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背后的冷漠感
在世俗意义上,人类的活动在时间的运作下沉淀为历史,也留下了赖以相传的经验。祖辈们用牺牲的精神大树来换取后人乘凉的机会,这其中的益处自不必说,然而坏的影响似乎无话可说,真的是这样吗? 生活的经验是靠牺牲,也是某些人性弱点的放大形成的。年少时反复吟咏“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到而今只能感叹“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存此身。”,这样的经验默默地成为我内心的安慰,但却无比悲凉。 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各种经验,因为对于行情的一无所知,许多人成为时代收割的韭菜,甚至在这种繁华的诱惑下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操盘手扬长而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道路以及不知去向的未来。 鲁迅先生在《小杂感》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和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 网络世界宣扬的经验以及背后所呈现的冷漠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一种习惯。 与人论是非对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在语言层面,只要能说出来的都是有正确的一面的,如果都是这样的想法,那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我只笑笑,不想说话。 带来的结果只是越来越多的人无话可说,想说话的人只能保持沉默,这世界终究是属于疯子和傻子的罢! 人性的高尚与鄙陋本来就是共同存在的,可不适实的经验让我相信人好像在自然界是与众不同的,强权之下没有真理,只有顺从与接受。现在的人似乎是醒了,于是乎人人为己,人人谋利,经验之下“笑贫不笑娼”,故而昨日种种与今日种种并无分别,随之而来便是冷漠至骨的钝感。 因为活着,因为生存,冷漠与同情并存,无视与帮助并存,任何一个角度的转变都会让社会走向另外的一端。 经验背后的冷漠感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感觉,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当一切无可挽回之际,反思经验的正确性才是首要选择,否则就只有在冷漠中沉没。 事实上真的能读懂有用的东西需要悟性,很多照本宣科的经验可能是迷惑人心的毒药,某些人不明所以,更多人乐在其中,于是乎真相的视窗只不过是一种冷漠的讨伐,事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死气沉沉的水沟,翻不起一个水泡,却能吞噬众多的牛鬼蛇神,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