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玩起了双标,作为国内消费者该做怎样的反思呢?
据有关报道,星巴克公司推出的星礼卡,向用户收取延期管理费,有的用户多张卡到期后被扣管理费3000多元,用户质疑扣费不合理,引发网络的关注和热议。不料,这星巴克还真经不起关注,经不起深挖,发现星巴克的星礼卡的规则存在国内外区别对待的情况,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同样是星礼卡却没有延期管理费的相关规定。
仅仅在中国市场要收延期管理费,对此我认为像这样的事件,显然是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和不尊重。其实星巴克不是第一次引起中国消费者的质疑了:
早在2007年原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博客上提出要求星巴克门店搬出故宫,理由是星巴克在故宫的存在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敬与破坏,一夜之间不管是国内的主流媒体还是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关注,他的建议还成了当年全国两会的议案提案,最后星巴克故宫店不得不搬走,尽管这事不完全是星巴克的问题,但外来咖啡文化在传统文化浓厚的故宫开店,确实让国人有些愤慨的,这就像我在台上唱戏,唱的很尽兴,突然在舞台上有个小孩在唱歌一样,你说作为唱戏的我是什么心情呢?
2021年星巴克因为400元的高价自助餐登上热搜,2022年星巴克在重庆某门店的员工驱赶在店门口吃盒饭的民警,称其影响品牌形象。
这些事件的发生某种程度上是对国内消费者的傲慢、无礼和不尊重,今天的目的并不仅仅要批判星巴克,而是我们作为国内消费者应当做怎样的反思?
不仅仅是星巴克,还有前两年的新疆棉花事件,还有很多外国品牌说小了点是傲慢、无礼,说大了点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源于西方的创造,但部分外国品牌为什么没有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上帝呢?上帝不给总得有个平等的待遇,但依然没给,不但不给,甚至有的还做些危害国家安全的事情。别忘了我们可是14亿的超级大市场啊,理应获得更优质的服务和商品才对,难道我们真的人傻钱多吗?是谁给这些外国品牌这么大的勇气呢?我们应该做自我反思,无非就两个层面的原因:
1、崇洋媚外,这个都不多说,一点都清楚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如今的90后、00后以及后来的一代代中国人,对崇洋媚外将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历史。2、我们国家用70多年的发展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中间出现了很多暴发户,形成了某种炫富、攀比、虚荣之风,影响到了我们
总而言之部分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都是国内消费者给惯出的毛病,怨不得别人,那么怎样使我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和商品呢?怎样让我们14亿大市场有更多的话语权呢?我们不用像韩国人那样动不动就抵制外国货,我们只要不再崇洋媚外,理性消费,让外国牌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够了。再次声明今天的节目并不是在抨击外国品牌,而是我们国内的消费者应该做深层的反思。不要因为我这个节目就形成对某品牌的仇恨,记住理性消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