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11期《传习录》观影札记

2021-10-31 21:31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2021年10月10日晚央视更新“典籍里的中国”的第11期,这一期是关于《传习录》的。10月10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完结,今天是10月份的最后一天,即将敲完“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系列摘录札记的最后一行字。本来是打算好好歇一下,却不曾想,央妈太勤奋了,又马不停蹄的在10月23日开始更“国家宝藏·展演季”。而我今年暑假,因为假期时间充裕,等“典籍里的中国”更新时,等得有些无聊,就一时想不开,开坑了“国家宝藏”摘录摘记系列,到现在我断断续续只更新了半季国家宝藏札记,权衡了一下,决定下个月(其实就是明天)开始,用业余时间补更国家宝藏前三季的摘录札记,争取能赶上进度。

1、《传习录》其书

(1)《传习录》简介

        《传习录》是集中体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语录体著作,由其弟子记录整理完成。通行本为三卷,约八万余字,由其讲学、论学之言论所构成,被后世奉为典籍。其思想学说、处世之道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传习录》既是王阳明及其弟子们的立志、立言之作;也是后世国人们的立德、立身之典。

        《传习录》反映了王阳明整个生命历程的思想探索,其内容是对儒家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富典范性的命题之一,尤其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后世备受推崇,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传习录》其名

        《传习录》书名取自于《论语》中,曾参所言的“传不习乎”。当时王阳明的大弟子徐爱率先提出要将老师的教诲记录成书。并在记录整理成书时取曾子的【传不习乎】,将书命名为《传习录》,取“传而习之”之意,即是将夫子的话记下来,以便于付诸实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传——老师传授的学业,包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事件处理的方式、行为以及态度,即言传身教。

        习——复习、实践,即实践行动。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要时时地实践运用。

        传习——作为书名,是弟子想将阳明先生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不断地将它运用于实践。

        因此,所有读过《传习录》的人都可以算是阳明先生的学生。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我们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并知道王阳明先生,都应该读《传习录》以学习其理论,都应该践行《传习录》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主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3)《传习录》成书

        王阳明的弟子详细记录其讲课的内容,并收集整理王阳明的手札、书信等文稿中的相关内容,历时几十年才最终修订完成三卷本《传习录》。这三卷《传习录》集合凝聚了王阳明讲学、论学的学问和思想。全书共八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

        ①上卷:由徐爱、陆澄、薛侃等弟子记录和整理。其中《传习录》的序为徐爱所作。徐爱最早记录王阳明跟学生之间的授课情形和内容。后来王阳明的学生薛侃将徐爱整理的书稿加上陆澄的书稿,最后合编成了上卷,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

        ②中卷:由南大吉等弟子整理。主要是将王阳明的一些书信信札合编起来。

        ③下卷:王阳明去世后,钱德洪与陈九川、黄直等弟子整理记录并校勘,又将老师的遗言和遗稿合编,刊印为下卷,使其流传于天下。

        阳明先生的学说,历经同门徐爱、薛侃、南大吉等人和钱德洪的陆续整理,最终集成了《初刻传习录》《续刻传习录》《传习续录》共三卷书稿,后世可共传之、共习之。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以鼓舞人心、激动人心以及启迪人心。

(4)《传习录》影响

        【阳明先生,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在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勋业,学阳明先生的思想,应读《传习录》。】清朝梁启超,极有胆识,年轻时曾和上千举人联名上书,呼吁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自今日起,我将改名陶行知。】人如其名,名如其志,陶行知先生一生醉心于“知行合一”学说,是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在“知行合一”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享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美誉。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穿越数百年时光,依旧生机勃勃。我们如今品读明代典籍《传习录》就是要将“知行合一”的思想应用于实践。学史力行,行胜于言。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应该铭记,“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唯有如此,个人才能学以致用;国家方能实干兴邦。

(5)《传习录》名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传习录上·徐爱录》】知是行的头脑,行是知的落实。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徐爱录》】真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真知的达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上·徐爱录》】只有付出行动才是真正的“知”的表达和体现。

