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答关于东南亚伊斯兰扩张问的一点废话

2021-09-28 17:06 作者:牡蛎青年  | 我要投稿

我其实对你提的这两个问题的具体方向上的了解非常有限,只能大概的说一点我知道的东西,如果有不对或者和他人的解释冲突的,请以有可靠材料出处的权威专著为准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化,其实非常类似于基督教的公教和正教的分裂。

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教义解读的分歧,实际上是因为世俗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古代交通困难,巨大的地理空间带来的交流成本攀升,导致各地区民俗习惯等方面上的对立。其实哪怕是法兰克王国的分裂,最后也是类似的原因,这个现象在整个人类历史里是反复上演的。

基督教的公教和正教的分裂,是因为早期基督教对穷苦人的同情和朴素的“普世价值”,导致在罗马的压迫下仍然快速传播。因为罗马统治下,实际上是一种古典的殖民主义,对异族和底层人口的盘剥是非常疯狂的,于是基督教的人人平等原则成为了民众的精神寄托和反抗宣泄口。到了君士坦丁时期,连上层贵族都已经多有信徒。于是他意识到,不能再一味的单纯打压,这样反而会危及帝国的统治。于是承认了基督教的地位。但是为了维持统治需要,出手干涉了教义的解读。导致自认为正统的正教和有官方背书的公教矛盾激化。在社会层面上,则是拉丁语区和希腊语区因为地理气候条件等原因带来生产生活习俗上的不同,因而对宗教仪式的内容也产生了分歧。比如当时一个争论点包括圣餐要不要吃无酵饼之类的。

其实仔细观察的话,公教和正教虽然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但核心的精神和教义并不具备本质区别。所以表现出来主要是在当时的政治派系上的立场不同。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情况也是类似的。由于伊斯兰教宣称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任先知,当他去世以后,关于继承人问题成为了教派争端的导火索。由于我对伊斯兰世界的观察和了解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更具体的细节也就无从展开。但是根据后来阿拉伯帝国分裂以后的状况,大概可以说,以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为代表的帝国西部,跟以波斯为代表的帝国东部之间的文化对立,才是问题的根源。这个情况延续要今天也是差不多的局面。这中间,特别提一点,之后诞生的“苏菲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思想倾向,某种意义上具备一定的世俗化和现实主义倾向,所以跟两大教派的冲突争端并不直接相关。

至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方向上的传播,我更是没有特别的了解。但是大体上,我可以确定这事跟印度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众所周知,那个曾经几乎统一了大半个南亚次大陆,使印度在最近的几百年里以一个大体统一的国家形态出现的莫卧儿帝国,实际上是蒙古人建立的。

“莫卧儿”这个称呼,实际上是“蒙兀”的音变。实际上,连我们中国人习惯使用的蒙古这个称呼,也是由蒙兀的音转而来。因为第一次完成漠北草原诸部统一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就是蒙兀部出身。当时草原上也是以部落为单位而存在的。因为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确立了对华北地区的统治以后,深知漠北草原地区那些游牧群体的力量可能带来的威胁,因而在这里进行了残酷的清洗(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车杀法”,每隔几年金人就跑到漠北去“人口普查”,但凡遇到身高长到车轮高度的男孩,全部杀死),并疯狂搅浑水。漠北的游牧民原本就没有民族共同体的相关意识,在女真人的疯狂搅屎之下,各个部落之间更是血腥仇杀不断。

成吉思汗的横空出世,第一次把草原各部联合起来,并以自身为核心,建立了一个蒙古人的民族观念。之后蒙古人空前绝后的军事大征服行动,其实最早是以对金朝的报复,争取民族独立生存空间而来的。

但是蒙古人,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了,同样难以维持庞大帝国的存在。所以那个大蒙古帝国虽然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内部相当混乱,而且其基础比阿拉伯人更差。在中原地区,他们使用了中原民族的政治传统架构,文件记录使用的是汉字。到了波斯地区,则采用了波斯式的宫廷政治,官方文字为波斯文。后来的元王朝,为了强调本身的民族特性和统治优越性,而创造出了一套“八思巴文”作为官方文字,但是推广和使用十分有限。所以也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

而蒙古权力体系的核心,即成吉思汗本人直系的“黄金家族”,同样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混乱局面。

因为历史上的机缘巧合,黄金家族的母系实际上是景教徒,即基督教的东方亚述教派。在中原地区,因为这个时间段全真的崛起,加之丘处机的努力,则是以道教为官方信仰。同时因为跟吐蕃的联系,藏传佛教和密宗也是极为流行的,因为这跟蒙古人自己的原始萨满信仰有天然的亲近契合感。蒙古人在漠北草原地区称霸以后,为了确立自己的政权正当性和合法性,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厥化。突厥这时候当然已经死翘翘了好几百年了,但是回鹘在这一时期自视为突厥正统继承人。所以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征服和融合以后,蒙古人又自己鼓捣出了一个“长生天”信仰。实际上其内涵,基本上是当年突厥人的神话政治传统叙事。比如什么“缘起黑山下,生在三河间”。到了蒙古人活动的时期,其实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地理指向,而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正当性的神话叙事,所以解读也是层出不穷相互矛盾的。

