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花600元买1000元羽绒服,回家发现吊牌标价499,店家解释误会
河南郑州,一女子道朋友店里,花600元买1000元的羽绒服,不料回家后,却发现吊牌上的价格是499元,女子怀疑遭到杀熟,于是到店里讨要说法,店方称499元标签,或因小孩误操作导致。
在繁华的都市,一名叫做林晓萍的女子经营着一家时尚服饰店,林晓萍年轻貌美,事业有成,她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她的好友叶蓝,是一个家庭主妇,两人相识多年,关系密切,叶蓝非常信任林晓萍,每个季节都会来为自己购置新衣,而林晓萍也总是给予叶蓝最优惠的价格。
这天,叶蓝在店里看中一款精美的羽绒服,试穿后发现显得自己身材迷人,颇具贵气,林晓萍告诉叶蓝,之前要卖千把块钱,但由于库存仅剩一件,现在特价699元。
叶蓝心动不已,砍了点价,以600元拿下这件羽绒服,回家后将衣服放入衣柜,准备在即将到来的聚会上穿上它,展示自己的风采。
然而,在聚会前夜,叶蓝拿出这件羽绒服,准备剪掉标签,当她翻看标签时,竟然发现上面写着499元!叶蓝顿时感到愤怒,心情沉重,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她决定立刻给林晓萍打电话,质问这件事,在通话中,叶蓝用愤怒的语气回忆起购买时的情景,指责林晓萍欺诈自己,林晓萍听后显得很惊讶,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这可能是一个误会。
叶蓝并不满意这个解释,她觉得作为店主的林晓萍,应该对商品的价格负责,然而,林晓萍坚称自己并没有欺骗的意图,她劝叶蓝冷静下来,第二天亲自去店里了解情况。
叶蓝决定退货,但又担心影响与林晓萍的关系,于是,她找来调解员李明,希望他陪同自己去店里解决这件事。
面对叶蓝的质疑,林晓萍显得镇定自若,她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解释道,可能是有小孩子在店里玩耍时,把其他衣服的标签撕下来,贴到了这件衣服上。
林晓萍还强调说,自己的店里没有一件衣服上会贴价格标签,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叶蓝听了林晓萍的解释,心中暗自嘀咕: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
一个专业的服装店,怎么会允许小孩子随意撕扯衣服的标签?然而,叶蓝并没有当面反驳林晓萍,只是表现出一副半信半疑的神情。
叶蓝心情复杂,因为她确实记得林晓萍的店里大部分衣服都没有标价,面对这样的局面,叶蓝感到无计可施。
调解员李明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既然叶蓝对这件衣服的价格心存芥蒂,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退货;而林晓萍为了保住这位重要客户,也表示愿意退款。
经过一番纠缠,双方达成退货协议,然而,在叶蓝拿回600元离开店门的那一刻,她心里仍然充满了疑虑:这件衣服的真实价格到底是多少?林晓萍到底有没有欺骗自己?
1、如果确认是小孩误贴标签,属于重大误解,那么林晓萍就属于无过错责任。这种情况下,虽然叶蓝遭受了损失,但林晓萍不必赔偿,仅需退还差额。
根据《民法典》第147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在这个案例中,林晓萍作为经营者,对于小孩误贴标签这一情况无法预见,也无法避免,因此不存在过错责任,更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叶蓝在购买羽绒服时遭受损失,但由于这种情况属于重大误解,所以林晓萍仅需退还差额(即600元-499元=101元)给叶蓝。
2、如果实际价格是499元,却故意以600元售出,则构成消费欺诈。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在向顾客提供商品以及服务期间出现欺诈行为,应当增加赔偿,来补偿消费者的损失,赔偿一般为购买价款的3倍,且不少于500元。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无论这件衣服到底是499还是600,从林晓萍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店里的商品都没有贴价,叶蓝也记得有这么一回事,这说明违反了明码标价的规定。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林晓萍故意将实际价格为499元的羽绒服以600元出售给叶蓝,那么她的行为构成了欺诈,需要按照购买价款的3倍进行赔偿。
叶蓝购买羽绒服的价格是600元,所以林晓萍需要赔偿1800元(600*3)。
叶蓝作为消费者,在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据《消保法》要求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经营者不同意赔偿,叶蓝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一,诚信至关重要。无论是生意人还是普通人,诚信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石。一旦诚信缺失,关系难以维系,社会运转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店主,林晓萍所拥有的权力越大,其应承担的责任就越重大。她应对店铺内发生的任何情况负责,而不能推卸责任。
第三,客人至上。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客户都是生命线。企业应该将客户放在首要位置,关注客户的权益,维护客户的利益。一旦客户的权益受到损害,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赔偿。
第四,公平与正义。在市场交易中,任何一方的权益都应受到保护。如果一方的权益遭受侵害,其他方有责任进行赔偿,以恢复公平与正义。任何形式的欺诈或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应受到谴责。
第五,理性与冷静。在纠纷出现时,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急躁冲动。应保持理性和冷静,通过善意的沟通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诉讼等程序维护自身权益,但此前应先尽力通过理性和平的方式解决纠纷。
对此,您怎么看?
留言参与讨论
关注@子夜侃世界
多学法少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