        【知行合一。——《传习录》】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行应当合一。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传习录上·徐爱录》】

        【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传习录中·答聂文蔚》】

        【致良知。——《传习录》】

2、王阳明其人

(1)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儒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中国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王阳明一生历经磨难,命运多舛,但却始终初心不改,终成大道。而“阳明学”更是在历经跌宕起伏,穿越近五百年的时光后,仍散发着睿智的光辉。

        ①三十五岁时,宦官刘瑾专权,王阳明因反对刘瑾、仗义执言而遭到廷杖,并被贬到贵州。这场厄难折磨了他,但也成就了他。王阳明在历经磨难之后,心灵震荡,对生命本质有了一种内心的感悟,从而出现了他人生思想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龙场悟道。其在困苦中悟道,求问本心,悟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并一生奉行实践。

        ②四十八岁时,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于社稷危难之中,以书生之身,毅然领兵平定叛乱,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却遭小人嫉恨,在其后与昏君佞臣的周旋中,再次经历心灵和仕途的磨难。但其愈挫愈勇,不仅最后转危为安,还再次悟道,悟出了心学中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致良知。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文成公全书·中秋》】先贤典籍,如同源头活水,后世典籍,如同百川奔流。它们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奔涌千年,从未断流。我们阅读每一本典籍,都是在与传统、文化、历史以及未来的团圆。就如每当我们翻开《传习录》,那位吟诵着【吾心自有光明月】的消瘦身影就会从书中走来,带着他一生都在践行的知行合一,走过现在,走向未来。

(2)爱徒徐爱

        徐爱字曰仁,是王阳明的妹夫及开山大弟子。对王阳明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众弟子中最有才华,是《传习录》最早的记录者和编纂者,深受王阳明的喜爱,是王阳明的文化托命之人,但却不幸早逝。徐爱之于阳明先生犹如颜回之于孔子,虽不能相侍始终,却最得真传。

        徐爱卒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年仅31岁。爱徒徐爱离世后王阳明大恸,【尔言在吾耳,尔貌在吾目,尔志在吾心;尔先吾而去,是我一生最大的伤痛,最大的遗憾!】之后常称徐爱为“吾之颜渊”。【天而丧予也,则丧予矣,而又丧吾曰仁,何哉!】天要要我的命,就要我的命吧,为什么要带走徐爱呢?

        春秋末年,孔子杏坛讲学。其弟子曾参(字子舆),记录的最仔细,被孔子赞为,善于学习,善于反省,之后【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而徐爱以王阳明为师,在听讲的过程中意识到王阳明所讲内容之珍贵,便去明晰精确的记录。而此举则为后世增添了一部典籍,使王阳明的思想得以广泛的流传后世,这当是二人此生最大的幸事。徐爱虽英年早逝,但却因典籍而不朽,二人名字载入一部《传习录》,使得徐爱的精神与王阳明的思想一起活在《传习录》里,二人若在天有知,当欣慰不已!

        【钱德洪,字洪甫】王阳明的得意门生,王阳明晚年去广西剿匪时,就由钱德洪继续负责学派的教学工作。王阳明去世后,积极整理书稿,并著有《王阳明先生年谱》等作,是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

        【王畿,字汝中】在王阳明晚年随侍学习,参加殿试途中,听闻王阳明噩耗,放弃考试返途奔丧,为王师料理后事,并主动为王师服三年心丧(即不穿丧服,在内心哀恸服丧),后再次出来科考,中进士,但因坚持王阳明的心学,而被朝中重臣打压直至罢黜,后四处讲学。并积极推进《传习录》的修订和重刻,即成如今市面上的嘉靖二十九年王畿重刻版。

3、王阳明心学

(1)儒家心学

        传统儒学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先秦,孔子创立了儒学;在汉代,儒学成为中华正统学说;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代代传承;到两宋时期,儒学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新儒学;到了明代,王阳明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阳明心学。

        为往圣继绝学的《传习录》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至此心学思想成为儒学重要的理论发展,成了程朱理学之外一种先秦古典思想的回归和重建的新形态。阳明先生思想传入后世,对整个思想界,尤其是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知行合一

