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进厂打螺丝?
最终,他们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顶着厚厚的眼镜,消耗了大量的健康,最应该轻松愉快的青春期,变成了也许这一生最折磨的时刻。
这一切的代价非但没有改变命运,还要被批评成“孔乙己”。
Hello你好啊,我是温柔。
最近有一个“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的话题,还挺有意思的,但很多痛斥年轻人不愿意脱下长衫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或者知道但不愿意说,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脱下所谓的“长衫”?
先说一个这个话题诞生的背景,因为,为什么有这个话题,可能比这个话题本身还重要。
经过三年的特殊时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整整三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都积压在了这一年,需要找到工作。
也就是在今年,社会积压了最多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都需要找到工作。
而社会上本身就因为疫情的原因,经济下行,也意味着工作岗位缩减。
连大部分的互联网厂商都开始各种裁员,一边裁员,还怎么可能大批量的去招收应届生?在工作岗位急剧减少,应届毕业生又空前的多,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就造就了今年这最恶劣的就业环境。
年轻人找不到自己专业的工作,在过去还可能通过自己的大学文凭,去换个行业发展。但现在,并没有那么多职业,就算是一窝蜂涌向体制内,但体制内的编制现在就已经过剩了,再来这么大一个群体,只会无限拔高进体制的难度。
在这种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就有人开始批评年轻人了,用一个贬义的姿态说年轻人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为什么不愿意去餐馆当服务员,去工厂打螺丝呢?
但他们忽略了年轻人真正的内心所想。
现在这代年轻人过去十几年的经历是什么?是铺天盖地的宣传,读书改变命运,只有考上一个好大学,才能拥有一个好的人生。不然就只能去餐馆里面当服务员,去工厂里面打螺丝,做这种没有任何含金量,不需要任何基础知识的职业。
于是啊,他们就头悬梁,锥刺股的,从小学开始就各种卷,拼了命的考进一个好初中,然后又在初中疯狂的卷,各种学习,考进一个好高中,到了高中地狱才刚刚开始,高一还好,高二、高三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的拼命,苦读。
最终,他们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顶着厚厚的眼镜,消耗了大量的健康,最应该轻松愉快的青春期,变成了也许这一生最折磨的时刻。
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
然后大学毕业了,发现绕了这么大一圈,付出了这么多心血与代价,自己还是要做这些,自己不需要任何学习,就能做的工作,还是要进餐厅当服务员,进工厂打螺丝。内心有些抗拒和不愿意,直接被批评成“孔乙己”,批评成不愿意脱下“长衫”。
年轻人会怎么想?
或者是那些居高临下的人们,如果这些事情放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怎么想?
环境的变化,永远比个人的努力,对一个人的人生命运要影响的更大。真正应该聊的,是怎么去改变一下大环境,而不是批评年轻人,因为批评年轻人是没有用处的。
可能有些人说,也有大学教育和社会脱节的问题等等,巴拉巴拉的一大堆,那就去提出这些问题,去解决这些问题啊。
批评年轻人,会对这个恶劣的就业环境,和大多数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有任何作用吗?因为这并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
我们可以聊聊,如何改革大学的制度,让大学教育和社会更加贴近;也可以聊聊,如何促进人们去消费,推动创业,从而制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甚至可以去好好关注一下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有点“被欺骗”的感觉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内心。
唯独不应该的,就是把年轻人批评成“孔乙己”,继续去刺激年轻人本就脆弱的内心,变得更加糟糕。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高考誓师大会上,一个女生过于激动,有些狰狞的面孔遭到了大家的批评,这当然是不对的,一个相信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女孩,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试想一下,如果她考上一个大学,然后四年,她大学毕业,然后这个社会告诉她,你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你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当服务员,进工厂打螺丝,那么她会怎么想。
无论是过去的人力资源,还是现在讲的人才资源,想要利用起来,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让年轻人觉得有希望,有拼劲的行业,推动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去创新,去创业,同时保障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天天加班到半死不活的,当然人人都会想要躺平,因为他们太累了,平心而论,你累的时候你不想躺下休息休息吗?
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因素,磨灭着年轻人的梦想,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不再是,如何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而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买一套房。
然后又有一批年轻人掏空家底,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然后又烂尾了,自己根本住不进去,房贷还要继续还。
现在这批年轻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文化,最有创造力,也最有想法的一批年轻人,是学历最高的一代年轻人,不要把他们当成负担,他们只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一个他们能够大展拳脚,没有那么多负担和折磨的环境。
只要有这样一个环境,他们就能创造出令所有人惊叹的财富和知识。
但如果你既不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又何不食肉糜的,脱离实际的,居高临下的批评他们,让他们更加痛苦,心理负担更加沉重,那么你就会毁掉这批年轻人。
而所有的时代都是由人组成的,毁掉这批年轻人,就意味着,你毁掉了中国的一个时代。
他们不是“孔乙己”,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有知识的一代年轻人。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不切实际的批评,而是一个可以让他们更好创造价值的环境。
他们要的是,兑现那个他们听了二十多年,并且相信了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承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