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7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作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文学创作是一项很复杂且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精神劳动,因而需要作家具备较高的精神素质。所谓作家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
文化修养。作为从事高层次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作家无疑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对于作家来说,必要的文化修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2.应该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比较娴熟的技能。3.具备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4.对文学有特殊爱好。
作家的独特素质:1.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中。2.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3.作家对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
创作主体是指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
作为作家,除了具备一般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些独特素质,如创作激情,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超常的敏感。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具有的特点:1.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2.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入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说明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前人理论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2.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3.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构建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客体和主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范畴,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也没有离开客体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二者更是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1.情景交融,心目相取。2.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3.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是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4.客观不等于客观存在。
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构建的过程”,这里的客体即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

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
文艺创作心理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
以“艺术直觉”这一概念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艺术即直觉”这一著名观点的人是克罗齐。
所谓艺术直觉,就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共同点:
二者都是“直觉”,都具有直接性(无逻辑推理过程)、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二者在心理机制尚有诸多近似之处。
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区别:
二者的对象不同,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如“趣味、神韵、格调”之类难以言说的东西。
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认知直觉主要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特性和规律的发现,所以无论什么人在凭借认知直觉来认识事物时,其过程和结果是基本相同的。而艺术直觉则不仅仅是发现,而且还带有创造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构筑的过程;客体的固有属性与主体的审美趣味相契合的过程。
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有情感色彩。艺术直觉主要是对事物审美价值的把握,这是一种在于情感而不在于逻辑思维推动之下的心理活动。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段著名的论述作者是马克思。
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情感体验。
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题情绪激动、思路通常、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在西方,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的人是柏拉图。
艺术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相同点是,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都是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意义的心理因素,而且它们都具有神奇的创造力。不同点是,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艺术灵感是随机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直觉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一旦产生就不容易失去。
艺术情感:是指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艺术情感的特征:艺术情感具有共通性的特点,只有愉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学创作于情感的宣泄需求。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行成。
韩愈提出:“不平则鸣”一说。
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
鲍山葵说:“美使感情变成有形。”
艺术想象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
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再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艺术的特征:形象性、审美性、主体性、创造性、再创造性)
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艺术理解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艺术理解与选材、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

第四节 文学创作过程
创作动机:依据创作动机的范围,可分为个体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依据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依据动机内容的价值属性,可分为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
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总会出于某种目的,或者心中有所郁积不吐不快,或者有某种思想需要传达,或者需要维护或批评某种现存的事物等等,这都属于创作动机的范围。按照所属范围而言,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里驱动力,它推动者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因此没有创作冲动也就没有艺术创作。
创作冲动的特征:创作冲动作为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里驱动力,主要有三大特征:1.创作冲动是一种具有 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2.创作冲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并且是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3.创作冲动具有内指性特征。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作家往往选择那些最能打动他、在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生活材料作为表现对象。作家们都知道一条简单的道理,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是作家的选材还与他具体的创作心境有关系。
艺术构思的过程是由大到小,有整体到局部。
创作过程的核心是艺术构想。
艺术构想的主要方式: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概括与艺术变形等。
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就是艺术综合,艺术综合还表现在作家常常将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使之更具代表性。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智慧,写关羽、张飞的勇猛,都是集中了许多人的事情。
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物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例如《水浒传》写武松只是写了那些表现其性格特征直接相关的事件,而对于他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就完全省略了。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就是一个艺术变形的人物,他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来表示两根灯草这一细节是变形的,生活中无论怎样吝啬的人,也决不会吝啬到这种地步。
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只是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物和人物只是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是指作家、艺术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某种人们普遍认可得艺术形式显现出来。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后阶段。
修改与润色:提高性的修改润色。是指,作品完成后作家大体满意,只是处于精益求精的目的加以修改润色,追求完美无缺。
纠谬性修改润色,是指,作家创作出一部作品之后,或是听取了别人的意见,或是出于自己的发现,他觉得作品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做大的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