        儒家历来有重视实践的传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言之必行是孔夫子的教诲。即君子确定名分,要能说得通,说得通还要行得通,行得通还要做得到,这才是君子之名。但对于“知”和“行”往往是作为两件事来看待。大多数人都是主张“知先行后”。而王阳明首次提出将“知行合一”作为一个重要的、系统的哲学命题,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和创新。        

        知行合一为天下之大道,但王阳明刚提出时,当时思想界几乎是一片哗然,【爱始闻而骇,既而疑。——《传习录》】徐爱首次听到时,也是既惊也骇,心中充满疑虑,后来不断琢磨才逐渐接受,之后徐爱积极解释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同王阳明的思想观念。

        知行合一,通俗的来讲可以理解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心即理,将心中所知,施行开来;以知促行,以行成知;知而能行,方为真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传习录》】真正的知一定要通过行动来呈现展开。

(3)致良知

        何为知行合一?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应该立刻去践行。但如何确定自己做的是对的呢?那就是致良知,以良知来知行合一。那何为良知呢?【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传习录上·徐爱录》】人人皆有良知,心中自有良知,只须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在百死千难之后,才悟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真理。【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王文成公全书·刻文录叙说》】龙场之后,王阳明讲学的宗旨,事实上就不出“良知”二字,但是当时一直想不到用这两个字,直至百死千难后才想到并讲出。

4、《传习录》故事

(1)幼年立志成圣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明朝成化年间,年幼的王阳明,因家学渊源,生出了学圣贤之心。其父王华为状元及第,但却并不以中状元为最大荣耀,而是经常教导王阳明,比中状元更重要的是要学为圣贤,【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而圣贤就是能够领悟天道的人,其按照天道行事,以为天下百姓谋福。

        立志要早,志向要高,年轻人要敢于做梦。孔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王阳明十二岁时即立志学圣贤,最终二人均成为后世所尊崇的不朽圣贤【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阳明后随父亲搬去京师,在学堂念书时兴致极高,每当学到一些道理,便想着去检验,以推究事物之理。后有一日学到了【一草一木皆有理。——《近思录·格物穷理》】于是与钱友同一起去格竹子,钱友同格了三日就神衰而止,但是王阳明却硬是格了七日,最终劳思致疾。王阳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不仅没有格出道理,反而留下了咳血之疾。这也为之后王圣要在朱程理学之外再立心学埋下了引子。

(2)少年出关逐胡

        王阳明认为学习圣贤,要力求文武双全,于是修习兵法,游历边关。十五岁时出居庸关,逐胡儿骑射,凭吊古战场,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其游历之时,还曾夜梦东汉伏波将军。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列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王阳明以马援为榜样,立志要做有益于家国的男儿,认为不见塞上边关,无以养男儿血性。于是游历居庸三关,向边民学习骑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有志之士,纵使葬身野外也不改其志向,真正的勇士纵使在战斗中身首异处也在所不惜。不为外物所扰,才能真正的有所成就。

(3)青年大起大落

        王阳明后求取功名,21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至此年纪轻轻就踏上仕途,可惜35岁时,遇到了八虎之乱。那是一段动荡的历史,当时武宗初政,宦官专权,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忠良之臣惨遭戕害。

        言官戴铣、蒋钦、薄彦徽等被构陷为“诋毁圣德,污蔑近臣”。而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不畏强权,上疏求情,却得了一个“深负朕望”的批语,被罚廷杖三十后,下镇抚司拷讯。刘瑾暗示,“及时悔悟,可得宽宥”,但王阳明不为所动,高呼君仁臣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王阳明自幼体弱,且格竹七日伤了心神,常年多病,因此此时的廷杖就成了生死劫难。但王阳明却并不后悔,因为廷杖贬谪固然是一番祸事,但若忠良之臣含冤,却无人仗义执言,那就更是一场劫难。最后王阳明为了心中正道,慨然而行,九死一生!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最后王阳明与五十多位同僚被刘瑾诬陷为奸党,蒋钦三受廷杖,冤死在狱中,戴铣身遭廷杖,伤重而亡,而王阳明险死还生,出狱后被贬至贵州,投荒万里。但众臣不畏强权,不顾生死,除阉党、斗八虎的壮举,在后世名留青史、备受敬仰。

        【廷杖】为保证阁棍威力,每五棍换一次行刑人,被直接杖毙于廷杖之下,并不稀奇。

(4)壮年龙场悟道

        1)颠沛流离

        王阳明最后被贬谪到千里之外的贵州龙场做了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当时其杖伤未愈,于是王阳明的妹夫徐爱要一路相随,照顾阳明先生起居。但王阳明却让徐爱以参加科考报国为重,于是二人在杭州分别。

        贵州龙场地处西南,极为偏远,王阳明一路颠沛,从京师赴贵州竟走了一年有余,而初到贵州就一病不起。可叹王守仁生于状元门第,少负天才之名,心慕圣人之道。又熟读兵法,练就武艺,只求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为民除害,以施仁义于人民,成就君子之名。岂料入仕不久却遇昏君佞臣,遭奸党陷害,受廷杖之责,蒙牢狱之灾,最终却是投荒万里,九死一生。

        2)龙场悟道

        但是躺在山洞中养病的王阳明,并没有自暴自弃。不仅苦中作乐,将居住条件恶劣的山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即后世的阳明洞)以明己志,更是趁着养病之机,认真的思考问题: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孔子说志于道,那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若孔圣人在世,处于和阳明一样的境地,会如何想?如何做?……

       ①道是什么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道必须通过人来体现。人当学为君子,使天下归仁,所修的便是一颗仁德之心,而君子仁德即是所体现的道。

        【(君子志于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匡地受难可谓造次,困于陈蔡可谓颠沛。身居逆境,尚能求道,近乎道矣。        

        【一草一木皆有理。——《近思录·格物穷理》】如能豁然贯通,便终知天理。悟得草木之理。

        ②如何悟道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陆九渊集》】心即是理,求问大道,求的就是本心。【人心至灵,此理至明。——《陆九渊集》】仁德、良知在心中贯通。人心至灵,我心即是理,万物皆备于我心。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求得本心,便能悟道。悟道由心而生,向心问道,已经近道矣。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阳明先生年谱》】心即是理,道就在人的心里,每个人心里都有良知,要按照你的良知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本心会该诉你如何直指大道。

        3)开坛讲学

        龙场悟道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洞达本心,领悟真理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王阳明身处困厄,却初心不改,也使其成为艰难困顿中追求真理的典范。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教育龙场诸生【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教条示龙场诸生》】后在贵阳的文明书院,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这个立言宗旨,并一生奉行。

        正德五年,刘瑾伏诛,王阳明重获提拔。其回京师之后,在大兴隆寺讲学,徐爱就在那个时候开始正式记录《传习录》。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徐爱与师弟记录整理完成初稿,并命名为《传习录》。

(5)中年孤军平叛

        1)宁王之乱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当时朱宸濠以十万之军谋反,而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身边只有兵士不足百人,却敢举兵平叛。王阳明先是召集乡兵,传檄州府,樟树誓师,共坚靖难报国之志。

        然后其又用几封书信,让宁王相信王阳明手上已有四十八万兵马。再用离间之计让宁王相信他自己的左右丞相已被王阳明收买。直接导致宁王心生疑虑,以为自己没有可信之人,没有听从有利于叛军行动的意见,结果接连犯下战略性错误。

        后王阳明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出其不意的去抄宁王的老窝——宁王苦心经营多年的江西南昌。当时南昌城坚壕深,粮草众多,且尚有守军数万,一旦攻城不顺,宁王率军来援,义军就会因为腹背受敌而有倾覆之危。但王阳明为天下计,毅然决定打蛇七寸挥师攻取南昌,义军亦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最终竟然一举收复南昌,而宁王在南昌的家眷除少数殉节外,大都被一举擒拿。

        2)生死存亡

        宁王闻之大怒,势要率领十万大军从安庆回师南昌,以报此深仇大恨,不将王阳明碎尸万段,誓不为君。王阳明的手下官员闻讯都感到了事态之危急,但在应对策略上,却分成了两派,并且双方互不相让:

        ①一方认为,宁王兵强将猛,来势汹汹,而义军只是匆匆聚集,军备粗劣,不可硬挡,应立刻撤出南昌,回樟树,等待援兵到后再讨伐反贼打回南昌。

        ②以参谋雷济、萧禹为首的另一方则认为,当坚守南昌,等待援军,将反贼歼灭于城下。其理由有三: 首先南昌得来不易,且乃是叛军要害,必须要死守;其次南昌尚有有坚城深壕、且粮草充足,足以死守;最重要的是,攻取南昌时有大量南昌百姓相助,若失守,百姓必遭报复,就算是只为百姓计,也决不能放弃南昌。

        两方争论不休,最后只得让王阳明定夺,却不想王阳明的观点与双方都相左。其认为宁王反扑南昌不仅不是祸事,反而是天下之福。并分析了宁王的三种选择及其结果:

        ①宁王出其不意,直取京师,则宗社危矣!

        ②宁王直取南京,裂土称帝,则大江南北将被其害!

        ③宁王反扑南昌,义军誓死抗敌,则社稷安矣!

        因此王阳明即不打算逃离南昌,也不准备死守南昌,而是决定出城迎敌,在宁王的必经之路鄱阳湖上对叛军迎头痛击。虽然凭明面上的兵力对比,义军是万万无法匹敌朱宸濠的精锐之师的。但心怀报国之志的王阳明为天下计,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冒此奇险,以图早日成功平叛,从而让百姓能够少受兵乱之苦。

        3)平乱功成

        鄱阳湖决战,关乎着百姓福祸、将士生死、国家存亡。因此王阳明急令义军火速行兵,备战鄱阳,抢占先机,迎战反贼。而天佑圣贤,鄱阳湖一役竟然能以少胜多,大破十万叛军,并活捉宁王朱宸濠。就这样,一场蓄谋已久的藩王叛乱,仅仅用时43天就平定了。

        宁王之乱,来势汹汹,但王阳明以文官之身领兵,仅用43天的时间,就一举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并且王阳明运筹帷幄的几场关键胜仗,都是以少胜多的奇胜之战。这样一位文文弱弱的干瘦书生,竟能在战场之上立下如此大的不世奇功,不得不令人敬服。

        【都堂】明代称都察院的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为都堂。另外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此时王阳明是南赣巡抚,因此被手下称为都堂。

        4)悟致良知

        但王阳明立此大功不仅没有得到褒奖,反而落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原来正德皇帝听说宁王叛乱后,兴奋异常,迫不及待的自封为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亲率十万大军,要御驾亲征。此人是明朝有名的捣蛋家,贪玩成性。如此兵凶之事,在其眼中竟然只是个摆脱朝政,出去找乐子的好由头。

        因此等到其走到半路听说义军已经平叛功成时。不仅不喜反而大怒,竟下旨要让王阳明放掉被俘的宁王朱宸濠和叛军。好让自己能够亲自带兵十万对十万,再活捉一次。可怜江西百姓遭叛乱之祸,本就苦不堪言,眼看乱事将息,却不想摊上了这么一个皇帝。若王阳明真的遵命捉放宁王,并让御驾亲至,则劳民伤财不说,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百姓将会被兵匪蹂躏,从而使民生更加艰难。

        眼看兵祸再起,王阳明为天下百姓计,不顾个人得失,拒奉乱命。并再三上书,劝皇帝返京。正德皇帝大怒,诬陷王阳明有谋反之心,并派遣御用监太监张永公公前去找茬搞事,这个张永虽是阉人,但手握兵权,位高权重,当年凶威赫赫的刘瑾最后就是死在了张永手中。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英雄遇到的最大的危险往往是来自与背后“自己人”因为嫉妒扭曲而产生的心中之贼。此时的王阳明就已经因为背后君臣宵小的心中之贼,而陷入到了生死危难之中。此时应付张永可谓是凶险万分,一着不慎就是滔天祸事,甚至会直接招来灭族之祸。但王阳明笃信【丈夫为志,穷当益坚。——《后汉书·马援列传》】,其在浙江杭州面见张阉的过程中沉着应对,终于耗尽心力,说动张永,一起劝谏正德皇帝返京。

