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三)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文化。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文化类型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多方面交汇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边际线。
游牧民族——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宋时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后起的蒙古,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东北的夫余、MOHE、女真,以及由女真演化而成的满族,则是半农肖猎的骑马民族。他们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居无常处,逐水草而居,孔武善射,因流动性而富于变化,勇于创新,善于传播。
在整个古代,中原农耕人可以学习游牧人的骑射技术,吸取游牧人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并以粗犷强劲的游牧文化充作农耕文化的复壮剂和补强剂。而游牧人则从农耕人那里广为学习先进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乃至改变生活习俗,促使自身的社会形态发生历史性的飞跃。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1、经济生活。
中国上古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五谷。然而,用麦磨面的粮食加工方法却是秦汉以后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多种瓜果蔬菜与粮食作物均经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
2、衣着服饰
棉花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元黄道婆向中原推广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原地区的传统纺织技术。
古代汉族的服饰,也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春秋赵武灵王改穿胡服。
3、日常起居
汉以前的中原居民,没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在西域作具的启示下,中原居民不断创新,桌椅板凳相继出现。
4、音乐舞蹈
和注重温柔敦厚品性的汉民族比较起来,少数民族要热情奔放得多,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因而十分出色。唐时,胡舞龟兹曲风靡长安。不少少数民族乐器也传入内地,沿用至今。
5、文学
在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在文学领域中产生了众多杰出作品。如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的《江格尔》史诗。
6、史学。
用蒙文写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并称这蒙古三大历名名著。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1、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思辩之繁富与巧密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2、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中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汇交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
耶稣会士来华,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他们介绍了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带来了远比宗教范围更广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1、中日文化交流
2、中朝文化交流
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 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联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
3、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1)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的炼丹术又影响了欧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最早在中国创立的十进位数法直接推动印度数学产生了位值数码。
3)精美的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
4、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中国文学在国外影响广泛。2)中国神秘而又多彩的艺术,曾使几代西方哲人和艺术家为之倾倒。3)中国的哲学亦在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深刻影响。
中编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第一节 汉语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一、汉语的结构特点
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的组织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的根源在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汉民族善于从简易入手,驾驭各种变化和复杂的事情,这一点在汉语的语词单位表现得很明显。汉语的语词活动能量大,弹性也大,这就为语词运用的艺术提供了很大的余地,形成汉民族文学的独特风格,即作者方面来说是“造境”,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联想”。
总之,利用单音词和双音词的弹性组合,灵活运用而成为音句,再循自然事理之势巧为推排成为义名,于音节铿锵之中传交际意念,这就是汉语句子的结构过程及特点。
二、汉语的神韵
由于汉语语言组织弹性实体和流块建构的特点,,汉语的句法尽管简短,却变化无穷,要吧造成多姿多彩的文体风格,可以在语言艺术的广阔领域充分施展。汉语语法的“形”的因素不是主要的,“神(功能、意义)”的因素倒是更基本的。
我国古代的语言讲究讲究“神而明之”。语言分析所用的概念、范畴,都出自人的主观感受,运用辩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性状喻来表述自已的语感和体验,从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上来整体地把握语言特征。当西方民族汲汲于向外探索,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时,中国人则向内探索,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
三、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1、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产生
2、汉字形态的演变
汉字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观物取象的过程。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过程的历史。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在汉字表意功能的不断完善中,汉字的结构形态无论是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从历时层面来说,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嬗变过程。
第三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1、金刻、石刻、简策与缣帛
金刻——是指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它是最早的书籍形式之一。铭文多刻在钟、铎、DING、敦、尊等铜器上,其内容不外乎宣扬周王功德,纪念祖先业绩,记载重要事件。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春秋时代秦地刻的石鼓文。石鼓文因其刻在馒头型的碑上而得名,其内容都是四言诗。石刻最大的书籍功能在于“石经”的刻制。汉代开石经先河。此后历代都有石经。
简策——上古时代书籍的另一种形态。简就是一千篇一竹片,类似书籍的一页。一般能写一行汉字。策是用线或牛皮将我片竹片编连起来,成为一册,象今天的一本书。
二、雕版与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起于中唐,最初是从印刷历书和佛经开始的。《金刚经》是我国发现的最古的印刷实物。
北宋毕升发明活泥字版。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要
根据前人的四部分分类法,古代典籍可以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此外还在类书和丛书。
一、经学著作
经书——是指以孔子为代表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最早的称为“经”的书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这六种书是古代文献。孔子把它们整理出来,作为经给弟子讲授的课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六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经学对社会、政治、教育乃至文化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书”范围不断扩大。汉代六经中《乐经》已不存在,由于当时提倡“以孝治天下”,又增了《孝经》和《论语》,合为七经。唐代又扩大为“九经”和“十二经”。宋代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又增加《孟子》,合为十三经。
《诗经》——我国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二、史学著作
正史——是指纪传体史书。开其先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为本位,分本记、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东汉班固作《汉书》。他将正史的格局定为纪、表、志。《汉书》之后,正史书都以断代为史。
三、诸子百家
诸子——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诸子”,是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儒、道、墨、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农、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部类。
四、诗文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集部”是诗文词等书的总称。《隋书。经籍志》的集部他为楚辞、别集、总集。《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五、类书与丛书
类书——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将群书中各种资料,包括诗文、辞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飞禽、走兽、虫鱼等以类相从,供检索之用,这就是类书。类书有百科词典的功能,又有助于校勘考证古书和搜辑古书佚文。明代以前,类书中最著名的有四大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清代是类书全盛时期。有《古今图书集成》。该书由康熙、雍正时陈梦雷、蒋延锡等编。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丛书——经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提一总名。以利学者系统览阅。如《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分经、史、子、集四部。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文
1、天象记录 中国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可以相比。
