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姚广孝 法名道衍

姚广孝 法名道衍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姚广孝生於医生世家,十四岁剃发为僧,法名道衍,却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曾经在嵩山寺游学,有名叫袁珙的面相者说他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广孝听后反而大喜。
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侍奉各亲王,为其诵经荐福。道衍被其朋友宗泐举荐。道衍在选拔的会场上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请求入燕,朱棣同意,于是抵达北平,担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王府,行迹非常秘密,经常与朱棣密语。朱元璋死后,明惠帝刚即位后就开始大范围的削藩行动,对藩王们下手。道衍密劝朱棣起事,并在燕王宫道中训练部队。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兵部尚书齐泰命令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然而张信却把此命告诉朱棣,朱棣于是决定起兵。当时正遇到暴雨临近,檐瓦堕地,朱棣色变。道衍说到:“这是祥兆。飞龙在天,一定有风雨跟随。瓦片掉下了,将要改用皇帝那黄色的瓦了。”之后燕兵起义,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其众为“靖难之师”。而道衍则在北平辅助世子朱高炽进行防守。
同年十月,朱棣袭击大宁的时候,李景隆乘间围燕京北平。道衍则善于坚守,抵抗中央军的数次攻击,并也夜间派遣壮士偷袭。后燕军回援,内外夹击获得大胜。李景隆、平安等先后战败逃撤。朱棣则围困铁铉防守的济南城长达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写信劝道:“部队疲劳了,请班师回北平。”朱棣于是返回。此后遭盛庸军截击,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张玉被杀,再次返京。此时,朱棣打算进行稍微休整,而道衍则坚持积极备战,并进一步招募勇士,击败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此时,道衍对朱棣说:“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应当迅速进攻京师。京师力量单弱,一举之下必然能攻下。”朱棣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接连在淝水、灵璧击败中央军,并渡过长江进入京师金陵[9]。朱棣在燕王府时,接触来往都是军人,而唯独道衍是定策起兵的。当朱棣在山东、河北转战时,其部队进退、战机等都由道衍决定。道衍从未临战指挥过,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后,论功道衍为第一。
在朱棣攻南京时,道衍曾劝朱棣:“破城那天,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但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但是因为方孝孺的不屈,朱棣盛怒之下还是将方灭族。朱棣攻占南京后,即位称帝,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后恢复其姚姓,并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明成祖与其交谈时,称其少师的官名,而不叫名字,表示敬意。朱棣又命其蓄发还俗,道衍不肯。朱棣又赐房屋与宫女给他,道衍都不接受。道衍则住在佛寺中,穿官服入朝议事,退朝后一样继续穿袈裟。
姚广孝到晚年后,著《道余录》,专诋程朱理学,引起当时人们的鄙夷。当其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但姐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道:“和尚错了啊,和尚错了啊。”又跑去见其姐,姐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已经有八十四岁高龄,病重不能上朝,仍然在庆寿寺居住。明成祖驾车临视,相谈甚欢,并赐金睡壶。临死前的姚广孝请求明成祖,释放禁锢已久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姚广孝顿首感谢,之后不久去世。朱棣听闻后,辍朝二日,并以僧礼下葬,百官吊唁者众多。此后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朱棣亲自为其制神道碑记录其功。
统帅 C
(姚广孝未尝临战阵,然辅世子留居燕京,守御甚固。)
武力 D
(非其所长。)
军谋 B
(姚广孝辅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广孝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广孝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成祖意欲稍休,广孝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广孝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成祖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广孝。)
智略 A+
(姚广孝性早惠,通儒书。初从相城道士席应珍涉兵书术家言,攻占侯。洪武中,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广孝遂密劝燕王举兵。于是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燕王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广孝定策起兵。广孝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广孝工诗文,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所著《逃虚子集》,别有《道余录》,则专诋程朱,时人鄙焉。)
内政 B
(姚广孝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成祖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寻命监修《高皇帝实录》,成,出赈苏、湖。)
魅力 C-
(姚广孝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广孝大喜。后燕王即位,功居第一。燕王与语,呼少师而不名。晚年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惭而退。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时人鄙之。其友张洪尝云:“少师与我厚,无以报之,但见《道余录》辄为焚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