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的正确打开方式
偶然看到一幅中国画,觉得很好。
(画的内容先卖个关子,后面再作呈现)
在转发分享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一个小问题:这幅画有一个妙处可能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或者说,在我看来,这幅画最大的妙处也许并不为人所知。
因此,想简单“科普”一下,聊以自娱。
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画,比较常见的都是“大画幅”,因此装帧通常都是卷轴形式,或横或纵。
与这种装帧形式相匹配的是作画思路和方式,甚至透视。(*到底是装帧方式决定了作画思路还是相反,这里不作讨论,我个人倾向于“形式决定内容”)
先说横向展开的卷轴(手卷),这种画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想象自己从右向左慢慢展开卷轴,因此,视线应当从右向左、分段落观赏。在此过程中,人或物有可能会重复出现,原因是,这种横轴的本质是——时间。表面看,它的内容似乎是一个毫无间隙的整体,但在画家创作的过程中,理念层面,它是分段落,有递进的。换言之,这是一种中国古典样式的连环画。
再说纵向展开的卷轴(立轴),这种画的正确观赏方式是视线由下而上。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的古代中国画,是将中式透视表现得最突出的——画面最下方的景物是近景,然后“镜头”微微抬起,逐渐拉远,依次看到中远视野范围内的景物。对比起来,中国古代这种将远近事物按照近乎相同比例整合在一幅画卷中的方式,和西式绘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观是明显不同的。
在简单了解了两种卷轴的欣赏方式之后,一个小结论就呼之欲出了,即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式是和画卷的装帧方式直接相关的。正因为有“卷起与展开”这个过程,才会有与之相应的欣赏方式。
说回到我想讲的这幅画上来。我觉得这幅画最妙的地方在于——展开及意外。
让我们抛开古代画卷立轴展开的定式,姑且认为这幅画也是卷轴,我们从上渐次展开。
那么,刚打开卷轴,你会看到什么呢?

是中式的圆窗、漂亮的窗棂、优雅的盆景、立柱和帷帐,这些古典元素为给你一个预热,让你将自己代入到时间长河中的“古代”。
再往下展开,我们会看到——

一位中式美女映入眼帘,细心的人会觉得她很眼熟,没错。。。
先别急,再往下看——

女子的身形和着装基本显现,这个pose,加上这根细长的棍子,这不就是名场面“黛玉葬花”中的那一位吗?等等,旁边小案几上的东西有点古怪,,先不管那些,继续往下看——
(*假如有弹幕,此处一定是“前方高能”)

这个特写镜头应该有印度宝莱坞式运镜和BGM,请读者自行脑补——

卷轴展开至此,达到高潮,同时也是一个“惊天反转”。
在古代,绘画毕竟有明确的阶级和圈子限制,大家对待绘画也大都严肃。
在今天,绘画这件事明显更加多元,有些承载较多的娱乐元素也是司空见惯。我举例的这幅画很有想象力,一个是“打台球”这件事的反差,另一个就是它的表现形式。在与这幅画同类型的一系列画作中,我独欣赏这一幅。除了想象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上面所分析的,它是一个动态呈现过程,远不是一个静态的简单结果。它的呈现方式与电影、小说甚至相声文本类似,都是先做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铺垫,最后再“抖出包袱”。包袱的抖出如同夜空中的礼花,一切在bravo声中结束。
*检索了半天,也没查到这幅画的准确出处和原作者信息。暂且这样吧,侵删。
**B站有很多美术方面的专业人士。作为一个外行,我这纯属班门弄斧了。说的不对的请多批评指正。
***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欣赏,以及上述相关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哈佛中国美术史系列丛书以及巫鸿先生的相关著作。里面有更专业的分析和举例。
B站相关资源例如: