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族传说:汤瓶的来历,宛嘎斯与唐太宗的故事

2023-08-23 11:13 作者:一只残血柒  | 我要投稿

很久很久之前的唐朝时期,大唐盛世,国力强盛,而皇帝唐太宗更是文武双全,其谦虚而能干的品质备受人民爱戴。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开疆拓土,不仅让天下太平,还致力于农业的发展,种植桑树,耕耘田地,使得民众的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百姓们对唐太宗深感崇敬和感激。 然而,某个时刻,天空突然由明朗的蓝色变成了阴沉的黑暗,乌云密布,太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接着,蝗灾、旱灾、水灾接连而至,农田里的庄稼几乎全部歉收,老百姓饥肠辘辘,生活无着,更不幸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借机为非作歹,烧杀抢掠,令人民雪上加霜,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唐太宗深感焦虑和无奈,他特意拜访了一些高僧和道士,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某个西域的妖怪闯入大唐,造成了一系列的灾难。唐太宗毅然决然地决定出重金悬赏制服妖怪的英雄,却无人敢接受这个艰巨的使命。正当皇帝心急如焚之际,一位名叫徐茂公的大臣诚恳地向唐太宗建言:“陛下,既然是西域的妖怪在大唐作乱,为何不请西域的法师前来降服妖怪呢?臣曾听闻西域有一位名为宛嘎斯的法师,据说他法力无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大唐重回繁荣。”唐太宗聆听着徐茂公的话语,眉头逐渐舒展开来,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建议,于是他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者队伍前往西域,邀请宛嘎斯前来助大唐战胜妖邪。 唐太宗居住的皇宫位于长安城,一座璀璨瑰丽的宫殿,巍峨耸立于高山之巅。而在这皇宫附近的一条小河旁,隐藏着一个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 那时的长安城,夜晚星光灿烂,映云的家河畔是一个宁静的角落。映云的父母早早离世,只留下她独自一人侍奉著纺织的轮子。然而,幸好,这河畔上也住着一位年迈的老婆婆,她的容颜虽然已被岁月雕刻,但心地却是善良和温暖。映云见状,便时常将食物送到老婆婆的手中,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岁月流转,映云渐渐长大,犹如河边的花朵绽放。然而,一天清晨,老婆婆却对她说起了婚嫁之事:“姑娘啊,你如今年龄已不小,当趁早觅得一位知心之人,好能够离开这贫瘠的日子。”然而,映云轻轻摇了摇头,将一些粮食递给了老婆婆,便默默地离开了。 从那天开始,老婆婆为映云介绍了很多年轻小伙子,但无一例外,要么年龄相差太大,要么互不相投。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静待中秋之夜的到来。 某个晚上,映云一如往常地入眠,却意外地做了一个梦。 梦中,她置身于繁华喜庆的中秋之夜。人们围聚在一起,欢笑着赏月、吃月饼,其乐融融。然而,就在这欢聚的瞬间,一只拥有人手的巨鹰突然出现在天空中,血红色的眼睛扫视过大地,而后用它庞大的翅膀遮住了明亮的月光。天空顿时变得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河水如野马般冲出河道,汹涌而来,瞬间淹没了村庄和城市。人们慌乱中纷纷涌向高处,只见一个小孩子不慎掉入了旋涡之中,绝望地呼喊着救命。就在他即将被洪水吞噬的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年轻人出现了,他拥有高鼻深目和一脸黑胡子。他英勇地将孩子从水中救起,妥善安置后,望向天空,念动咒语。随后,他从身后取出一只长颈圆肚,闪烁着金光的瓶子。瓶子一打开,金光四溢,顷刻间,天空中的乌云被瓶中的金光驱散了一大片。年轻人将手伸向天空,喃喃自语,巨鹰顿时化作一股青烟,收纳进了瓶中。 清晨,映云从梦中醒来,那个场景仍历历在目。她深知这梦不寻常,于是静静地品味着其中的细节。那年轻人的出现,他的勇敢和神秘,让她心生敬佩和好奇。而那只巨鹰的神奇力量,令她震撼不已。 从此以后,映云开始对那位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坚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梦境,而是上天对她的指引。于是,她决定展开寻找,追寻那个命中注定的人,亦或是寻找那只拥有神奇力量的巨鹰。 长安城的街头巷尾,映云奔波寻觅。她像飞蛾扑火般,一次又一次地寻找那个与梦境相符的人。她的眸子闪烁着希望和坚定,仿佛一颗闪亮的星星。 就这样,映云踏上了一段探索命运的旅程,她相信,那个年轻人和那只巨鹰将为她的人生揭开神秘的一角。这是一个冒险,也是一个对爱和命运的追寻,她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勇气。 映云的梦到这里就结束了。她睁开双眼,发现天已经亮了。她拎起水桶,走出门,去河边打水。一路上青草蔓蔓,风吟鸟唱,让人觉得清新舒适。走到一半,她发现远处通往长安城的小路上黑压压一片挤满了人。她躲在小山丘顶朝小路边观望,看见一队士兵骑着战马护送着几架马车。马车里坐着的人高鼻深目,长着一脸黑胡子。映云突然感到吃惊了,她觉得这个人似乎自己在哪里见过,便捂着嘴笑了起来。不知不觉,她的脸变得粉红,像极了山里盛开的桃花。 这一队马车向前走啊走,最终停在了在长安城的宫殿门口。不一会一个身穿龙袍,头戴皇冠的人的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大批随从。原来是唐太宗亲自出来接见了。马车里的人急忙从车子里出来,跪拜在唐太宗跟前,唐太宗便把他们都扶起来。这些人高矮不一,胖瘦也不一样。有的圆脸有的方脸,但是都长着一对大眼睛,一只高鼻子。他们和大唐的人一样,都留了许多胡子。唐太宗把他们接到宫殿,开办宴席接待了他们,便说道:“自从我大唐一统天下,边疆稳固,百姓殷实。可是自从某一天起,天下便灾害不断,盗贼兴起。大家都说是因为西域的妖怪逃窜到了大唐,不知道法师们可否作法除妖,为民除害呀。”这些从西域来的人的首领正是宛嘎斯,他学识渊博,学习过一些唐人的话,便回答道:“愿意协助陛下驱除妖魔,保天下太平。”唐太宗随即下令,把大唐全国的僧人和道士,只要是会作法并且学识渊博的人都请到皇宫里,准备一起降伏妖魔。宛嘎斯又对唐太宗说,要想降伏妖怪,必须铸造一个叫做汤瓶的法器。唐太宗便命令工匠用纯金打早了一个汤瓶,并赠送给了宛嘎斯。 唐太宗召集各方英雄豪杰,求助降妖除魔之事,很快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众多有心之士纷纷前来,各自谋划着如何献计献策。其中一位道士抛出了自己的猜测:“明夜恰逢中秋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必能凝聚天地之间的正气,这时候妖怪一定会趁着今夜阴沉的天气,企图遮蔽月亮,为非作歹。”众人倾听着他的分析,脸上露出了赞同的神情,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唐太宗。唐太宗沉思片刻,毅然做出决定:“自大唐开国以来,妖怪一直肆意妄为,今夜我将派遣各路法师出驻,降妖除魔,保护我大唐百姓的安宁。立刻准备行动,待今夜彻底征服妖怪!”朝堂之上,众人听闻他的决策,齐声跪拜在地,纷纷高呼:“陛下英明!” 夜幕降临,银辉耀眼的月亮如往常一样从天边升起。然而,刚刚露出的月光被一对巨大的翅膀遮挡住,一声闷雷响彻云霄,预示着不祥之事即将降临。果然,妖怪又一次出现,为非作歹。宫殿城楼上的法师们急忙念动咒语,但妖怪似乎变得更加狡猾,一道闪电劈向众人,差点将他们击中。众人惊恐万分,急忙躲闪。就在这时,一个智者僧人觉察到了妖怪的特殊之处,语重心长地对众人说:“这妖怪虽然出生在遥远的西域,却吸收了大唐的精华之气。如果我们想降伏它,就必须团结一致,互相合作,共同施法。”众人闻言纷纷鼓起勇气,配合默契地施展法力,咒语句句连绵不断,不给妖怪喘息的机会。终于,妖怪无法再抵挡下去,想要逃跑,但宛嘎斯却从身后迅速掏出一只汤瓶。他口中低语咒语,汤瓶瞬间飞向空中。妖怪顿时化为一股青烟,被汤瓶吸入其中。宛嘎斯紧紧盖上瓶盖,带领众人回到大殿,将捕获的妖怪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看到妖怪被收服,喜形于色,还未来得及下令设宴,宛嘎斯便迈前一步说道:“陛下,虽然这妖怪出生于西域,但在大唐却吸收了大量灵气。