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为什么追求永生或厌弃生命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永生主义(1-2...

1-2-3-1 永生主义 Immortalism为什么追求永生或厌弃生命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西西弗斯 Sisyphos
追求永生不是人的本能
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非生物学本能),而是对于生存的执著(符号学结构下的本能,社会文化下必然产生的意识形态,不想成为凡人)
被这种意识形态俘获的人知道自己会消失,但会刻意按照,某种灵性的方式去生存,维持肉体、精神生存下去,追求永生
最终实际上,这些人追求的是主体间关系网络的持存
例子:修仙的人,亲友全死了他还能活下去,那么很可能有恋物癖(君王圣体、强者名号)最终追求的是自恋,如果亲友没死,那么如何让亲友都能永生,导向家族崇拜,与集体的、混乱的唯我论(家庭成员年龄差距不再悬殊)
场域论 1
永远可以被居住的世界(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灵界,只要灵魂(意识)可以一直存在)
如果永生是可能的,那么意识从何而来,如果把从无到有看做一次突变,那么肯定会有第二次突变从有到无
无意识知道本体性的背景是可以装配出意识结构的,是无“我”世界的内在不一致性产生出的,所以这个世界一定会产生意识(意识能够延续也是因为内在不一致性延宕出了内时间意识场域)意识载体的本体循化是不会停止的,【意识存在的物质性载体不仅仅是脑和神经,而是整个世界】(是整体背景性场域下的所有存在(量子、弦理论))
本体论 2
Mortal VS Immortal
维持永生的都是消费性的、转瞬即逝的(仙丹、人参),因为意识也是转瞬即逝的
认识论 3
“我”的生存体验是最重要的(神圣维度:守孝、天象;日常维度:吃喝拉撒睡、功名利禄,都是不能影响“我”的体验的)调和神圣现象(原初意志,世界主线任务,最具有目的论重要性的)VS日常(重复的、无聊的)
往往追求神妙的生存体验:静坐、苦修、禁欲、去思绝虑(追求灵魂的永存,去符号性、不思考)还有刺激的、高峰的体验:利用身体成瘾性机制,给精神代偿性快感(喝酒、致幻、黄赌毒、房中术(通过对身体的禁忌,在接触身体时获得第一人称(性别)的自我认同,这都是通过围绕禁忌性的符号完成的,再投以爱欲,形成成瘾性机制))
目的论 1
生活的延续
底层的符号学系统会告诉所有人:你是不会死的,但是社会关联(生活)是会消失的,真正害怕主体间的博弈关系、依赖关系会消失
﹌﹌﹌﹌﹌﹌﹌﹌﹌﹌﹌﹌﹌﹌﹌﹌﹌﹌﹌﹌﹌﹌﹌﹌﹌﹌﹌﹌﹌﹌﹌﹌﹌﹌
1-2-3-1 Immortalism 永生主义
求生避死的本能❌,对“不想死”的执着⭕️
1-2:崇拜
场域论:1(同一性)
本体论:2(对抗性)
认识论:3(中心性)
目的论:1(同一性)
场域论(1)
Dwellable home,可居住的世界,宜居世界。
世界是好的,我要长久地栖居于此。电影院在放映精彩的电影,我要永远地看下去。(无我的世界——我诞生——有我的世界——> +∞)
出生:0,存在:111111111,死亡:0
————🔁———
出生:0,存在:111111111,死亡:0
—————🔁———
出生:0,存在:111111111,死亡:0
修仙:自恋,恋物癖。亲戚朋友都死了,我恋爱我自己。
普通人:自己长生不老,但是亲戚朋友恋人(人际关系网络)都死了,人生无趣。
永生主义——>家族主义(大家都永生)
before:我和其他人都是有死的
after:只有我是永生的
after after:所有人都是永生的,则亲缘关系不能继续维持了(父母:1075岁,我:1050岁,子女1025岁)家族秩序必须依靠生老病死来维持。
本体论(2)
mortal:人、凡人,终有一死的人们
immortal:长生的、永世的,不朽的
(维持immortal的物品通常是消耗性的:金丹、蟠桃、人参果、仙草、不死药。这些物品本身是虚无飘渺、转瞬即逝的,但让人产生能带来永久的幻觉。自我意识的内时间体验被把握为“一个瞬间”)
认识论(3)
贵生,我的生存体验是最重要的。
(神圣VS日常)都不足以动摇我的生存体验(body spiritual experience)
静坐,去思绝虑,冥想,
喝酒,吃药,苦修(纵欲-禁欲)
【道士、炼金术士】
目的论(1)
追求生活的延续,而非生命的延续。
怕死不是畏惧自己主体性的消亡,而是畏惧自己在世上所珍视的主体间性的消弭。
ps:假如世界是天堂,那么永生是善的。假如世界是地狱,那么永生相当于无期徒刑。重点在于世界能否成为一个livable的世界。注定有生有死(开始之后、结束之前)的生命过程里,我们能否发挥主动性改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