顺道一说,元王朝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忽必烈(托雷家族)将其作为自身的大本营来经营之后,又感觉到之前作为官方信仰来推动的道教开始威胁到了自身统治,于是在举行了几次佛道大辩之后,又转而开始推行佛教,打压道教。这期间还给折腾出了一个“欢喜佛”信仰。因为影响过大又再次遭遇打压。从而使佛道之争在中原反复上演。也是中原地区宗教变迁史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了。

中亚地区,自从怛罗斯之战之后,虽然对唐王朝来说不过是一次不算太大的地区性暂时性的军事失利,但是紧随而来的安史之乱导致国力衰退,对西域无暇他顾,因而势力萎缩。自安西四镇覆灭之后,中原势力退出西域长达几百年之久,直到蒙古人对世界范围内一阵猪突猛进的血腥征伐。实际上,之后中原对西域的控制也并不稳定,大明在这个方向上也是长期跟哈萨克和瓦剌来来回回打拉锯战。基本上是到了康熙平定准葛尔,才终于重新稳定了在新疆地区的控制。而吐蕃也因为气候变化和内部政治斗争导致的分裂等原因衰落。进而被阿拉伯人捡到了机会。从此丝绸之路的千年佛国逐渐变成了后来我们所熟悉的伊斯兰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西进的蒙古人,又纷纷转向了伊斯兰信仰。

当蒙古帝国随着快速的扩张无法维持而崩溃以后(请千万不要单纯地以为钓鱼城之战就是蒙古人命运的关键节点了。它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只是一个导火索,根源上还是蒙古自身的问题。否则一个历史偶然事件不可能导致如此重大的全面性的历史进程变故,这只是印证了蒙古帝国自身的脆弱性)除了中原地区,继承了大汗金帐而被视为蒙古共主的元朝,四大汗国基本上各行其是。并且也纷纷进入了本土化进程,并随着时间推移而衰落。

所以当时还出现了,以信仰为号召,几波不同的蒙古人因为政治原因爆发的截杀。比如速不台的那个所谓的“东方十字军”,也称为蒙古十字军。以及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以后,蒙古内战爆发,旭烈兀在意图回师东方时跟艾因·贾鲁领导的伊斯兰联合势力爆发的冲突,以及之后跟钦察汗别尔哥爆发的一系列冲突等。

后来,一群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的帖木尔帝国,称霸了西亚地区。在帖木尔帝国衰落后,其中一直力量转向东南方向,从新都库什山口进入了南亚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南亚次大陆这地方,虽然历史上只是个地理概念,但是确实文明悠久而辉煌。也同样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思想激烈碰撞的璀璨之地。因为除了孔雀王朝短暂征服了大部分地区,贵霜王朝曾经的地区性控制,从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小国林立,民族和地区矛盾尖锐,宗教和思想上也是非常繁盛的。

顺便说一说,在非常古早的时代,雅利安人征服以后,他们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结合原有的本地信仰,而推行的婆罗门信仰后来长期成为印度地区的思想主流。而婆罗门以“原人”理论倡导的种姓制想必也不会太过陌生。种姓制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阶级制度,但是其根据种姓家族出身,规定了人的社会身份和从业资质,建立了一套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婆罗门以“业”概念为核心,强调各个阶层自行其是安分守己。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跟儒家倡导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是非常类似的理念。

但是这种高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理念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不满和反抗。于是印度这里也曾有过非常激烈的思想抗争。而佛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可以说,佛教其实是一种从哲学和思想理论层面进行的反抗斗争的产物。因为诞生在印度的思想文化土壤上,所以借用了很多原本的文化概念。所以虽然佛教在后来的组织发展上基本上是一个宗教结构,但其实神话叙事原本并非重点,只是随着后来的发展而成为统治工具一部分的时候出现的异化。也因此,佛教在哲学和思想辩论上有着天然的深度。这也导致传到中原之后,跟散装起家的道教进行辩论的时候大杀四方。打得那帮游方道士满地找牙,这才开始痛定思痛,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最后还是借助了部分佛教的思想内涵,给整出了个玄学,来跟已经基本成熟的禅学进行抗争。

不过回到佛教本身来说,其实它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还是“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缘。所以佛教的面貌一直都是普度众生。

而由于印度这种小国林立,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导致其实各种思想也是层出不穷的。加之因为地理的关系,还有很多封闭落后的小部落存在,各自保留自己的偶像崇拜,宗教思想习俗等,哪怕是对主流的婆罗门教的解读也是层出不穷。

