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知|托马斯·阿奎那:教徒心中永远的“天使博士”|哲学考研


/托马斯·阿奎那 /
“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25年-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有着“神学界之王”的美称。
托马斯一生撰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反异教大全》(又称《哲学大全》)和《神学大全》。前者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基督徒和异教徒共同认可的理性来证明基督教信仰;后者则运用亚里士多德学说和经院式的繁琐论证方法,将基督教的全部信条编纂为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
托马斯的这些鸿篇巨著奠定了他在经院哲学中的权威地位,晚年的托马斯更是成为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最重要的理论台柱,并形成了与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相对立的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传统。1323年,教皇追封托马斯为“圣徒”,他的哲学一再被天主教会确立为正统的官方哲学,在教内的影响至今未衰。

早期:
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阿奎诺的一个古老贵族家庭,托马斯的父亲是西西里王国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姻亲,而他母亲一脉则可以追溯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家族(马大帅:啥家庭啊,家里有矿啊?)。
此外,托马斯的叔叔还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教会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因此伯爵一家希望托马斯长大后能侄承叔业,这也是贵族子弟出人头地的常见途径。
1230年,年仅五岁的托马斯便被父亲送进了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学习。1244年(约19岁)他加入了科隆的多明我(多米尼克)修会,不久后追随多明我修会的神父大阿尔伯特学习哲学和神学。在这里,托马斯参与了老师主持的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和编写教会教材、资料等工作,这些都为后来他采用亚里士多德学说建构神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中期:
在大阿尔伯特的推荐之下,托马斯在1252年(约27岁)前往巴黎攻读硕士学位,4年后毕业,取得了学位以及教职,正式开始从事基督教哲学的研究和神学的宣讲与辩护工作。
1257年,托马斯被教皇任命为巴黎大学神学教授(晋升之路堪比坐火箭)。在担任教授期间,托马斯成功地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论证天主教的教义,从而向教会表明了“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做天主教哲学的基础更加适合”。1259年,教皇亚历山大四世将托马斯召回意大利,任命为罗马教廷神学顾问。

晚期:
在1268至1271年(约44岁到47岁)期间,托马斯重新回到了巴黎大学讲授神学(兜兜转转还是你~)。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托马斯一方面要管理教会事务,另一方面还担任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
1272年,托马斯受邀回到那不勒斯担任了当地修道会的院长。随后托马斯日常进行传教活动,并且还写下许多的训诫、问答集、以及授课笔记。在1274年1月,应教皇格里高利十世之邀,托马斯前往法国里昂参加调和教会内部派系纷争的宗教会议。
此时托马斯的身体状况十分糟糕,并且病情逐步恶化。在赶路途中,托马斯希望在修道院里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抵达多明我修会的教堂,最终于1274年3月7日在一座熙笃会的教堂内去世。


《真正的绅士》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托马斯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头颅硕大,发髻很高。而他的言行举止却十分端正,温文尔雅,令人如沐春风。
在争论中,他保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对手的尊重,周围的人无不为其出色的记忆力所倾倒;在他沉思时,常对周遭的环境浑然不知。他能够系统、清晰和简明地表达他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热情而且兼收并蓄。
在另一方面,他经常对于自己著作的数量不足感到遗憾,因为他认为他所受到的神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
点评:骨子里的坚强,心底里的善良,扬在脸上的自信!

《哑牛》
13世纪中叶,在著名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
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点评:“不哞则已,一哞惊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对于之后的基督教神学,尤其是天主教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运用自己所理解的各种神学知识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重新加以阐释,并由此确立了这门独立学科在神学世界里的地位,也对之后所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底基。
“托马斯五路证明”。托马斯在运用理性来证明天启真理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与安瑟尔谟的这种“先天证明”相反,托马斯提出了自己的“后天证明”,即从人们已知的事实出发来推出其原因的“回溯的”证明方法,这就是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它们一共有五个,即著名的“托马斯五路证明”。
“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托马斯在《神学大全》的开端处对哲学与神学的特点及其区别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二者的区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哲学通过理性来认识上帝、创世、天使、救赎等对象,神学则以天启来认识这些对象。在这里,托马斯再一次表达了“哲学是神学的奴婢”的思想。
“灵魂观”。托马斯认为,人是灵魂(形式)与肉体(质料)的统一。灵魂在与肉体结合之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与其他精神实体(天使)一样是不朽的。当灵魂与肉体结合之后,它就不再作为一个实体,而是作为一个“实体形式”存在于作为实体的个别的人之中。人的灵魂渗透在肉体的每一个部分之中,因为有了灵魂人才具有感性、理性功能。

托马斯是中世纪哲学的唯二重点人物,但由于中世纪哲学在大部分高校中考试频率较低(北大除外),所以同奥古斯丁差不多,托马斯的考试频率中等(偏上一点);托马斯的思想非常丰富且深入,适合出各种题型的考题,所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这几种题型都有出现。
托马斯的思想考察:在本体论方面主考他的“实体观”(包含灵魂观)、“存在与本质”思想,题型多为简答题;在认识论方面的考点为“感觉认识论”,还未考过;共相问题方面需要知道他是“温和的实在论”者,这个考点所有题型都考过;神学问题方面重点考察他的“五路证明”,这是最热的、必记考点,此外,“对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哲学和神学的关系”这两个点也要把握住;最后,“托马斯主义”这个宏观的概括题也是考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