,他说:
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
我裴松之认为:贾诩的计谋根本不符合实际!韩遂马超磨刀霍霍,就等着你失败;荆州是孙刘必争的地方,两人还都是不世出的英杰,你自己怂了,能指望这几个敌人抓不住机会?
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曹仁守江陵,脚后跟还没来得及转动就失败了(这就是孙刘联军的强大实力),还指望通过「安抚」的策略孙刘联军自己屈服?不指望借着之前大胜的声势、收编的刘表战船和荆楚之地的水军攻下江东,还在等什么呢?
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见贾言之非也。
赤壁之败有「大瘟疫」和「风向突然转变」两个天时因素,不能完全算曹操的责任,贾诩的建议完全是错误的。
(上述内容出自《三国志·贾诩传(裴松之注)》)
希望大家能通过「赤壁之战」这个案例,理解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背后的因素,在学习时考虑到「地缘环境」和「综合决策」两个重要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