于是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已经衰落到几乎绝迹的佛教(佛教因为是孔雀王朝的国教,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是随着孔雀王朝的二世而亡,印度爆发了一轮对佛教的反攻倒算和大清洗。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印度教的重要“灭佛”人物商羯罗。因为印度三相神里地位特别崇高的湿婆的十个化身之中有一个就是叫商羯罗,而我对印度历史的了解非常浅薄,所以不太确定到底是因为他的家庭尊崇湿婆而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字,还是因为他本人的历史贡献而被附会视作是湿婆化身。)波斯传来的祆教,也就是摩尼教,几方结合之下诞生的耆那教,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锡克教。

锡克教时至今日也是在印度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在英殖时期,因为历史上长期受到的迫害,跟印度主流社会的不对付,导致锡克教成为了著名的“印奸”,专门跟着带英对付印度人。而同样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的迫害,锡克教向来武德非常充沛。

虽然如今我们经常把三哥当笑话,但是请千万不要误会。历史上的印度人是非常孔武有力的。他们之所以会维持几千年的分裂状态,除了因为自然地理等条件,更因为激烈的战争使得印度人武力值相当可以。历史上意图侵略南亚次大陆的力量一点也不少,可是不够强悍的全都给撞死了。能在印度建立统治的异族可谓屈指可数。而即使处于长期分裂状态,印度对东南亚,阿富汗,吐蕃等地的渗透干涉也从来都不少的。如今因为文化传播的关系,对冷兵器感兴趣的人往往都盯着那几个影响力更大的文明体,但是印度这里,其实有不少相当稀奇古怪的武具,就是激烈的军事斗争的结果。

莫卧儿王朝在基本确立了自身的统治地位以后,一开始也是采取开放包容的宗教和民族政策的。作为统治核心的蒙古人虽然很快就本地化了,经过几代通婚也基本上看不出跟他们祖先有太大关系。但是作为原本已经传播了几百年,成熟思想核心的伊斯兰教则是随着他们的统治而开始扩散。并且跟当初的阿拉伯一样,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一个社会共同价值,或者至少,是作为核心价值。

这里要提到两个关键人物,被视为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统治者的大帝阿克巴,和他的继任者奥朗则布。

阿克巴采取开放温和包容的政策,虽然也积极推广伊斯兰教,但是并不严格限制和干涉民众的信仰。而拜他这种开放态度所赐,锡克教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起来,并且扩展影响力,直达宫廷核心。锡克教的“上师”一度成为莫卧儿的国师。

然而众所周知,宗教集团一旦沾上了政治的腥,那么接下来的野心和骚操作那都是拦不住的。

在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后,锡克教甚至开始试图干预宫廷内部政治,影响王位继承人的选择。而这个时候,他们撞上了奥朗则布。

奥朗则布一开始其实也是继续推行温和开放政策的。但是锡克教的狂放惹怒了这位同样充满雄心壮志的莫卧儿王朝第二号伟人。

莫卧儿王朝其实从未完全统一印度全境。所以奥朗则布当然就有这个雄心壮志想完成先人未竟的伟业。但是之前说过了,印度人其实武德一点都不差。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即使是那些封闭落后的小部落,也是能进行相当程度的反抗的。这时候时间已经进入到了十七世纪。带英虎视眈眈,不过真正侵蚀印度还是后话。但是问题是,印度的第二大势力,马拉塔帝国已经开始崛起了。

在外部扩张受挫的时候,连续的战争导致了王朝内部的财政也出现了问题。而锡克教的肆无忌惮使得奥朗则布深感受到了威胁。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令他后来历史评价充满了争议的骚操作。

奥朗则布本人本来就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而在终于决定对锡克教下手的时候,他干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行推广伊斯兰教。对非穆斯林群体征收信仰人头税。本来只是对锡克教的弹压,这下可好,他直接把国内所有其他群体都给惹怒了。虽然莫卧儿王朝这时候已经统治了几百年,但是毕竟印度教才是社会主流信仰。加上锡克教的积极活动,结果导致内战爆发。社会严重撕裂。族群之间的对抗和仇恨到了空前的地步。

奥朗则布死后,带英开始了对印度的全面渗透和蚕食。带英的搅屎传统艺能大家都懂的。结果印度社会从此失去了弥合矛盾的机会和空间。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两个原本都崇尚和平的宗教群体,信徒之间的相互仇杀愈演愈烈。民族、宗教、地域,社会矛盾空前加剧。

这最终导致了作为社会相对少数群体的穆斯林开始逃离和抱团聚居。后来我们所知道的所谓罗兴亚人问题,其实就是在这时候被放大的。

当初奥朗则布有一大功绩,就是挡住了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的企图。而罗兴亚人,其实就是原本在孟加拉地区的穆斯林群体。