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中央”,欧洲比中国晚八百年。
2)最早的慧星记录在周昭王十九年(前1034年):“有星孛于紫微”(竹书记年)。
3)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数新星与超新星的记录。前134年“客星见于房”,《汉书。天文志》,是中国文献最早记录的新星。
4)中国对日月食的记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甲骨文中就有5次日食记录。
2、天体测量
中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葛天氏、黄帝、尧、舜时代,就在长期观察日月星辰方位与四季变化的其础上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
测天成就: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期,每个星期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战国《甘石星经》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座标位,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唐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创制黄道游仪以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最早发现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并设计“复矩图”的仪器,测出子午线和长度。
3、历法
中国远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计日的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殷历确立19年7置闰的原则,西方到前433年才有宣布。
元代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编定《授时历》。年岁精确,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
二、数学
1、十进位值
商代甲骨文中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13年数字记数。可见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就已使用了十进位值制。
2、《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
一世纪成书的《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方法,对面积和体积各种算法以及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也是古代世界长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提出了极限的思想,并算出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算出的值为3。1415926-3。11415927之间。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3、宋元算学
宋元是中国古代数学高度发展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数学家,作出了许多世界第一流的贡献。
三、医学
1、中医学
中医学是至今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它以完整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名于世。
早地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生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于此书。
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
2、中药学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唐代官修《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一、火药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时期又认识硝石和硫磺的性能。经过炼丹术的长期实践,至迟在唐代便开始发现了火药。
二、指南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发明指南针。
三、造纸术
首先传入越南,四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
四、印刷术
晋人发明墨拓技术
隋代发明雕版印刷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中国活字印刷14世纪传入日本朝鲜。15世纪传入欧洲。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实用性
注重实际是中国人传统的行为取向。表现在古代科技领域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鲜明的实用性,其中“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
中国古代天学所以高度发达,首先是由于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历法的准确与否,被看作一姓王朝是否顺应天意的标志。其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财赋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敬授民时”,也是出于对全国农业生产实施宏观控制以维护封建国家利益的考虑。
数学是伴随着天学而发达起来的。
地理学也是这样,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历来非常注意掌握地方的疆域沿革、山川形势、城邑关津、户口贡赋、民俗物产等情形。
2、整体观
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中国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它在研究任何具体事物时,总是居高临下,俯视鸟瞰,把它放到一个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中。
天文学:
农学:
医学:
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2、重政累技、重道轻技的传统观念
3、封建制度的扼制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1、夏商周以前,就十分重视教育
2、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
3、商周时代。 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形成了“六艺”教育体制。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发展。《学记》、《大学》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5、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太学。它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其教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学以致用为主。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
6、晋代学制分国子学和太学。
7、唐代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学制体系。国子监既是大学又是教育管理机构。
8、书院——唐宋后出现新的教育机构。书院原为藏书、校学的地方,或私人治学、隐居的地方。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书院院址多选于山林名胜之地,主持人叫洞主或山长。有民办、官办等多种形式。书院不仅对形成各种思想流派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代表社会良知,担当着社会道义,成为批判现实社会黑暗的一股势力。
9、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教育与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总的来说有四个特点: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把教育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察。
2、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古代教育学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
3、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异。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主张通过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三、循序渐进,由博而约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们强调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
中国古代教育学重视博学,同时又要求用一贯之道支驾驭广博的知识。
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比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1、诗歌
2、散文
3、叙事文学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一、《诗经》与《楚辞》
二、先秦散文与汉赋
三、唐诗宋词
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即使在上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崇BAI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故事也反映了先民们征服时间、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中国古代的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着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观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宗教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是极其淡薄的。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都是以儒学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作家同共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的共同心态。在这种大背景下,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
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两方面影响。
首先,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
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热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心灵的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最好窗口。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式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式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目标。
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主张在文学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中,在社会层面是原始的神转变为上古的帝王,神化历史化了;在在宇宙论层面是原始的帝和神转化为气的宇宙。由神到气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彩陶图案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正应合了这种思想演化的轨迹。
