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没上学就看不清了?不一定是近视!
有些家长很疑惑:明明自己的孩子还没有上学,用眼也不是很多,为什么好像看不清楚,视力有问题的样子,是不是过早得了近视。其实不然,如果您的孩子在学龄前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患有弱视。弱视如果忽略怠慢,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危害儿童的视功能,甚至导致失明。本期为大家科普弱视相关的常识。
什么是弱视
弱视,是指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的眼病。
不同年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各不相同,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弱视的症状
由于孩子缺乏表达自我的能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异常。一般来说,弱视的症状主要有:
01看东西要离得很近
弱视者为了看清楚,会不自觉地靠近东西。
02立体视觉变差
弱视人群看东西没有立体感,眼手协调差,如果孩子经常摔倒、走楼梯觉得有困难,那么家长应该引起重视,有可能是眼部疾病导致的。
03出现视觉拥挤
也称“分读困难”,即眼识别单独视标比识别集合或密集视标的能力好。弱视人群看成行成列的字时,大脑受到的反馈是,文字拥挤到一起,难以辨别。所以,如果小孩子阅读有困难,看书写字串行,写字歪七扭八、隔得很远,都有可能是弱视,要注意观察!
04看东西会模糊重影
家长可以注意,孩子1岁的时候视力发育就有0.2,家长可以尝试用一张干净的布条挡住孩子的一只眼睛,观察孩子的行动是否一致,以此判断孩子双眼视力是否有问题。
弱视≠近视
有些家长对弱视的没有认知,当发现孩子视力有问题的时候,就会误认为孩子得了近视。其实,虽然弱视和近视外部表现均为视物不清,但是它们发病的机理却大不相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往往多发于学龄期和青少年,由于视疲劳导致睫状肌痉挛或眼轴加长,使光线进入眼睛后成像没有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而引发的视觉模糊。近视人群通过佩戴眼镜,即可获得正常的矫正视力。
弱视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引发弱视的原因包括: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先天性眼部疾病、眼部损伤、形觉剥夺等异常视觉经验,且经过视力矫正后,视力仍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儿童。
弱视的治疗
01年龄越小越好治
儿童弱视须早发现、早治疗,在孩子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内(7岁前),视功能尚有一定的可塑性,一般来说,0~7岁是小儿斜弱视的最佳治疗期。
02治疗须持之以恒
弱视治疗是个长期过程,一般需要1~3年。如果孩子检查出患有弱视,父母要密切配合医生,每1~2个月随访一次。
03配戴合适的眼镜
弱视儿童多伴有近视、远视、散光等眼病,佩戴适合的眼镜可以促进视觉发育,这是治疗弱视的首要措施。眼镜的度数,由眼科医生根据孩子的年龄、调节麻痹所用药物、有无斜视等综合因素来验配,有时还需要给孩子佩戴治疗性眼镜。
04治疗原发病
对由斜视、先天性白内障和上眼睑下垂等病症引起的弱视,需要积极地采取手术的方式治疗。
05重视对弱视眼调节功能的训练
弱视儿童的眼睛调节功能低下,调节指标也作为弱视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很多文献证明视觉训练对于弱视治疗是非常有效的,积极的视觉训练在各种年龄的弱视患者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