而带英的统治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疯狂的搅屎味。所以至于后来的印巴分治,完全属于是意料之内的结果。

不过像印尼这样的穆斯林大国,则应该是当初随着蒙古人进入印度建立统治时期,由此辐射出去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扩散力量建立起来的。宗教扩散当然也是作为地区霸主核心帝国意图扩张影响力,建立霸权的一种手段。

不过因为民族变迁史中,宗教力量往往是作为一种本地民众结社自保,以及从精神文化意识层面进行反抗的工具或者手段,当然宗教的高组织性也使其自身往往有着特殊的历史影响,所以有时候,很多东西是难以一概而论的。

比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基督教在他们那里的传播最早是因为对修道院的掠夺。

维京人虽然在早期的粗糙翻译中被称为“海盗”,但他们并非后来的巴巴里海盗或者加勒比海盗那种善于打接舷战和海战的海盗。他们是赤裸裸的步兵。船只是一种高效并有组织的运载工具。因为龙头船的独特设计和技术,加之峡湾民族天然的操船技能,使得维京人即使在河道里,也能进退自如。因为武器技术等方面其实是不够先进的,维京人其实缺乏非常强力有效的攻城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这种机动性优势,充分发挥了战术不对称精神。沿着海岸和河道登陆,然后对着目标迅速完成掠夺,在对方的大兵团集结到来之前,带着战利品跑路。真要是明火执仗地对上法兰克人的骑兵部队,那也就只能当好自己的咸鱼了

早期的修道院是一帮真实追求精神道德纯洁性的修士,基于对罗马治下的世俗社会和世俗化教会的腐败堕落的厌恶,躲到人口稀少的地方进行清修的组织。后来,因为宗教道德在政治斗争中的特殊优势,于是获得了来自世俗政权的支持。但即使是这个时候,修道院还大体上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禁欲苦修的气氛。然而修道院要维持经营需要土地和财富,而独特的宗教道德地位又让社会上上下下都喜欢去捐献。结果久而久之,修道院成了金库。

富有,远离人口聚居区,也就远离军事要塞,因为要取水,离河道也不会太远,早期基督徒,特别是修道院里的修士还保持着原始教义里的不抵抗消极和平主义,于是对于维京人来说,修道院那简直就是黄金裹蜂蜜。他们大肆攻击掠夺修道院,掳走修士作为奴隶,而经书上往往有金银装饰,而且图画精美,维京人看不懂但是很喜欢,一并掳走。维京人有一种童稚的粗糙气质,特别喜欢听故事。于是他们又会让掳来的修士给他们讲圣经里的故事。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修士,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好的体力劳动者。但是因为维京人自己是文盲,这帮受过良好教育的奴隶却可以帮他们管理财产。所以很快,修士脱离了奴隶身份,并且基督教也就此开始病毒式疯狂传播。

而恰恰这个时候,北欧三国,特别是瑞典的国王都想着要加强王权。而传统的维京社会是由战士组成,并被祭司阶级把持话语权。于是北欧国王主动转换信仰,向教会靠拢,换取政治支持,并且通过另立体系的方式来打击传统的贵族势力。

而有意思的是,在欧洲腹地,一个意料之外的后果是,因为维京人的疯狂袭扰,欧洲人开始搞起了疯狂的塔防,到处修堡垒。以至于他们的城堡修筑技术远高于同时代的攻城技术。而堡垒的遍地开花,导致了军事战术思想上的相对废弛。因为堡垒能提供的不仅是防御,更是补给体系。于是很多“花里胡哨”的军事技巧就变得失去了意义。也由此,欧洲人在军事发展上的思路进入了巨炮+叠甲技术对冲。同时,修道院本身也因为饱受掠夺之苦而开始急速地堡垒化。而十字军运动又导致了宗教武装力量的兴盛。14世纪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更是导致从此以后那帮修士们开始变成了肌肉猛男。于是一来二去,我们现在在游戏里看到的圣骑士形象开始出现了。

但是另一方面,以近代的殖民和后殖民时代的民族矛盾冲突的话语体系下而言,比如最近大家关注到的塔利班。

其实整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之所以在近百年的进程中进一步地滑向宗教社会,背后的根源就是因为外来殖民势力打乱了当地原本的政治生态结构。社会失序的情况下,唯一还能保留地方组织力量的也就是宗教了。而宗教由于精神特质,又天然是一种反侵略的武器。所以为了本民族的生存斗争,这成了最大的社会共识。加之我之前说过的伊斯兰教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使其在民间拥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

因为时至今日,西方殖民的影响仍然未除,所以这些以保守对抗侵略的行为,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剧。


答关于东南亚伊斯兰扩张问的一点废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