彩陶还暗含了两个重大的艺术法则:
游目: 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
仰观府察:注意由上观下的效果。
二、青铜纹饰
彩陶代表了中国文化虚灵飞动的一面,青铜则代表了中国艺术厚重质实后面。中国文化一方面是一个气的宇宙,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礼的世界。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可分为几个显著的时期:
1、远古至春秋,艺术与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化相联系。
2、战国至两汉,各门艺术以其自身的功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3、魏晋以后,各门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基本确立。
一、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型。
1、宫殿,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
2、陵墓
3、寺庙
4、园林 中国园林的核心是情趣
中国建筑不注重单个建筑的高大,而强调群体的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追求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二、雕塑
中国雕塑从来没有脱离整体而独立出来,更强化了整个中国艺术本有的特征:整体服从性。同时程序性往往压倒了雕塑本身。因此,中国雕塑有两个特点,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
三、书法
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摹拟,用笔的浓谈枯实,周流动转的书法来表现最易令人体悟的了。
四、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大体可他为宫廷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其美学原则为:
1、 散点透视
2、 以大观小
3、 遗貌取神
4、 平面色彩与骨法绘画
五、音乐
中国音乐按其功能分可分为:
1、 仪式音乐
2、 宫廷舞乐
3、 声乐 用歌词的内容来规范音乐表现的多样性。
4、 独奏器乐
特点:
1、 旋律为主 西方音乐重合声和配气,中国音乐家以旋律为主,给人以气韵生动的线条美。
2、 理情精神
3、 节奏宣泄
一、 六、戏曲
二、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三、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气韵生动可以作为整个中国艺术的概括。
四、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阳刚与阴柔。
五、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 和——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和不是无矛盾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涵矛盾诸方面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即中和,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时空合一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衰,国家分合,王朝兴亡。正象四季中有秋冬,等级和谐中须有臣、子、民一样,历史的运转中必有分、衰、亡、,心理情感中必有悲。
一、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二、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三、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先秦时期
1、 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负责记载的史官,担当起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他们是最早的史官。
2、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皆为殷、周王朝的大事。
3、 诗经反映了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4、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先秦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童年。
(二)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
1、《史记》——通史的开山
2、《汉书》为断代史的初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
(四)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转折。统治者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二十四史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时史学发展的又一年特点。刘知已的《史通》,杜佑的《通典》。
(五)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在通史撰述、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方面都有巨大成就。
(六)明代史学是方志学撰述和兴盛和卑史的空前增多。
(七)清代以考据为盛。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制度之完备,史学之杰出,理论之精善,在世界史是仪见的。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古代史籍分类体制《隋志。经籍志》里大致确定下来。史书分为十三类:
1、 正史 指纪传体。
2、 古史,多依《春秋》之体,即称编年类。
3、 杂史,体列杂,内容所述大抵皆帝王之事,但不象正史那样完整内容杂。
4、 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
5、 起居住:指“记录人君言行止之事。
6、 旧事、职官、仪注、刑法大都是有关制度之书
7、 杂传是关于世俗、佛、道各种人物传记。
8、 地理:纪州郡、山川、物产、风俗。
9、 谱系纪姓氏。
10、 簿录著文献目录。
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末年长达4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阶段。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是一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巨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是研究民族历史的基础。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两《汉记》的出现,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从而促进了汉唐之际的编年史的发展。宋司马光打破格局,撰写编年通史《资治通鉴》。汉以后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系列,就是历朝的“起居住”和“实录”。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纪传史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理活动情况,且范围更宽广的历史容量,便于能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面。也便于读者的阅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流行的史书体裁。《史记》《廿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始创于《史记》。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前四史: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史记》、《汉书》。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唐代,杜佑著成我这第一部专纪历代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通典》。
南宋郑樵《通志》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以上三部书目录学家合称为“三通”。
五、纪事本末与史评
1、 纪事本末: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袁枢《通鉴纪事本》。
2、 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史评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重在批评史事,指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评论。如《左传》、《史记》。
一类重在批评史书。指人们对史家,史书或某一种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是开端。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史评的杰出代表。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史学理论的又一代表作。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史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它是以往史学家们优良的思想、品德、学风和经验的集中体现。
一、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他们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二、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史家非常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非常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的研究,可以说是我国史学的一贯传统。《史记》中有关汉代史的内容就超过半数。《汉书》是写前朝的历史。
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历史遗产和记事写史,很注意借鉴和垂训作用。随着史学的发展,以史为鉴成了一个重要的史学传统。唐初以史为鉴,当时史馆修《隋书》就贯彻了这一宗旨。司马光写《通鉴》目的就是给帝王“周览”,从史中诫得失。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家向来都对国家治乱兴衰极大关注,表现出饱满而深沉的政治情怀,这种政治情怀,大多以经世致用为其出发占的。另一方面,史学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因而又得到国家政权的提倡和支持,这就是政治关注史学。
三、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史学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他们以直书为荣,曲笔为耻,为了直书,不避强御,不畏风险,甚至不怕坐牢,不怕杀头,表现了中国史家的高风亮节。
董狐“书法不隐”,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
四、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同史家十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分不开的。重视修养,是中国古代史学又一优良传统。
刘知已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史才,旨修史的才能,主要是指历史编撰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所谓“史学”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知识、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还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所谓“史识“,是指史学的历史知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直笔论,也包括其它历史观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