        重新跌入谷底的王阳明,在应对来自正德君臣和诸多小人奸佞陷害的生死过程中,悟出了“致良知”,并成功运用“致良知”化解了这次危机。【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阳明先生年谱》】,“致良知”这个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6)老年徇国忘身

        王阳明因八虎之祸,廷杖三十,又遭贬谪,常居龙场湿热之地,至此种下了病根。刘瑾被诛后,重获提拔,但因常年勤于公事,又积劳成疾,病情加重。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以及应对昏君奸佞的攻讦,而导致长时间神思焦虑,旧疾时常复发。尤其是咳喘之疾,日益加重,只得辞官返回老家浙江绍兴,并在新建伯府养病讲学。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叛乱,嘉靖帝连下圣旨,命王阳明前往广西平乱,此时56岁的王阳明身体已经很差,而两广又是瘴疠之地,潮湿闷热。此行千里行军打仗、舟车劳顿,对于王阳明的身体来说,实在凶险。王阳明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危,而是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延误军机,影响战事,于是上疏请辞。但朝廷认为没有比王阳明更合适的统兵之人,坚持命其去广西平叛并数次下令催促。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卿识敏才高,忠诚体国。今两广多事,以卿之威望,定能为朕分忧,卿宜星夜前去,节制诸司。勿再迟疑推诿,以负朕望,钦此】于是心忧家国的王阳明在去世的前一年,为了思恩和田州百姓的福祉,不顾家人弟子的反对执意前往,抱病出征。第二年(1529年)尽忠职守的王阳明因病客死在回乡的路上,终究还是没有回到家乡,享年57岁。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回答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先生年谱》】我的心是一片光明、一片坦荡,我没有什么要说的。这最后的八个字,豁达坦荡,掷地有声。王阳明在每一次的重大事件之后,都能反观自省,历练心性;即使是历经百死千难之后,依然还能心向光明。其心胸、风骨和精神,可谓是光明通透而又灿烂夺目。这才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中最理想的不朽人格。

(7)终年圣贤不朽

        1)三立不朽

        有非常之人,然后做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王阳明先生于生死之间悟出了知行合一,又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去践行知行合一这个道理。其立德、立功、立言,可谓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阳明先生入仕途,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一生大起大落,但为心中所愿,一直不屈不挠:奸宦当道,阳明先生仗义执言,受廷杖下诏狱,险死还生;宁王叛逆,阳明先生舍生忘死,奋而平叛,消弭兵祸;昏佞谗妒,阳明先生不顾生死,拒奉乱命,保民安危;匪盗凶顽,阳明先生不顾老迈之躯,千里剿贼,终逝于返乡途中。回望阳明先生的一生,足以当得起立德、立功与立言之三不朽:

         ①阳明先生集儒家心学之大成,悟道教学,教化众生;以道殉身,身体力行,即使面临生死考验,却依然践行着知行合一之道。此可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德不朽。

        ②阳明先生为天下苍生舍生忘死,斗八虎、平叛乱、抗乱命、诛凶顽;一生沉浮生死之间,九死而尤为悔。此可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功不朽。

        ③阳明先生于生死间悟得天下大道,但并未秘而不宣,而是开坛讲学,教化众生。其所述之语,精微奥妙、微言大义;其所述之理,鞭辟入里、切中肯綮。记录其所述所行的《传习录》亦因此才能成为后世的不朽典籍。此可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立言不朽。     

        2)圣贤之道

        王阳明和孔子这两位千古圣贤人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①两人都是少年立志,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阳明十二岁立下学圣贤的大志。立志之后两人都是读书学圣,悟道成师。

        ②两人求道之路都是艰辛无比,凶险异常,孔圣有陈蔡之厄,王圣有龙场之困;此外二人还要承受世人的嘲笑谩骂、诽谤诘难和排挤打压;但二人皆始终初心不改,道之所在,一往无前,最终求得大道。