如今虽然被封印在汤瓶中,但终有一日会逃出来,再度祸害人间。妖怪之所以逃到大唐,想必是大唐政治出现了问题。”一位年迈的道士接口说:“陛下开国以来,大唐繁荣昌盛,然而近年来,有些官吏渐渐变得骄奢淫逸,贪图财富,伤害百姓。我想正是这种腐败之风吸引了妖怪的注意。” 唐太宗心中顿时明白了那深刻的道理,他微笑着回答道:“自开国以来,我便不断鞭策着自己,虚心地接纳着百姓的意见。或许是我还不够谦逊,不愿意倾听正直之士的劝告,导致官吏们滋生出害民之风。”说罢,唐太宗缓缓站起,背后仿佛浮现出一条舞动的金龙,宫殿顿时洒下一片耀眼的光芒。他步履从容地向前行走,天空中的乌云也随着他的脚步逐渐消散。唐太宗走到宫殿门口,朝阳已经从地平线上悄然升起。金龙在他身后冲上云霄,盘旋于太阳的边缘,将光芒洒落尘世。宫殿内的众人无不跪拜在唐太宗的面前,唐太宗注视着大地,他的双眸闪烁着犹如明灯一般的光芒,仿佛要用目光扫清人世间的一切罪恶。 从这天起,唐太宗的智慧仿佛得到了升华,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般,更加明亮耀眼。他以锐利的目光洞察出那些贪婪腐败的官员们,如同惊弓之鸟般纷纷自首,再也不敢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祸患。大唐的百姓们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安宁和幸福,感慨万分。 唐太宗深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了表达对宛嘎斯和他的忠心随从们,以及众多的大唐豪杰们的感激之情,他决定在美好的中秋之夜举行一场空前绝后的盛宴,将他们的英勇事迹记载于史册。 长安城外的映云姑娘,远在万里之外的她,通过传言得知了宛嘎斯和豪杰收服妖怪的英勇事迹,心中不由得对这位来自西域的年轻人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映云姑娘一向胆怯害羞,但是为了能够见到这位梦中情人,她鼓起勇气,决定在中秋之夜前往长安城,一睹英明能干的英雄风采。 而就在映云姑娘心动之际,长安城内,唐太宗正陶醉在收服妖怪的喜悦之中。然而,聪明才智的徐茂公却对唐太宗提出了一番忠告:“陛下,虽然妖怪被收服,但是大唐的边疆仍然不够稳定,盗贼横行,这些来自西域的法师才智出众,学识渊博,不如想个办法将他们留在大唐。”唐太宗聆听着徐茂公的话,微微点头,询问道:“我也有此意,但是又该如何留住他们呢?”徐茂公便给出了答案:“陛下,不妨给他们安排婚事,让他们娶妻生子,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有回家的心思了。”唐太宗顿时心生灵感,立即挑选了一批美貌而心灵善良的宫女,她们个个容貌绝艳,歌舞技艺出众。唐太宗决定让这些宫女陪伴客人共度中秋之夜,将宛嘎斯一行人留在长安城内,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罗裙之下。 转眼间,秋高气爽,中秋之夜如期而至。长安城内外,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位歌姬婉转动人,她身姿婀娜,伴着悠扬的琴声,舞出了美妙的舞姿;还有一位才子佳人,他们相互吟唱着绝佳的诗句,赋予这个夜晚更多的文艺气息;更有许多年轻的情侣,相互牵手,仰望皎洁的圆月,享受着中秋的浪漫氛围。 舞狮子的人穿着五彩斑斓的戏服,翩翩起舞,热闹非凡;锣鼓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整个长安城的喧嚣;还有卖糖葫芦的小贩,他们手里拿着糖葫芦串,递给行人们,糖葫芦的甜蜜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在这个喧闹的夜晚,宛嘎斯一行人在唐太宗的带领下,沿着熙熙攘攘的街道,领略了大唐的盛世繁华,心中不禁发出阵阵感叹。就在这时,一群年轻的宫女走了过来,她们一一挽起了宛嘎斯和他的随从们的胳膊,带领他们共同游乐。这些宫女们婀娜多姿,容颜如花,她们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惬意。 