        ③两人都是大教育家,早年均身体力行,为问道求道践道,不辞辛苦;晚年则在家乡讲学传道,教化世人,门人弟子无数。

        ④两人的弟子认为自己老师的讲课内容中有很多启发人心的真知灼见,因此均自发的记录下来,从而分别留下了《论语》和《传习录》这两部语录体著作。

        走进典籍,对话先贤!读《论语》,如同亲闻孔夫子教诲;读《传习录》,如同亲临阳明先生学堂。两位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去求道悟道、践道传道,历经万难最终得以教化天下,泽被众生。至此山高水长,万古流芳!两位圣贤当可无憾矣!

5、观后感

        这一期是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第一季的最后一期,很精彩!选择不朽圣人王阳明和千古典籍《传习录》作为节目收官,实是看得令人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因为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实在是太能打动人心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恐怕是每位中国人少年时都做过的梦,只是长大后梦醒了,重新回归现实,但是阳明先生却在数百年前的现实中为我们做到了,大丈夫当如是!

        看完这整期节目后,我感觉《传习录》其实就是阳明先生在用他自己的一生来告诉我们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人一生究竟应该怎么去活?”学习阳明先生的学问,其本质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止是这一期的《传习录》,整个“典籍里的中国”系列,都是节目组在带着我们于古代先贤所著的典籍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当今这个充满希望的世界中,我们可以不再像古人那样被一日三餐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我们可以轻松实现古人朝碧海而暮沧溟的梦想,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选择。但结果却充满了绝望;丰富物质生活下的物欲横流,让我们不知道人生应当追求什么;迅捷便利生活下的超快节奏,让我们不知道前路应当通往何方;无拘无束选择下的眼花缭乱,让我们不知道内心应当如何安放。“在当今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活?”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想要带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敲完这最后几行字,我在B站专栏开坑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节目摘录札记就即将告一段落了。当初因为闲得无聊,就决定在B站专栏更新这个系列的摘录札记。之所以选择这个节目,固然是因为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节目一开始就惊艳了我,还记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一,当时打开电视本是准备看下载好的U盘视频,却由于心血来潮,临时想在U盘中换几个视频。但就在传文件的这个时间点,我与“典籍里的中国”邂逅了,至今想来,那次相遇依然令我心潮澎湃。

        不得不说,整理这个节目的摘录札记实在是太累人了,我中途无数次想暂停,毕竟每更新一期,基本上一个周末假期就打水漂了,但每次重刷节目时,内心又会产生强烈的冲动,促使我打开B站专栏编辑器,将这些剧中的先贤故事和名言警语认真的抄写记录下来。我也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动力,促使我去做这样的“傻事”,毕竟我上学时就不喜欢文科的学习,尤其是背诵,简直是深恶痛绝。我不明白在看节目的时候偶尔产生的悸动、触动和感动到底是为哪般,也不明白看节目时经常产生的想重修文科的念头究竟是怎么来的。因此我只能将这一切归结为祖先传给我的血脉基因,也许年纪到了,我们大家都会触发相关基因的本能记忆吧。

        今年追的两个节目——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和豫视“唐宫奇妙游”系列——都已暂告一段落。其中“典籍里的中国”系列的摘录札记今天暂时完结。“唐宫奇妙游”系列我还剩一个“重阳奇妙游”的摘录札记没有完工,我计划是放到寒衣节更新这篇札记。剩下的业余时间打算继续更新“国家宝藏”前三季的摘录札记,毕竟央妈又开始国家宝藏新一季了,并且还是温故而知新式的展演季,我当时既然开了坑,就争取最后能够完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这将又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纠结旅程……

6、附录

主持人:王嘉宁、撒贝宁

访谈间: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院员、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扬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典读会:

        当代读书人——撒贝宁

        王阳明扮演者——辛柏青

        徐爱扮演者——王森

        钱德洪扮演者——程枫

(20211010——1:35:09)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11期《传习录》观影札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