宛嘎斯的随从们沿街漫步,感受着这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城市,他们仿佛忘记了自己来自西域,完全沉浸在长安城的欢乐氛围中。唯有宛嘎斯看穿了唐太宗的心思,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该是离开的时候了。 于是,宛嘎斯扭转脚步,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准备向唐太宗说明自己的意愿。他走到唐太宗面前,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从西域来,准备为大唐出一些绵薄之力降伏妖怪,如今大功告成。陛下热情招待了我们,我们也想早点回西域,向那边的皇帝禀告陛下的恩情。” 唐太宗微笑着听完,缓缓道:“回回回,就知道回,我看你们就是帮老回回。等我和大臣们商议好日期,就会通知你们。”宛嘎斯闻言心中欣喜,他继续游玩去了。 然而,在宫殿里的唐太宗却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如何留住这些来自西域的人,他为他们挑选了最美的宫女,准备了最珍贵的礼物,但宛嘎斯却表示并不贪图荣华富贵。唐太宗与身旁的大臣们交换了一眼,彼此皆无言语。他们心知肚明,眼下的困局并非易解。 宛嘎斯看着自己的随从们沉迷于女色,他深感忧虑。他劝诫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然而随从们却回答说在西域已经没有亲人可牵挂,留在大唐生活也好过长途跋涉。宛嘎斯叹了口气,心知再劝已无济于事,决定自己独自回到西域。 与此同时,长安城外的映云姑娘却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而不敢进城。她是个爱打扮的女孩,但因为日复一日的劳作而面容憔悴。正当她犹豫不决时,一位慈祥的老婆婆走了进来,手捧着一件精美的衫裙。原来,老婆婆看出了映云的内心,亲自动手为她缝制了这件衣服。映云穿上这件衣裳,仿佛化身成了另一个人,她终于鼓起勇气踏入了长安城。然而,当她看见那些美丽华贵的宫女们搀扶着宛嘎斯走过时,她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羞愧和无奈。她没有勇气走上前去,只能躲在角落偷偷观望着这位年轻人。然而,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天空逐渐亮起来,映云只能黯然离去,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悲伤。 唐太宗深感无奈,只能在清晨时安排人马为宛嘎斯送行。与他们共同生活了许多日子,宛嘎斯与许多大唐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唐太宗亲自把降伏妖怪用的金汤瓶赠与宛嘎斯作为礼物,宛嘎斯表示感谢后,他与唐太宗以及友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踏上了马车。所有人都为他们送行而心生惋惜。就在这时,宛嘎斯手中的汤瓶突然自动跳动起来,它从马车上蹦蹦跳跳地摔落下来,滚向了小山丘。宛嘎斯急忙跳下马车去追捡。映云姑娘躲在山丘上,看着眼前这一幕,再也无法忍受。她纵身下山,紧紧地抱住了宛嘎斯,泪水湿透了她的衣裙。两人相视间,宛嘎斯也对这位朴实贫穷却又美丽善良的年轻女子一见钟情。唐太宗和大臣们见状,喜笑颜开,全场掌声雷动。 唐太宗为了表达对宛嘎斯及其随从们的深深敬意,举办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婚礼。这场婚礼堪比一场宫廷盛宴,宾客们穿着华美的衣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宛嘎斯一行人都仿效唐人的风俗,为自己起了中原的姓名。他们的后代逐渐增多,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团结一心,大家都把自己称为“老回回”。而唐太宗赐给宛嘎斯的那个金汤瓶,成为了这个群体的象征,也成为了代代相传的珍贵遗物。宛嘎斯与唐太宗的友谊在金汤瓶中得到了最真切的结晶,而这个金汤瓶也成为了老回回们与唐人友谊的象征,见证了双方之间深厚的情谊。

回族传说:汤瓶的来历,宛嘎斯与唐太宗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